人們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時間:2022-10-12 03:43:00
導語:人們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用實例表明,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方法不同,知識構成不同,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反映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差別;列舉社會生活中的實例,或聯系個人經歷,比較不同性質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過程與方法
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古今中外的人們對一些社會現象的認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反向思維的能力,讓學生明白意識不光來源于物質還能對物質有能動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意識反作用的教學,使學生明白現代化建設中不光要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還要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培養學生積極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貢獻力量的思想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一、關于意識的三組類型
1、意識的第一組類型:正確的思想意識與錯誤的思想意識都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可由學生舉例說明“正確的思想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教師要著力分析錯誤的思想意識為什么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尤其要重點分析宗教觀念。講述時,可讓學生提出問題,在議論與講解中明確認識。要注意,教材僅限于從認識論的一個角度去分析宗教,不是從認識論根源上全面講述宗教的產生,更不是專門分析宗教,必須注意控制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切不可展開論述。當然,在有神論影響教大的地區,如何展開論述,則應根據具體情況處理。
2、意識的第二組類型:無論是人的具體感覺還是人的抽象思維,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這里首先涉及到第一組類型和第二組類型的關系問題。必須明確,無論是“正確的思想意識”還是“錯誤的思想意識”,它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形式都有“具體感覺”和“抽象思維”的區別。反過來說,“具體感覺”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抽象思維”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教材偏重于對正確的思想意識進行說明,兩個事例都是屬于正確思想意識的具體感覺和抽象思維。這一理解,教師要心中有數,課堂教學不要向學生主動講解,否則容易把簡單問題復雜化。重點要抓住抽象思維是對客觀事物深刻的反映。講解這個觀點,應以基本事實為依據,多分析事實,把理論滲透于對事實的分析之中,無須講述過多的理論。
3、意識的第三組類型:無論是人們對現狀的感受與認識,還是人們對過去的思考與總結,以至人們對未來的預測,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對過去、現在、未來的認識,也有正確與錯誤之分。教材仍然偏重于對正確的思想意識的說明,事例全屬于正確的思想意識。要重點講解對未來的正確認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在分析時請注意,一是它根源于客觀事物的過去和現狀。二是它根源于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雖然哲學上的規律概念尚未學習,但學生學過的具體規律是不少的,使用規律概念可以接受要闡釋的觀點。從加強思想教育性來說,要特別重視第25段的教學。這是思想教育的一個難點,在此處應給予理論上的回答。應該教育學生認識到,既然人們能夠做出關于自然界的科學預見,同樣人們也能夠做出關于社會發展的科學預見;既然我們相信自然科學領域的科學預見,也就應該相信社會科學領域的科學預見。
二、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反作用
第一,意識對自然界的反作用相對于意識對社會的反作用而言,較易理解,可在自學基礎上稍加講解。只要求用事實表明這種反作用“是什么”,不必展開論述“為什么”起這樣的作用。
第二,意識對社會的反作用相對于意識對自然界的反作用而言,這是重點,應多用些時間講述。講述中應充分利用歷史知識,啟發學生用歷史事實進行議論,自己得出結論。應聯系當前國際形勢和我國實際,突出講解第11段,以加強思想教育性。
要注意進行鮮明的對比。要抓住同一件事情,看看不同性質的意識各起了什么作用。在教師講解的基礎上,啟發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
三、意識對物質反作用的方法論意義
1、結合事例指出方法論要求的內容是“要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其中包括培養積極健康的心理情緒。
2、重點分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尤其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系。一般道理,可由教師講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系問題,建議采取討論的方式,在學生的爭議中明確觀點。
3、結合第25頁的“議一議”,啟發學生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落到實處。要恰當選用反面材料,教育學生“抵制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
四、意識能否反映客觀事物的主要原因
1、要正確運用比喻。應在學生閱讀基礎上進行講解。使用比喻是為了便于對問題的理解,但比喻就是比喻,絕不可把比喻同要說明的問題等同起來。教師講解時要注意,一方面要使用電視機呈現圖象的比喻,另一方面要指出人腦對外界的反映與電視機呈現圖象的過程有根本的區別。前者是一個物理過程,后者是一個生理和心理過程;前者呈現圖象完全是被動的,后者作出的反映是一個社會的能動過程。
2、要指明教材是從“主觀方面”分析“主要原因”的。關于獲得正確認識的社會實踐方面的原因的講述,不是本課的教學任務。
3、關于“立場不同”這個原因的講解。在觀點方面要注意:要明確立場是指“利益立足點”,并非都是指階級立場。要明確立場不同帶來的認識差異,有兩種情況:一是是否承認客觀事實,二是對客觀事實的評價。要突出講解當前我國社會中人們立場不同可能帶來的認識差異。講解時要結合第19頁的漫畫和“議一議”。要讓學生欣賞漫畫,發表意見。通過看漫畫和議論,要達到兩個目標:一是懂得立場為什么會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否正確,二是懂得我們為什么要堅持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
4、關于“世界觀不同,人生觀不同,思維方法不同”這些原因的講解。這是一個重要問題,但在本框內不是重點,教學中有所提示即可。但應使學生明白,講得少,不等于不重要;講得少,是因為整個教學都在解釋這個問題,并由此引導學生學好哲學知識。
5、關于“知識構成不同”這個原因的講解。要注意理清教材所述的觀點。一是從知識的性質來說。原有知識是否正確,會影響人們新獲得的認識是否正確。二是從知識的數量來說的。正確知識的廣度與深度,也會影響人們新獲得的認識是否正確。可以適當作些理論分析。人的對外界事物的認識過程,是一個信息選擇和加工的過程,選擇什么與怎樣加工,在與人們利害無關的情況下,首先就受到原有知識的影響。人們總是習慣于用原有的知識去接受新的信息,解釋新的信息。因而,知識性質的正誤和數量的深廣度,就會影響對新的信息的認知。要著重指出知識結構中的錯誤成分所帶來的有害影響,除講述教材事例外,再啟發學生舉出新的事例,并做出一定的說明,以加深理解觀點。按照“議一議”的要求,或分組討論,或提問回答。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盡可能多學習科學知識。因為,一個人掌握的科學知識越多,對新的問題取得正確認識的可能性就越大。熱愛科學是思想教育的任務之一。
6、上述三個原因的講解,總的來說應采取“對比分析,講清道理”的方法。立場對比,世界觀對比,人生觀對比,思維方法對比,知識構成對比,它們的不同帶來了認識的不同。在對比中恰當地選用事例,結合事例進行對比分析講述道理,始終要強化一個觀點:主觀因素極大地影響著人們對客觀事物的看法。
五、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這一部分內容比較多,教師在教學中總體要求是應做到:分清兩個層次,突出三個重點問題。
所謂兩個層次是把“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分作兩層來講解。第一個層次是講人惱在產生意識中的作用。要明確,只有人腦才是產生意識的物質器官。在教學中,可結合“憶一憶”進行,不必花去太多時間。要強調動物的腦不可能產生意識,但不必細致講解人的意識與高等動物心理活動的區別。第二個層次是講客觀事物在產生意識中的作用。要明確,“有了人腦不等于就有了意識”。要著力于說明,意識的根源在于客觀存在,只有客觀事物通過實踐作用于人腦,才能在人腦中形成意識。
所謂三個重點是指意識的三組類型。
六、意識為什么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
1、要強調實踐的證明作用。實踐證明了正確的觀點,同時就駁斥了錯誤的觀點。對世界可知性的證明,對不可知論的駁斥,雖然也是一個理論問題,但最有力的是實踐。對中學生的教育,更應側重于實踐的證明。教學中應再補充些事例。
2、可適當做些理論分析。一是從客觀事物的角度來分析。客觀事物有其相對穩定的狀態,有其固有的屬性和規律,它不是捉摸不定的,因而人是可以認識它的。二是從認識的基礎來分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人們過去難以正確認識的事物,隨著實踐的發展,今天或明天就會正確認識它。三是從人的認識能力來分析。人有正確認識世界的能力,主要是抽象思維能力。這種能力也隨著實踐的發展處于不斷提高之中,人的認識能力今天達不到的正確認識,將來會有一天能夠達到。以上三點分析事實上已經蘊涵在教材的敘述之中,教師的任務是要把它抽出來。作這些理論分析時,要控制到適當程度,不必強求學生對這個問題有多么深的理解。
3、結合“想一想”小欄目,通過教學一方面直接使學生認識不可知論的危害,另一方面要使學生堅定獲得正確認識的信心,努力學好科學知識。
七、教學重點、難點
1、“宗教是客觀世界在人們頭腦中虛幻和歪曲的反映”是教學重點和難點。
宗教屬于人們的思想意識,這種思想意識也是客觀存在的反映。這是因為:只有人類才有宗教鬼神的觀念,而這種觀念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在現實生活中仍然可以找到原形。宗教的原形并不是指自然界或人類社會中存在鬼神,是指人類在自然界和社會的壓迫下,在對客觀事物產生一種虛幻的、歪曲認識。因而,產生了宗教。
2、“抽象思維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是教學重點和難點。
人的具體感覺是客觀存在的反映這一點不難理解。因為人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感覺、觸覺等器官接觸到具體的事物,從而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對客觀事物的感性認識。人的抽象思維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分析而形成的。由此可以看出,人的抽象思維同樣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的基礎上。所以說,抽象思維同樣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只不過是間接的反映而已。
3、“關于未來的正確判斷和預測也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是教學重點和難點
未來的事物并不是現實社會中所存在的,因而在學生的頭腦中往往認為可以憑空設想,不需要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然而,無論什么樣的判斷和預測都是建立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的。沒有人們對過去和現存的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就不可能形成對未來的正確判斷和預測。
4、“為什么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反映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差別”是教學重點
這一點教材主要從主觀方面分析了其原因。主要從:立場不同;世界觀不同,人生觀不同,思維方法不同;知識構成不同。這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人們由于站在不同的階級利益立場上,因而必然會維護自己的階級利益,階級利益的不同導致在看問題的時候形成不同的看法。世界觀和人生觀不同,導致人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會形成不同的思維方法,因而影響人們的認識。知識構成不同使不同知識層次的人對待同一事物有著不同的認識。
5、“意識為什么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是教學難點。
對于這一問題,教材只是用實踐證明來解釋,沒有從理論上進行分析。人類的意識并不是象其他動物一樣被動地接受客觀事物,不同點在于它還能夠主動積極地去認識和接受客觀事物。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類的認識逐步在加深,能力也越來越強。
6、“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的基本含義是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關于這個含義主要把握這是意識能動作用的最主要的表現,也是人和動物的最主要的區別。人們總是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關于具體事物的圖象,然后在這個圖象的指引下,展開具體的行動。而這種在頭腦中形成的圖象就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基礎上的意識。因此,我們所創造出來的各種事物,都是在思想意識的指導下而獲得的。7、“必須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方法論意義是教學重點。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因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它能夠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由此可見,主要是因為它對物質文明建設的巨大的反作用。著體現了意識對物質反作用的原理。
教法建議
1、意識的本質:教師可以將人類的大腦同各種其它動物的大腦進行比較,說明動物雖然也有大腦但是它們沒有意識,只有人類才有意識。然后結合對人腦的結構的分析,讓學生明白我們的大腦在不斷地接收外來信息并加工處理,因此我們的意識來源于客觀存在。
2、為什么說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書上主要講到了三個原因,第一條教師可以列舉一些正確的觀念和錯誤的觀念讓學生分析這些觀念的來源,為什么會出現這些觀念。第二條教師可以針對一些具體事物的觀念和抽象的概念讓學生分析其來源。第三條教師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對過去的回憶、現在的看法和對未來的憧憬,然后讓學生分析為什么會產生這些想法,依據是什么?
3、意識能否反映客觀事物的主觀原因:教材上主要講到了三個原因,教師可以以舉例的形式,分別從這三個不同的角度列舉事例并提出不同的人的不同看法,然后讓學生進行分析。
4、意識對自然界和社會的反作用:教師可以從正反兩方面列舉對某一問題人們的看法及其所產生的影響,說明不同的意識其作用是不同的。
5、現階段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教師針對前幾年我國只注重物質文明建設而忽視精神文明建設所出現的問題列舉事例,讓學生討論分析其出現的原因并提出建議,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提出兩手抓。
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
復習提問
(l)什么是意識?意識為什么有正確和錯誤之分?其主觀原因是什么?
(2)意識怎樣才能正確反映事物?
導入新課
通過第一、二框題的學習,我們懂得了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這個反映有如實反映和歪曲反映。因而意識有正確反映和錯誤反映之分。
只要我們端正立場,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來觀察事物,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為指導,不斷充實我們的科學知識,運用正確的思維方法,就一定能夠在正確認識世界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現象、本質和規律,但意識的能動作用更重要的還是指導人們改造客觀事物,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反要學習的內容,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
三、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板書)
請大家看書P21第三段小字部分并回答下列問題:
1、我們已經學習了物質和意識現象。書上指的藍圖屬于什么現象?(意識)
2、新型建筑物屬于什么現象?(物質)
3、新型的建筑物為什么和藍圖一樣呢?藍圖起了什么作用?(指導什用)
4、藍圖又是怎樣變成新建筑物的呢?(指導并通過工人的勞動)
5、意識能不能直接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呢?比如我們能不能通過“想”這種意識活動,在黑板上寫個“一”字呢?(不能)
那么意識是怎樣反作用于客觀事物呢?
1.意識對客觀事物反作用的基本含義(板書)
問:意識能否直接使客觀事物發生變化?
教師講解:我們一想要蓋大樓就能把大樓建成嗎?一畫出藍圖,就能把大樓建成嗎?你一想讓企業發達,企業就真能發達嗎?李洪志一念咒(發功)地球就會爆炸或不爆炸嗎?這說明,意識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觀事物,單靠意識不會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任何,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只想、只說,還必須去做,去行動,去實踐。這點正如不能把“一”字“想”到黑板上去一樣,藍圖也不能直接變成新型建筑物。
但是,意識卻有一種本領,那就是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在不停地告訴人們,應該去做什么,怎樣去做。無論是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界或者人類社會,人們都有著自己的目的、意圖,然后在這種意圖的支配下采取適當的行動。這些都體現了意識的反作用,因此意識反作用的含義是:
在實踐活動中,意識總是指揮著人們使用一種物質的東西去作用于另一種物質的東西,從而引起物質具體形態的變化。這就是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
“議一議”,藍圖為什么不能直接變成建筑物?藍圖在建筑活動中起什么作用?
①意識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觀事物,即意識本身并不會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它只能指揮著人們使用一種物質的東西去作用于另一種物質的東西。而藍圖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映象,是意識,不是物質性的力量,因而不能直接變成建筑物。
②藍圖是意識,在建筑活動中起指導作用,這表明意識的力量仍然是巨大的。
通過前一節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到了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人們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不同的。因此,人們的意識必然有正確與錯誤之分,而不同性質的意識對事物的反作用是不同的。
2、不同性質的意識對事物的反作用不同。
(l)對自然界反作用的積極表現和消極表現。(板書)
意識對自然界的反作用,人類世代都在發揮著、并不斷積累下來。其中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
它們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學生回答略)
事實表明,正確的意識在人們改造自然界中起著積極作用。錯誤的意識在人們改造自然界中起著消極作用。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人能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有意識能思維。意識的能動性的一個重要表現是,意識可以根據客觀實際形成“超前反映”,在觀念中構筑客觀上尚未出現的事物,并經這一觀念為指導進行實踐活動,使意識反作用于客觀目物,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制造成新的東西。動物雖然也會經自己的活動作用于它周圍的毫物,引起周圍事物的變化,但都是無意識的,是一種本能活動。以建筑活動來說,先有藍圖,后有實際建筑物,因為頭腦中的藍圖是根據客觀實際設計的,仍然是先有物質,后有意識。先在“頭腦中建成”藍圖,然后才有建筑活動,這就是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
(請同學們舉例說明,意識對自然界反作用的積極表現和消極表現)
既然意識對自然界具有反作用,不同的意識對自然界有不同的反作用。那么,意識對類社會有沒有反作用呢?如果有反作用,其結果是不是一樣的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2)意識對社會發展的有利作用和阻礙作用。(板書)
人們改造社會的活動曾長期處于盲目狀態中,但意識的指導作用仍然是存在的,改造社會就是改變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但由于人們基于不同的利益關系有著不同的思想,因而社會關系的改變就表現為不同意識的沖突。在階級社會中,不同的階級都以各自的思想意識指導自己的行動,并試圖來影響社會的發展。進步階級的意識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反動階級的意識則阻礙社會的發展。
根據所學歷史知識“議一議”某一社會歷史時期兩種不同性質的意識是怎樣沖突的?正確反映和歪曲反映各起了怎樣的作用?(正確--促進;錯誤--阻礙)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兩種性質的意識為什么是相反的?產生兩種不同性質意識的原因是什么?
(階級利益對抗--兩種不同性質的意識所起的作用不同)
科學理論對客觀世界的反作用是怎樣的?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無可辯駁的事實告訴我們,正確的思想意識,科學的理論學說,對客觀世界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不同的意識對客觀事物起著不同的反作用,總之,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3.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板書)
(l)要重視和調動人的精神能量。(板書)
(教師講解)語錄:“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調動人的精神能量就會有力地推動社會和人自身進步。
P24語錄“人們的社會存在......物質力量”說明了正確反映客觀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可以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這句話側重強調了正確的思想對改造社會的巨大作用。
這兩條語錄都充分強調了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只有調動人的精神能量,讓人們主動而積極地去改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才能夠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板書)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非常巨大的作用:
①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思想道德建設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則提供智力支持。
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應該包括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部分。而我們往往只重視物質文明建設卻忽視了精神文明建設的力量,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我們應該兩個文明一起抓,因為:
精神不是萬能的,但沒有精神又是萬萬不行的。人類進行活動,不但需要物質資源,而且需要精神資源。杜會主義既是物質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既包括物質文明的進步,也包括精神文明的進步。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物質文明是基礎,但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質文明也要受破壞,甚至社會也會變質。
P24鄧小平語錄,說明了什么?
(請同學們討論回答,教師歸納。)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互影響。物質文明是基礎,但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質文明也要受破壞,甚至社會也會變質。所以,我們在搞好經濟建設的同時,必須加強社會風氣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經濟搞上去了,要不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回答應該是肯定的。如果不抓思想政治工作,社會風氣壞下去,物質文明也要受破壞,社會也會變質。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就難以實現。經濟上去了,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又能促進經濟建設的發展。第24頁最后一段小字部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意義是什么呢?怎樣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③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我們要正確處理競爭和協作、自主和監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關系,反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形成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個人合法利益的社會主義的義利觀,形成健康有序的經濟和社會生活規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發達,越需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否則,欺詐一旦橫行無阻,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會遭殃。
(3)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板書)
青年學生應該自覺地參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抵御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既是我國公民的權利,也是不可推卸的義務:我們應按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言行,以利于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議一議”。(請同學們聯系本校實際,分組討論,回答時應運用理論說明問題,教師歸納。)
總之,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又可以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下面我們來總結一下二者之間的辨證關系。
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探究活動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它受到種主觀因素的影響。不同的人,對于同一事件往往有著不同的看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針對當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熱點問題進行調查,以次來明白人們的思想意識的不同。如:對污染問題、沙漠化問題、污水排放問題、下崗問題等進行調查。下面的表格是以當前存在的亂砍爛伐問題設計的,教師可以以此作為參考。
觀點
為什么會有這種觀點
當地居民
當地政府干部
木材商人
環境專家
森林專家
法律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