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型社會保險需求分析

時間:2022-07-12 04:34:48

導語:經濟轉型社會保險需求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轉型社會保險需求分析

1社會保險概述

社會保險是國家為了分擔并預防失業、疾病、年老、死亡等無法規避的社會風險,為實現社會的安定而采取的一種強制性手段,參與人員為多數社會成員,并具有所得重分配功能的非營利性的社會安全制度[1]。社會保險能夠為喪失勞動能力、(暫時)失去工作的群體提供收入和補償,它是一種社會與經濟相結合的制度。社會保險計劃統一由政府舉辦,通過強制某一群體將收入的一部分當做社會保險稅費的方式形成社會保險基金,并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被保險人能夠從基金中獲取相應數額的收入或補償,它屬于再分配制度,其目的是保證物質勞動力的再生產以及社會的穩定性。通常來說社會保險主要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工傷保險。我國于2016年10月份印發了《關于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并且明確的提出要將城鎮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納入繳費基數統計口徑范圍,形成合理的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繳費基數,避免對低收入群體的制度性擠出。社會保險是現代社會文明和經濟發展的直接體現,保證了社會的穩定性,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先決條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制度的完善,社會保險體系也在不斷的完善,人們對于保險的意識也提高了,對保險的需求越來越大,但是對比國外的保險體系來說,我國的保險體系仍然存在很多的弊端,因此對于經濟轉型下的保險需求分析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2我國經濟轉型的結構特征

2.1人口結構轉型特征

GDP增長率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勞動參與率的增長率、勞動人口與總人口比例的增長率以及總人口的增長率四個方面。根據相關數據的研究統計可以發現,非農業的就業比例在總社會就業率比例中在不斷的增加,也就是說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在逐漸的減少。相關專家以此推測:城市化率在未來的發展中將會逐步上升,并會達到60%左右。由此可見,我國的人口轉型結構會受到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總人口數增長率等因素的影響[2]。

2.2收入分配的調整

中國是以市場經濟調節為主,政府干預調整為輔的發展方式,因此在市場經濟的調節下,資本的彈性表現與投資的回報是成正比的。我國經濟轉型的目標是實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資本彈性向下不斷逆轉。城市化進程要求收入分配要加大對人力資本投入的比重,市場和國家的分配政策要以人力為主,向人力資源投資方面傾斜,以達到收入的分級調整。

2.3城市化的特征

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步伐也在不斷的加快,國家為了適應經濟的發展而進行經濟結構的轉型。使得城市的就業率更高,就業崗位也越來越多,以較大的優勢吸引了各地區的人員參與就業和創業,不僅促進了就業率的提升,同時也加快了城市化進程的步伐,使得城市化的特征越來越明顯。

3我國經濟轉型結構的風險

3.1收入結構的變動可能導致整體經濟發展速度變慢

由于我國經濟發展區域性比較強,收入分配不均的現象比較嚴重,因此為了帶動經濟不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長,需要國家采取相關的政策手段來帶動經濟落后地區的發展,但是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部分地區的經濟發展。

3.2收入分配率向人力投資傾斜

一個企業收入的分配率只有在投資才能獲得更多的利潤,如果大部分資本都用于人力的投資,勢必會造成再生資本的本金額的減少,對企業的經濟效益到來嚴重的影響。嚴重者可能會造成資本再生的障礙,當資金嚴重短缺,會造成資不抵債或是無法給付工人的工資,造成企業倒閉。

3.3城市化進程過快,導致生產率發展不平衡

經濟結構的轉型,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導致大量人工涌入城市找工作,這就有可能導致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的發展不平衡現象。經濟水平的提升由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果鏈條中出現薄弱的環節,就會拉低整體的小流超,這就必然導致社會化將要面臨的問題。

4經濟轉型下社會保險的弊端

根據經濟轉型特征分析和風險分析能夠發現,國內目前各個行業方面的發展不均衡,目前我國保險體系的發展尚不夠全面,保險工作的推廣密度和推廣深度都不夠,并且存在一定的地域差異,例如東部的保險密度就遠遠高于西部,發達地區的投保率要高于不發達地區。各類保險的普及程度也不同,在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工傷保險五類當中普遍比較重視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地域不平衡的發展使得經濟出現區域化,因此需要實行區域經濟階梯轉移,把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到相對落后的地區,實現協調發展[3]。

5經濟轉型社會保險需求分析

5.1農村城鎮化發展的保險需求

農村城鎮化的發展增強了城鎮的承載能力,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提升了經濟發展的水平,但是也加大了對于保險的需求。農村的城鎮化建設將人口轉移到城鎮當中,能夠有效的提高農村人口的生活水平,更好的完善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政府需要加大對于農村社會保險的覆蓋面積,將保險工作列入國家發展戰略當中[4]。

5.2網絡普及對于保險的新挑戰

營銷方式需要符合社會發展水平,經濟的轉型必須要重視互聯網的建設,所以保險業務的開展也要充分的結合互聯網,將業務的傳統渠道擴大,特別是對于比較小的保險公司,要充分的開展新的業務模式,增加自己的生存幾率,改變小公司的收益低、留人難、渠道少的現狀。互聯網的推廣速度快、受眾人群多、管理方便、交易安全,因此能夠將以往的潛在客戶變為有實際需求的客戶,擴大購買人群,具有較為廣闊的前景。尤其是最近幾年互聯網保險的交易額已經達到千億,未來會發展到萬億甚至更多。越來越多的網絡企業同保險公司開展合作,積極籌備并建立保險公司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5]。

5.3拓展保險領域的新需求

在我國目前的國情下,任何社會保險制度只有一個最基本的保障水平,既不能向美國、歐洲看齊,也不能向東南亞國家看齊,中國目前還建立不起一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現在該轉變陳舊觀念。應明確健康投資人人有責,不能再完全依靠社會,社會要求我們積極參加商業保險。目前除了傳統的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工傷保險等,各類擴展的商業保險業務也開始不斷的出現,例如支付寶與保險公司合作的財產損失險、體檢中心和保險公司合作的健康險等。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二者相得益彰。商業保險業務范圍越來越大,提高服務效率、降低成本、增強專業性、提高服務質量已經成為保險業的新目標。隨著人們保險意識的提高,一些擴展出的保險滿足了人們差異化、多樣化的保險需求,減輕了家庭的沉重負擔,提升生活品質。并且在中美戰略經濟發展中已經明確了將保險范圍擴大化,不再局限于傳統的保險種類。

5.4國家實行新政提出的新需求

早在2013年我國就已經出臺了相關政策法規來明確經濟轉型的方向,其中尤其強調了社會保險事業對于經濟發展的支持需求,強化了政府在保險體系當中的責任和義務,并逐漸加大對于社會保險資金的投入力度,給予新保險體系一定的經濟政策支持,保證了經濟轉型與保險事業之間的協調性,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6]。

6結束語

通過文章的分析,對經濟轉型的特征和風險進行總結,同時提出了經濟轉型對社會保險的新需求,相關人員在參考的時候還需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摸索新的方法,推動保險事業的發展和進步。

作者:邱勇 單位:龍巖市社會保障卡管理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張麗.經濟轉型時期社會保險需求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4(13):80.

[2]沈婷.經濟轉型時期保險需求分析[J].上海保險,2013(12):21~23+25.

[3]谷玉安.城鎮化進程中我國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

[4]邱添.社會保障預算管理理論與實踐思辨:國際經驗與中國政策選擇[D].西南財經大學,2012.

[5]侯遠潮.經濟轉型中社會養老保險體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

[6]劉高峰.保險需求及消費分析[D].鄭州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