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險課程教學探索

時間:2022-01-07 03:18:21

導語:社會保險課程教學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保險課程教學探索

摘要:基于新形勢下我國社會保險因制度轉變而導致的教材難以及時更新和社會保險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設計了一個包括理論篇、制度篇與應用篇三部分授課內容和一個包括課堂板書講授、教學軟件模擬與教學基地實訓三種授課方式的社會保險教學方案。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表明,該設計方案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社會保險基礎理論知識,強化了學生的社會保險實踐應用能力,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社會保險課程;教學方案;授課內容;授課方式;探索與實踐

隨著我國社會保險涵蓋項目的拓展和社會保險覆蓋人群的急劇增加,社會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來從事與社會保險相關的各種工作,這給我國高等學校的社會保險人才培養帶來了新的挑戰,要求各個單位培養出的專業技術人才不僅要有豐富的社會保險基礎理論知識,還要熟悉地掌握各項社會保險制度的基本內容,才能夠與時俱進地從事好相關的社會保險工作。[1]課堂教學和實踐訓練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部分,不論其授課內容、授課方式還是社會實踐都對人才培養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選擇一部好的教材并將教材內容與現實結合起來并采用適宜的方式進行教學,對社會保險的人才培養質量尤為重要。[2]然而,由于當前我國的社會保險制度正在逐步地健全和完善之中,很難有教材及時地將近幾年我國頒布的各項社會保險制度列入其中。社會保險學作為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學習目的旨在應用,把我國近幾年頒布并大規模實施的各項社會保險制度排斥在授課內容之外,將導致培養的人才在知識結構上理論與實踐脫節。[3-8]因而筆者依托當前我國一些著名高校學者編著的教材,結合國家最近幾年出臺的各項社會保險法律法規和社會保險制度,構建了社會保險學課程講授內容和授課方式框架體系。試圖彌補新形勢下由于教材原因而導致的社會保險人才培養問題,使所培養的社會保險人才能夠盡快地適應當前我國各種社會保險工作的需要。

一、社會保險學課程教學框架設計

(一)課程教學設計原則。雖然社會保險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課程,但如果不能對社會保險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進行很好地掌握,就無法很好地理解和領悟各項社會保險制度并在實踐中熟練地運用。由于不同社會保險制度是針對勞動者的不同收入風險損失制定的,只有將各項社會保險制度合起來才能有效規避勞動者的各種收入損失風險。在現實生活中,除了各項社會保險制度外,作為企業補充保險的商業保險對勞動者收入風險也有一定程度的防范作用。因而筆者遵循基礎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合、重點突出與統籌兼顧相結合、課堂教授與教學基地實訓相結合及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相結合的原則就社會保險學課程教學進行設計,旨在讓學生扎實地掌握社會保險理論知識熟練地運用各種社會保險制度。(二)課程教學框架設計。教材編訂中沒有涉及且在近幾年由國家頒布并運行的各項社會保險制度和相關法律法規嵌入到教學內容中,以期讓學生深刻領會并掌握相關的社會保險知識和各種社會保險制度。(見圖1)社會保險學課程教學設計主要涵蓋課程內容和授課手段兩個方面。課程內容設計主要分為理論篇、制度篇和應用篇三部分。授課方式設計主要采用板書講授、保險軟件模擬和教學基地強化訓練等幾種手段。針對一些學生需要扎實掌握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社會保險制度采用板書教學,以便學生能夠記錄相關內容并在課后進行復習。對于需要學生了解的社會保險知識及社會上一些與講授內容緊密相關的保險案例,采用保險軟件模擬講授,采用保險軟件模擬既能夠讓學生更深一個層次的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和各種社會保險制度,又有效地節約了課堂教學時間。在此基礎上,采用學校或學院建立的相關教學實踐基地,讓學生在這些實際應用部門具體操作。通過實踐基地指導老師的教導和自己的領悟,強化學生在具體實踐應用中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及對課堂教授內容的更進一步理解。

二、課程講授內容的探索與實踐

(一)理論篇。當前使用教材中幾乎所有教材都是從社會保險的起源、內涵、社會保險的籌資模式、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的區別及聯系、社會保險基金運營、社會保險的待遇確定及社會保險待遇標準調整等方面來進行編著的,對社會保險學的相關學科理論設計較少,從而導致學生在理解上難以準確地界定社會保險的風險范疇,也不明白這種風險具有什么特性。另外,在針對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的區別中沒有從理論根源上對社會保險的產品屬性和商業保險的產品屬性進行講解,致使學生對社會保險的產品屬性定位不夠明確。為此,筆者在社會保險學的理論教學部分添加了收入風險理論、準公共產品理論等相關學科理論。在收入風險理論中界定了社會保險所要保障的風險范疇,社會保險并不是對勞動者的所有收入風險進行保障,它只針對勞動者都有可能遇到的收入中斷風險,也就是說這種風險對所有勞動者來說都帶有一定的普遍性。除了收入風險理論而外,對社會保險的產品屬性定位也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掌握社會保險的內涵。通過對社會產品種類的分類介紹和不同社會產品屬性的定位講授,再結合社會保險的特性,從概念上和理論上向學生講明社會保險產品屬于準公共產品,并在此基礎上講解準公共產品的特性和政府對準公共產品為何進行補貼等,從而有利于學生對后面的社會保險籌資模式、籌資渠道、籌資比例等內容進行理解。只有對學生充分地講明了社會保險的相關學科理論,并讓學生理解這些相關學科理論后才能夠更好地學習和掌握其他社會保險基礎知識和各種社會保險項目的內容。(二)制度篇。在對社會保險相關學科理論及基礎知識講授的基礎上,使學生明白社會保險的保險范疇和社會保險的主要內容,這樣就有利于在制度篇上讓學生領會為什么我國的社會保險項目主要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五種社會保險項目。鑒于具體社會保險項目的內容差異較大,養老保險在社會保險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且養老保險從社會保險的籌資渠道、籌資模式、待遇確定和保險模式上相對于其他社會保險項目要更為復雜,內容更多。因而,以養老保險為例,就社會保險的主要保險模式、籌資渠道、籌資模式和待遇確定等進行講授,讓學生充分地理解中外社會養老保險模式的來源和主要內容。在解釋每一類社會保險模式前介紹這一保險模式產生的時代背景,為什么這一模式在這個國家首先出現,這一模式在其他國家有沒有復制型,這一模式為什么在這些國家能夠成功。在對國外主要的社會保險模式講授后,就我國的養老保險模式進行講解,基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理論,講授為什么我們國家社會保險經歷了一個制度轉型,社會保險模式與經濟體制有什么樣的關系,我國當前實行的“社會統籌+個人賬戶”模式主要來源于國外哪一種社會保險模式。在對“社會統籌+個人賬戶”模式的主要內容講授完畢后,就當前我國主要實施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行詳細講解,并對不同養老保險制度為什么不同,在哪些方面不同進行透徹的分析,讓學生理解當前為什么我國會存在三種不同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這三種不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社會和經濟根源是什么,這一制度在設計上如何在將來實現一體化,當前制度在將來實現一體化有哪些有利或難以銜接的問題等進行分析。在以社會養老保險為例對社會保險進行講授的基礎上,就其他社會保險項目進行介紹。針對其他社會保險項目與養老保險項目相同或不同的地方進行分析,或者針對一種社會保險項目與其他社會保險項目的不同之處進行充分地講解。既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社會保險各個項目主要內容的相同之處,也讓學生掌握不同的社會保險項目,便于將來在社會實踐和工作中進行運用。(三)應用篇。在掌握了基礎理論知識和各種不同的社會保險項目之后,還需要學生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處理各種復雜的社會保險問題,這不僅需要學生對基礎理論和各種社會保險制度熟練掌握,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有效地從事相關工作。因此,筆者在制度篇和理論篇之外又添加了一個應用篇,就是在講授完我國當前實施的每一項社會保險制度后,根據現實生活中這一項社會保險制度在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選取一些典型案例在課堂討論分析,讓學生在今后再遇到同類問題時知道如何判斷和解決。[9]在此基礎上,利用暑假和寒假學生實習的機會,和各個從事社會保險工作的相關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社會保險教學實踐基地,將學生分配到不同的教學實踐基地實習。采用雙導師制,在教學實踐基地讓具體從事相關社會保險的老師指導學生,與此同時還讓擔任社會保險學教學課程的教師也擔任學生的實習指導老師,通過教學實踐基地導師和教學導師的溝通及協力合作,讓學生提前參與到各項社會保險制度的具體運行工作中去,讓學生將各項社會保險制度具體運行中遇到的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在與實踐指導老師或教學指導老師充分溝通的基礎上自行解決,并在這一過程中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和在社會保險運行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總結和歸納,作為今后課堂案例分析的授課內容,這樣既豐富了授課老師將來在課堂教學中的案例內容,又鍛煉了學生將來從事社會保險工作時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盡快地適應與社會保險相關的就業崗位。[10]

三、課程授課方式的探索與實踐

采用適宜的授課方式對課程內容進行講解,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授課方式必須緊緊圍繞授課內容展開。根據筆者設計的社會保險學授課內容,可將授課內容根據需要學生掌握的程度和需要學生理解的程度采用不同方式進行授課。社會保險學作為一門應用性課程,既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和各項社會保險項目,還要求學生根據學到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各項社會保險內容靈活熟練地應用各種社會保險制度,并解決各項社會保險制度在運行中遇到的復雜問題。為此,筆者將社會保險學授課內容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需要學生牢牢掌握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各種社會保險制度。筆者對社會保險學的相關學科理論、基礎理論知識和國內外各項社會保險制度均采用板書講授方式,并要求學生將比較重要的內容全部記筆記,特別針對當前在我國大規模實施但在教材中沒有涉及的一些社會保險制度,將比較重要的內容書寫在黑板上并詳細講解便于學生記筆記并牢牢掌握,對于一些特別重要的授課內容反復講解,直到學生完全理解內容并將其記錄在筆記本上。第二類是針對每一項社會保險制度在運行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采用課堂案例教學方式,并應用多媒體課件,把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保險案例對學生進行講解。這部分內容不要求學生識記,只需要學生在今后遇到同類問題時如何解決,目的在于通過保險案例教學提高學生處理各種社會保險問題的能力。在講授方式上,授課老師預先將保險案例復制到多媒體課件上,要求學生根據相關的社會保險知識對每個保險案例進行討論分析,讓學生充分地表達自己對該保險案例的理解、判斷及如何處理,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對該保險案例進行分析講解,讓學生理解并領會該保險案例代表的意義,使其在以后的相關工作中能夠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既有效地節約了寶貴的課堂時間,又通過保險案例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理解判斷能力。這種啟發式教學的目的是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用所學的知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既強化了對社會保險內容的掌握,也增強了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處理各種社會保險問題的能力。第三類是采用教學實踐基地,對學生所學的社會保險知識進行系統化、集中化的實踐訓練。經過課堂板書教學和案例分析教學后,學生基本上掌握了社會保險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對一些社會保險問題的解決能力,但這還遠遠達不到從事社會保險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因而,學院或學校在一些社會保險的實際工作部門建立社會保險基地,并采用假期集中統一實訓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這些基礎理論知識和社會保險制度在實際中是怎么樣運行的,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應該怎么樣處理和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向授課老師或實習指導老師請教,學生在通過一段系統集中的教學基地實訓后,基本上就可以從事相應的基本社會保險工作了。鑒于過去我國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在社會保險中存在著重城鎮輕農村問題,但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健全和城鎮化的加速發展,近年來我國針對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和農村居民也實施了一系列的社會保險制度,這些社會保險制度的實施需要大量從業人員。文章在制度篇中增加了這一部分內容,并在應用篇中采取課堂案例分析、教學基地實訓等方式使學生系統地掌握了社會保險的主要內容及其在運行中需要解決的各種問題,強化了學生對這些保險制度的識記、理解和實踐操作能力。這一教學設計方案有效地解決了當前我國因社會保險體系不斷完善而造成的教材難以及時更新及在教學中存在的重理論輕實踐等諸多問題。實施五年以來,在社會保險課程教學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使畢業學生在相關就業崗位上能夠很快適應工作,得到了用人單位的好評。

參考文獻:

[1]公衍勇.《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理論實訓一體化教學改革研究[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6):205-207.

[2]陸昉.推進課程共享與教學改革全面提升大學教學質量[J].中國大學教學,2014,(01):8-12.

[3]史潮.社會保險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17.

[4]孫樹菡,朱麗敏.社會保險學(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5]鄧大松.社會保險(第三版)[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6]林義.社會保險(第四版)[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6.

[7]丁雪娜.社會保險實務實訓教程[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

[8]邵文娟,奚偉東.社會保險理論與實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9]張蕙多.維度立體化課后作業模式構建研究———基于“統計學”課程的探究[J].高教探索,2015,(02):80-82.

[10]王懷勇.高校教學基層組織建設的改革與實踐[J].高教探索,2015,(02):75-80.

作者:王振軍 單位:蘭州財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