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的循環和周轉教案

時間:2022-08-06 03:03:00

導語:資本的循環和周轉教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資本的循環和周轉教案

1.教學目的與要求:前邊講的第二章是資本的價值增殖過程。資本的價值增殖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價值形成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那么,什么是價值形成過程,什么是價值增殖過程,它們的關系是什么呢?第三章講的是資本積累過程。資本積累過程是資本家通過資本積累,擴大生產規模,榨取更多剩余價值的過程。找個同學回答一下:什么是資本積累,資本家為什么要進行資本積累,資本積累的本質是什么?在前邊的學習中,同學們應該發現,馬克思不論是對資本價值增殖過程的分析,還是對資本積累過程對研究,都是假定資本家能用貨幣順利地購買到充足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同時還假定資本家能把產品順利地賣出去,把生產耗費補償過來,并獲得剩余價值。如果資本家不能用貨幣順利地購買到充足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生產過程就不能進行;如果資本家不能把產品順利地賣出去補償生產耗費并獲得剩余價值,就不能進行再生產,更不能進行擴大再生產。那么,在現實生活中,資本家怎樣,或者說在什么樣的條件下,才能用貨幣順利地購買到充足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從而維持生產過程的正常進行呢?在什么樣的條件下,資本家才能順利地把產品賣出去,實現資本的預付價值并獲得剩余價值,從而進行再生產并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呢?我們今天開始學習的第四章資本的流通過程將的這些問題做詳細回答。

本章講的資本的流通過程,既包括單個資本的循環周轉,又包括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屬于廣義的流通過程。通過廣義資本流通過程的學習,了解單個資本循環連續性的實現條件、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和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和實現條件以及不能滿足這些實現條件所造成的嚴重不良后果。

2.重點和難點

本章的重點是: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及相繼采取的三種職能形式;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產業資本循環連續性的實現條件;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特點;固定資本的兩種磨損及原因;影響預付資本總周轉速度的因素;資本周轉速度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影響;社會資本的概念;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出發點、核心問題和理論前提;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和實現條件;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和根源。

難點: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產業資本循環的連續性及實現條件;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特點;固定資本的磨損和折舊;社會資本的概念;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和實現條件。

3.講授時間:12學時

第一節資本的循環

一、研究資本循環必須以產業資本為對象

產業資本是投在工業、農業、交通、建筑業等物質資料生產部門的資本,它不僅占有剩余價值,而且直接生產剩余價值。它的運動不僅包括生產過程,而且包括流通過程。只有產業資本的運動,才能反映資本運動的全貌

二、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及相繼采取的三種職能形式

(一)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

1.購買階段

(1)含義:資本家在市場上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把手中的貨幣轉化為商品。用公式表示即:W

(A代表貨幣,W代表商品,A代表勞動力,P代表生產資料)

(2)性質:不是一般的購買階段,而是資本運動的特定階段。因為在購買的商品中包括勞動力特殊商品,這里的貨幣既是流通手段,又是資本的預付形式,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都是生產要素。

(3)前提條件: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所有制,或者說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相分離。

用貨幣購買勞動力是一種商品貨幣關系,但這種關系的前提是:買者是資本家,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賣者是雇傭工人,是勞動力的所有者。因此這種買賣關系實質上是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階級關系,“而這種關系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勞動力實現的條件-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已經作為別人的財產而和勞動力的所有者相分離了”?!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5頁。

(4)要求:購買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性質上相適應,在量上成比例。

2.生產階段

(1)含義:資本家用購買的商品從事生產消費,生產出新的商品。用公式表示即:W……P…..W

(其中P表示生產過程,虛線表示流通過程的中斷,W代表包含剩余價值的新商品)

(2)性質:不是一般的生產階段,而是資本循環的特定階段。因為這里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既是生產的物質要素,同時又在執行資本的職能,不僅生產出商品,而且生產出剩余價值。

(3)地位:資本循環的決定性階段。因為它通過勞動力的使用和生產資料的耗費,生產出新的商品,創造出剩余價值,實現資本增值的目的

3.銷售階段

(1)含義:資本家把生產出的商品拿到市場上出賣,從而把商品轉化為貨幣。用公式表示即:W''''-G''''

(其中,W''''代表新生產出來的商品,G''''代表實現的價值和剩余價值)

(2)性質:不是一般的銷售階段,而是資本運動的特定階段,因為在銷售的商品中包含著預付資本的價值和雇傭工人為資本家創造的剩余價值

(3)地位:關系到資本再生產能否順利進行、資本再生產規模的大小和資本家的命運。

(二)產業資本中循環中相繼采取的三種職能形式

1.貨幣資本:就是表現在貨幣形式上的資本。它的職能是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為生產剩余價值準備條件。

2.生產資本:就是以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它的職能是補償資本家價值,創造剩余價值

3.商品資本:即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資本。它的職能是銷售商品,實現包含在商品中的價值和剩余價值。

在這里應特別注意,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不是三種不同的資本,而是同一產業資本的三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或者說職能形式。

三、資本循環的概念和理解

(一)什么是資本循環

資本循環就是產業資本依次經過三個階段,相繼采取三種職能形式,發生了價值增殖,并回到原來出發點的全部運動過程。用公式表示即:

(二)資本循環概念的理解

1.資本循環過程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

在資本循環中生產過程起著決定作用,只有生產過程才能生產商品,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但資本運動也不能離開流通過程,流通過程是生產的前提和實現條件。

2.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是相互依存、緊密銜接的。

資本只有不停地從一個階段轉入另一個階段,才能正常地進行循環。如果在某一階段停頓下來,資本循環就會中斷。當然,資本循環本身又要求資本在各個階段中,在一定時期內相對地穩定。

四、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

(一)貨幣資本的循環

1.什么是貨幣資本循環

貨幣資本的循環就是以貨幣資本為出發點和回歸點的運動。用公式表示即:

馬克思說:“貨幣資本的循環,是產業資本循環的最片面,從而最明顯和最典型的表現形式”?!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24卷,第71頁。

2.貨幣資本循環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最典型性:把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機是獲得剩余價值,表現得最明顯;

最片面性:不僅把貨幣作為過程的開始和終結,而且直截了當地表明貨幣資本可以帶來更多的剩余價值,似乎貨幣本身可以產生更多的貨幣。

(二)生產資本的循環

1.什么是生產資本的循環

生產資本的循環就是以生產資本開始,并以生產資本為終結的運動。用公式表示就是:

2.生產資的本循環與貨幣資本循環的區別

第一,貨幣資本的循環不表示資本的再生產,而生產資本的循環則表示資本的再生產。

第二,貨幣資本的循環以生產過程為媒介,兩頭是流通過程;而生產資本的循環則以流通過程為媒介,兩頭是生產過程。

3.生產資本循環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典型性:告訴人們剩余價值不是來自流通過程,而是來自生產過程。

片面性:又創造了一種新的假象,好像資本主義生產不是為了追求剩余價值,而是為生產而生產。

(三)商品資本的循環

1.什么是商品資本的循環

商品資本循環就是從商品資本開始再回到商品資本的運動。它的公式是:

2.商品資本循環的特點

第一,起點和終點都是商品

第二,作為起點的商品資本價值發生了增殖

第三,先是兩個流通過程,最后是生產過程

第四,不僅包括生產消費,而且包括個人生活消費

3.商品資本循環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典型性:表明全部商品產品的消費(包括生產消費和個人消費)是資本循環的首要條件

片面性:又造成了一種資本主義生產是為了滿足社會消費,而不是為了價值增殖的假象。

上邊講的三種循環形式可用一個綜合公式來表示。這個公式就是:

從以上分析的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中,不難看出,每一種形式都以一個側面表現出資本運動的特征,同時又都有自己的片面性。因此,只有把三種循環形式統一起來考察,才能全面了解資本運動的實在。事實上,任何一個單個的產業資本都是同時處在這三種循環形式之中,這三種循環形式是連續地并列進行的。

五、產業資本循環的連續性及實現條件

1.什么是產業資本循環的連續性

產業資本循環的連續性就是產業資本在各個階段和各種職能形式上不間斷地順利運動。

2.產業資本循環連續性的實現條件

第一,產業資本的三種職能形式在空間上保持并存性。

這就是說,資本家必須把全部資本按照一定比例分為三部分,分別并存于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上。經常掌握一部分貨幣資本,用來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經常掌握一部分生產資本,使生產能夠正常進行;經常掌握一部分商品資本,以便通過出售取得貨幣。這樣,產業資本即可同時處在循環的三種形式中。

第二,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中時間上保持繼起性。

這是說,資本的每一部分都必須相繼通過循環都三個階段,依次變換三種職能形式,完成各自的循環。貨幣資本要順序轉化為生產資本、商品資本,最后回到貨幣形式上;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也要分別按順序轉化為其他兩種形式,最后回到各自的出發點。這樣,三種形式的資本即可同時進行循環

3.產業資本循環連續性的兩個實現條件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

首先,繼起以并存為條件。

每一部分的相繼運行,是由各個部分資本的比列存在所決定的,沒有并存性就沒有繼起性。

其次并存性又以繼起性的結果。

資本各部分的并列存在之所以可能,只是由于每一部分資本依次經過各個不同階段的運動,沒有繼起性也就沒有并存性。資本價值同時地、并列處于三種形式上。每種形式都同時地、不斷進行自己的循環,即產業資本三種循環形式的統一。只有種三種循環的統一中,才能實現總循環的連續性,而不致發生上述的中斷。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產業資本連續進行的現實循環,不僅是流通過程和生產過程的統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種循環的統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19頁)

第二節資本周轉

一、資本周轉時間、次數和速度

(一)資本周轉的概念

1.什么是資本周轉

資本周轉就是周而復始、不斷反復的資本循環。馬克思說:“資本的循環,本不是當作孤立的行為,而是當作周期性的過程時,叫做資本的周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4卷,122頁)

2.資本周轉和資本循環的區別

揭示的問題不同。資本循環理論是從資本運動的連續性方面揭示價值增殖是怎樣在產業資本循環中產生和實現的;資本周轉理論則是從資本運動的速度方面揭示資本周轉快慢對剩余價值生產對影響。

(二)資本周轉時間及構成

1.什么是資本轉周轉時間

資本周轉時間就是從預付一定形式的資本時起,到這個資本帶著剩余價值以同樣形式回到資本家手中到時間。資本周轉時間由流通時間和生產時間兩部分組成。

2.資本的流通時間是資本處在流通領域的時間,又包括購買時間和銷售時間兩部分。

3.資本的生產時間是資本處在生產領域的時間。生產時間由勞動期間、自然力對勞動對象的作用時間、生產資料的儲備時間和停工時間等四部分構成。

(三)資本周轉次數

資本周轉次數,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通常為一年)資本價值周轉等次數。資本周轉次數等于一年等時間除以一定資本周轉一次的時間。用公式表示就是:

(四)資本周轉時間、次數和速度的關系

資本周轉速度與資本周轉時間成反比,與資本周轉次數成正比。

二、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1.馬克思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根據或標準

馬克思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根據是生產資本各部分的價值周轉方式不同。

2.固定資本的概念和特點

固定資本是以機器、設備、廠房、工具等形式存在等生產資本。它的特點是,物質形態全部參加生產過程,而價值逐步轉移到產品中去,并隨著產品的銷售逐步收回。

3.流動資本的概念和特點

流動資本是以原料、燃料、輔助材料和勞動力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本。它的特點是,物質形態一次投入生產過程,并在一次生產過程中全部消費,價值也一次轉移到產品中去,并隨著產品的銷售一次收回。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不存在轉移問題,但它是資本家一次支付給工人,工人中生產過程中一次補償過來,本隨著產品的銷售一次收回。所以從價值周轉方式看也屬于流動資本。

4.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別

第一,價值的周轉方式不同

第二,周轉時間不同

第三,回收方式和期限不同

第四,物質更新方法不同

5.馬克思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與劃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別

第一,劃分的根據不同。馬克思劃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根據是資本各部分在剩余價值生產中的不同作用;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根據是生產資本各部分的價值周轉方式不同。

第二,劃分的目的不同。馬克思劃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是為了揭示剩余價值的源泉;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是為了闡明資本周轉的速度及其對剩余價值生產對影響。

第三,劃分對內容不同。不變資本中的機器、設備、廠房、工具等單獨構成固定資本;不變資本中的原料、燃料、輔助材料等和可變資本共同構成流動資本。

6.固定資本的兩種磨損及原因

(1)固定資本的兩種磨損是指物質磨損和精神磨損

(2.)固定資本的物質磨損又叫無形磨損,是固定資本的物質要素的損失。引起這種磨損的原因是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

(3)固定資本的精神磨損又叫無形磨損,是固定資本在它的有效使用期限內發生的價值的損失。精神磨損發生的原因總起來說是科技進步,具體原因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新技術的發明及應用。

7.固定資本的折舊、折舊費和折舊率

為了保證再生產的連續進行,在產品出售后必須把固定資本轉移到產品中去到價值提取并積存起來,以便在價值和物質形式上更新固定資本,這種做法叫固定資本折舊;每年提取的貨幣資本價值叫折舊費;折舊費與固定資本原始價值的比率叫折舊率

8.固定資本的維持和修理

三、預付資本的總周轉

1.什么是預付資本的總周轉

預付資本的總周轉是指預付資本在價值上的周轉,是它的不同組成部分在價值上的平均周轉。

2.預付資本總周轉次數的計算方法

預付資本總周轉次數等于一年內固定資本周轉價值額與流動資本周轉價值額之和,除以與付資本總額所得的商數

其計算公式是:

預付資本總周轉次數=

3影響預付資本總周轉速度的主要因素

第一,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本身的周轉速度

第二,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在預付資本中的比重。

四、資本周轉速度對剩余價值生產對影響

1.加速資本周轉可以節省資本家對預付資本,特別是流動資本。

2.加速資本周轉可以避免或減少固定資本無形磨損

3.加速資本周轉可以增加資本家的年剩余價值量。

年剩余價值量是資本家一年內所獲得的總剩余價值量,它通常用M來表示,M=m.v.n

4.加速資本周轉可以提高資本家的年剩余價值率

年剩余價值率是年剩余價值量與預付可變資本的比率。它與剩余價值率有兩點區別:一是計算方法不同;二是說明的問題不同。

第三節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

一、個別資本與社會總資本聯系和區別

1.什么是個別資本

個別資本就是為個別資本家所占有并獨立發揮資本職能的資本。

2..什么是社會總資本

社會總資本是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個別資本的總和,簡稱社會資本。

3.個別資本運動與社會資本運動的聯系:運動的內容、形式、過程、目的相同。

4.個別資本運動與社會資本運動的區別

個別資本運動只包括生產消費和資本流通,不包括生活消費和簡單商品流通;而社會資本的運動既包括生產消費和資本流通,又包括生活消費和簡單商品流通。

二、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出發點、核心問題和基本理論前提

1.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出發點:社會總產品,又叫社會總商品資本。

只有社會總產品,才包括用于生產消費的生產資料,又包括用于個人生活消費的生活資料。

2.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核心問題: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即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實物替換問題。

(1)什么是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是指社會總產品各個組成部分的價值如何通過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貨幣形式收回,用于補償生產中預付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并獲得剩余價值。

(2)什么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物替換是指社會總產品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價值轉化為貨幣形式以后,如何再轉化為下一次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

(3)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為什么是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核心問題

因為:第一,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是社會資本正常運行的基礎。

第二,社會總產品的實物替換是保證社會資本運動正常進行的關鍵。

3.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基本理論前提:社會總產品的價值構成和實物構成以及社會生產的兩大部類原理

馬克思按照最終用途,把資本主義社會總產品從實物形態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大類,與此相適應把社會生產部門分為兩大部類,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為第一部類,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為第二部類;同時,把資本主義社會總產品從價值形態分為C、V、M三部分。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研究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實物替換問題。

三、社會資本的簡單再生產和流通

(一)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概念和地位

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就是整個社會的所有資本家都把剩余價值用于生活消費,不進行資本積累,整個社會的生產在原有的規模上重復進行。

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是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礎和組成部分。

(二)研究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必須作的幾點假設

第一,社會生產全部為資本主義性質,只存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第二,不變資本價值一年全部轉移

第三,商品價格和價值一致且不變

第四,沒有對外貿易

第五,剩余價值率為100%

(三)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的實現過程

1.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圖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圖式說明:社會總產品的價值為9000,其中6000是生產資料,3000是消費資料。在6000生產資料中,4000用于第一部類的再生產,1000V和1000M分別用于雇傭工人和資本家的生活消費;在3000生活資料中,2000C用于再生產,500V+500M分別用于雇傭工人和資本家的生活消費。

2.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實現過程中的三大交換關系

第一,第一部類內部各企業之間的交換,即第一部類4000C代表的產品的實現

4000C所代表的產品為什么能在第一部類內部全部實現呢?請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

(1)在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條件下,下一年第一部類進行再生產需要投入多少不變資本?(很明顯是4000,因為進行簡單再生產)

(2)這4000不變資本從什么地方來呢?(只能從賣掉產品的收入中提取,因為它是轉移價值)

(3)假如產品已經賣掉,已經提取4000C,生產能否進行呢?(不能。因為還需用4000C買到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料)

(4)這些生產資料在社會的那些生產部門才能買到呢?(顯然第一部類,因為只有第一部類才生產生產資料)

這樣,第一部類4000C所代表的產品就在本部類內部實現了。

實際上第一部類各企業買和賣是同時進行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賣者是從W-G,目的補償價值;買者是G-W,目的是實物替換。每個商品生產者既是賣者,又是買者,結果使第一部類價值4000的產品得到實現。

第二,第二部類內部各企業之間的交換,即第二部類500V+500M所代表的產品的實現

第三,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即第一部類1000V+1000M代表的產品和第二部類2000C代表的產品的實現

這樣,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產品實現過程中的三大交換關系可用下圖表示:

Ⅰ4000C+1000C+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四)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1.基本實現條件: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與剩余價值之和必須等于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用公式表示即:Ⅰ(V+M)=ⅡC

公式表明,簡單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之間互為前提、互相制約的內在聯系。說明兩大部類之間的供給和需求必須保持價值上相等、實物上相互替換的平衡比例關系。第一部類的生產資料生產和第二部類的消費資料生產只有保持了這個基本比例關系,才能具備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

2.兩個派生或引申條件

第一,第一部類的全部產品價值,必須等于兩大部類的不變資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Ⅰ(C+V+M)=ⅠC+ⅡC

公式表明,第一部類的生產資料生產同兩大部類不變資本補償價值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之間必須保持價值上相等、實物上相互替換的內在平衡比例關系。這是從全社會生產資料供求關系角度考察的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第二,第二部類的全部產品價值,必須等于兩大部類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Ⅱ(C+V+M)=Ⅰ(V+M)+Ⅱ(V+M)

公式表明,第二部類的消費資料生產必須同兩大部類的工人和資本家對消費資料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間保持價值上相等、事物上相互替換的內在平衡比例關系。這是從全社會消費資料總供求關系角度考察的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四、社會資本的擴大再生產和流通

(一)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兩個前提條件

第一,在第一部類的年產品中除了維持兩大部類簡單再生產所必須的生產資料以外,還必須有一個余額,以滿足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對追加不變資本對需要。用公式表示就是:Ⅰ(C+V+M)›ⅠC+ⅡC,即Ⅰ(V+M)›ⅡC

這個條件為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追加生產資料提供了前提保證,它是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前提條件。

第二,在第二部類的年產品中除了滿足兩大部類資本家和原有工人的消費需要之外,也必須有一個余額,以滿足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時追加工人對消費資料的需求。用公式表示就是:Ⅱ(C+M-M/X)›Ⅰ(V+M/X)(其中,M-M/X表示資本家用于積累部分的剩余價值,M/X表示資本家用于消費部分的剩余價值。

這個條件為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追加勞動力需要的生產資料提供了前提保證。

(二)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1.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圖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圖式與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圖式,有何區別?為什么?

2.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產品實現過程中的三大交換關系

假設,第一部類資本家把剩余價值的一半用于積累,兩大部類的資本有機構成不發生變化。這樣,第一部類產品的價值按照擴大再生產的用途就重新組合為:Ⅰ(4000C+400C)+(1000V+100V)+500M/X=6000

Ⅰ4400C+1100V+500M/X=6000

為了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順利進行,根據社會資本再生產中兩大部類之間必須相互交換產品的原理,第一部類要求第二部類產品價值必須作如下的重新組合:Ⅱ(1500C+100C)+(750V+50V)+600M/X=3000

Ⅱ1600C+800V+600M/X=3000

兩大部類產品價值經過重新組合,為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情況下社會產品的實現創造了條件。這一實現過程可用下圖表示:

Ⅰ4400C+1100V+500M/X=6000

Ⅱ1600C+800V+600M/X=3000

通過上述三個方面的交換,社會總產品得到全部實現,下一年的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就能夠順利進行。在下一年的擴大再生產中,如果剩余價值率仍為100%,那么,兩大部類生產出來的社會總產品的價值構成是: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3.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1)基本實現條件:第一部類的原有可變資本加上追加可變資本,再加上本部類資本家個人消費的剩余價值之和,必須等于第二部類原有不變資本加上追加不變資本。用公式表示即:Ⅰ(V+V+M/X)=Ⅱ(C+C)

這個公式表明,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的產品之間,必須保持價值上相等和實物上相互替換的平衡比例關系。

(2)派生或引申實現條件

第一,第一部類年產品價值必須等于兩大部類原有和追加的不變資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Ⅰ(C+V+M)=Ⅰ(C+C)+Ⅱ(C+C)

這個公式表明,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生產資料生產同兩大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之間,必須保持價值上相等和實物上相互替換的平衡比例關系。

第二,第二部類的年產品價值必須等于兩大部類的原有和追加可變資本及資本家個人消費的剩余價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Ⅱ(C+V+M)=Ⅰ(V+V+M/X)+Ⅱ(V+V+M/X)

這個公式表明,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消費資料生產同兩大部類對消費資料的需求之間,必須保持價值上相等和實物上相互替換的平衡比例關系。

練習:第一年社會總產品的價值構成是: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OM=3000

假設第一部類資本家把剩余價值的一半用于追加資本,進行擴大再生產,兩大部類原有的資本有機構成不變,剩余價值率不變,都是100%。根據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進行計算,并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第三年社會產品的總價值是多少?

(2)第三年社會產品的總價值比第二年增長百分之幾?

解: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是:

根據這一條件和題中的假設,第二年進行擴大再生產以前社會總產品價值必須重新組合如下

Ⅰ4400C+1100V+500=6000

Ⅱ1600C+800V+600=3000

因為兩大部類的剩余價值率都是100%,而且不變,所以,第二年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結束后產品價值構成是: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同樣道理,第三年進行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以前社會總產品必須重新組合為:

Ⅰ4840C+1210V+550=7260

Ⅱ1760C+880V+560=3200

在剩余價值率100%不變的情況下,第三年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結束后社會產品的價值構成是:

Ⅰ4840C+1210C+1210M=7260

Ⅱ1760C+880V+880M=3520

通過以上計算,我們可以看出,第二年社會產品總價值為9800,第三年社會產品總價值為10780,第三年比第二年增加了980,第三年社會總產品比第二年增長了10%[(10780-9800)/9800X100%]

五、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資料優先增長原理

1.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原有

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因為,在技術進步、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原有的預付資本以及由剩余價值轉化而來的追加資本中,轉化為不變資本的比重愈來愈大,而轉化為可變資本的比重越來越小,因而追加的生產資料要多于追加的消費資料,這在客觀上要求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速度快于消費資料的增長速度。

2.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內容

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增長最快的是生產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其次是生產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最慢的是消費資料生產。

3.要正確全面地理解生產資料優先增長原理

第一,不能絕對化

第二,不能片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