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保險功能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6 10:01:00

導語:現代保險功能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保險功能研究論文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提出:要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維護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的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不僅順應民意,也完全符合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基本要求。保險業在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方面,能夠也應該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一、加快自身發展,促進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和諧的社會必須要以經濟的發展作為基礎。只有將社會財富的總量做大,才有條件進行合理、有效的社會再分配;只有經濟的發展,才有社會公民的共同富裕;只有經濟的發展,才能更好地解決歷史遺留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保險業作為一個朝陽產業,其首要任務仍然是加快發展。也只有加快自身發展,才能更好地支持和促進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促進三大產業的協調。當前經濟結構的失衡首先表現為三大產業結構失衡。工業中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發展偏快,農業、服務業發展偏冷。雖然上海第三產業在全國處于較為領先位置,但與世界平均水平比還有很大差距。而且占上海GDP的比重出現了下降的趨勢。為此,上海制定了《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實施綱要》,明確提出要從資源積聚和金融創新入手,大力發展金融業。金融是上海現代服務業的一條短腿,而保險則是上海金融業的一條短腿。與上海銀行業比起來我們保險業還很弱小,因此,要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加快保險業發展,做大做強上海保險業。只有加快保險業自身發展,才能有實力更好地服務于經濟和社會。

2、促進投資與消費的協調。投資與消費失衡也是當前經濟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投資過熱,消費偏冷。自去年以來,央行一直高度關注個別行業和產業價格,并出臺了一系列“組合拳”,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個別行業和產業的投機氛圍仍然較濃,存在泡沫成份。而個別行業和產業的虛熱,很大程度依靠銀行貸款。據資料,社會上“負翁”人數急劇增加。這一方面抑制了即期消費能力,使得投資與消費比例進一步拉大,另一方面這種透支行為使得“負翁”們的養老和健康保障受到威脅,對于經濟和社會形成了不穩定的因素。而保險業的發展,就有利于引導居民積極健康的消費,使居民能夠把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結合起來,理智消費,合理消費,維護社會的穩定。

3、促進信貸結構的協調。當前我國宏觀經濟中信貸結構失衡的問題也比較突出。中長期貸款比例過大,短期貸款偏少。而儲蓄存款增幅不快甚至下降。這就造成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不合理,資產長期化,負債短期化。而保險尤其是壽險卻恰恰相反,其負債是長期的。加快保險業發展,有利于緩解當前由于貸款結構失衡對市場造成的影響。一方面通過增加保費收入,吸納社會游資,減輕由于長期貸款過大造成的通貨膨脹的潛在壓力。另一方面通過資金運用,減輕由于短期信貸收縮,政府和企業普遍感到資金鏈偏緊的壓力。

二、發揮分配職能,促進社會公平

公平是社會主義的一個核心價值取向。一個和諧的社會,必定是一個公平的社會。只有社會公平,各方面的社會關系才能融洽協調,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充分發揮,整個社會才能和諧穩定。2003年,全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關,這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低層次的小康社會行列。歐美、拉美等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歷程表明,從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是一個關鍵時期。經濟學中生產與分配也是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如果分配處理得好,能夠體現社會公平,就能夠進一步充分激發社會各階層的潛能,使社會各個階層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保險在一定意義上屬于分配范疇,它對推進社會公平能夠產生積極作用。

1、正確處理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培育和發展好涉農保險。農民問題是國家的根本,農業是民生之本。構筑一個和諧的社會首先是要人民豐衣足食。在我國,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當前,我國城鄉差距明顯,呈現二元化格局。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明顯快于農村居民純收入的增長。同時,城市居民享受的養老、醫療的福利和補助,農村居民卻沒有享受。農村的各種社會矛盾日益顯現,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影響。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中“五個統籌”的原則和要求,已經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一個重要的命題提出。當前,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確保糧食安全,穩定糧價,抑制通貨膨脹,是宏觀調控的重要命題。從產業發展的階段理論看,農業作為第一產業是其他產業發展的基礎。其他產業得到發展后有義務反哺農業。保險業作為現代服務業,在謀求自身發展,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同時,應該承擔起應負的社會責任,服務“三農”。上海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關心和重視,保險業一直沒有放棄對發展農業保險的探索。在中國保監會的支持下,全國第一家農業保險公司“上海安信農業保險公司”去年9月正式成立。以專業農業保險公司的形式,商業保險運作,政府政策支持、以險養險的方式,承保上海郊區農民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的風險以及農戶的家庭財產保險、健康險、意外險等涉農保險。這就為建立和健全農業保險體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作為保險監管部門,我們將高度重視和支持安信農業保險公司的業務經營,同時,我們也將積極鼓勵其他保險公司積極開拓農村市場,提供受廣大農民歡迎的保險服務產品,真正使保險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2、正確處理好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的關系,建立健全第二層面的社會保障支柱。構建一個和諧社會,必須要整合好社會關系,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激發各行各業人們的創造活力,堅決破除各種障礙,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既相互聯系,又有所區別。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應“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由商業保險公司經辦第二層面的社會保障在世界很多國家有成功的經驗。政府出臺的有關社會保障的計劃,除基本養老、醫療保險外,商業保險公司與社會保險機構應同時承辦、運作和管理,政府的有關優惠政策,商業保險公司在承辦社會保障的時候同樣可以享受,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經濟能力選擇購買適合自己需要的社保產品。****上海市委八屆五次全會已經明確要“建立富有活力、多層次、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大力發展補充養老和醫療保險,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作用”。我們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堅決破除各種有礙上海補充養老保險發展的制度障礙,充分發揮上海保險業的行業優勢和技術特點,適應上海人口老齡化、家庭小型化、生活現代化的特點,開發更具人性化、個性化的補充養老和醫療保險產品,為上海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服務。

3、正確處理好自愿保險與強制保險的關系,大力推進責任保險。在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是:社會上存在著一種“仇富”心理。其原因是少部分“富人”或行業以損害和剝奪弱勢行業和群體的利益為代價實現自身的利益。因此,這對有效的社會合作尤其是持續合作將是十分不利的,甚至不利于社會的安全運行。一些地方出現的“民工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弱勢群體的利益要得到保護,必須要依靠政府的立法和法律援助。比如,目前農民工進城打工的利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高危職業的勞保福利得不到保障,個別農民工傷殘后回到家鄉給農村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農民工基本都是青壯年進城打工,從事的又是高危職業,高強度、低收入的工作。由于沒有養老保險,等年紀老了回到家鄉又基本成了農村的負擔。因此,通過強制立法的手段進行保險,不失為對弱勢群體保護,實現社會公平的一種有效辦法。在上海,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通過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的共同參與,實行了外來務工人員的綜合保險,使外來務工人員的利益保障問題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但隨著上海經濟發展,公眾責任保險、醫療責任保險等責任保險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這些都需要商業保險公司在政府有關部門的統籌規劃下全力推進,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