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村養老問題的幾點思考

時間:2022-01-27 10:18:42

導語:關于農村養老問題的幾點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農村養老問題的幾點思考

[摘要]農村養老問題直接關系到中國農村秩序的穩定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作者以調研數據為資料進行分析,提出具有實用價值的建議,以便更好的促進農村養老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齊齊哈爾農村;養老;措施

一、當前齊齊哈爾市農村養老的基本狀況

齊齊哈爾市目前農村養老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幾種:

1.家庭養老

家庭養老是齊齊哈爾市農村最普遍的養老方式,本地農村社會風氣淳樸,不孝敬老人的事極少發生。根據調查問卷統計,農村人口在養老院養老的人員僅占調查人數的0.87%,其余全部采取居家養老的方式進行養老,居家養老還是目前齊齊哈爾市農村最主要的養老方式。

2.集體養老

集體養老是由集體經濟組織對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老人進行贍養的制度。齊齊哈爾市對五保老人照顧較好,全市現有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77個,其中中心敬老院21個,鄉鎮敬老院27個,五保家園29個,總床位15113張,入住人數12917人,床位入住率為86%。全市現有農村五保供養對象20374人,其中集中供養12917人,分散供養7457人,占農業人口的0.6%,集中供養率為63%。集中供養標準為年人3260元,分散供養標準為年人2370元,基本解決了他們的溫飽問題。

3.養老保險

從1991年開始,根據國務院的決定,民政部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農村社會化養老保險改革的試點。齊齊哈爾市的農村養老保險開展比較晚,大部分縣區從2007年開始搞農村養老保險,養老保險金分成從100元到2000元共十二個檔次,其中100元到1000元分10檔,1000元到2000元分兩檔。到參保人60周歲時,個人賬戶基金積累總額除以139,再加基礎養老金55元即為其每月的養老金。齊齊哈爾市農村人口養老保險參保率較低,全平均只有41.8%的人口購買了養老保險。

二、齊齊哈爾市農村養老存在的主要問題

1.老齡人口增多財政投入嚴重不足

目前,齊齊哈爾市人口的平均老化率達到13%,大部分縣市的人口老化程度已達到15%,成為重度人口老齡化的地區。面對如此眾多的老齡人口,國家對養老事業的投入卻嚴重不足,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在內,我國的財政投入只占財政收入的17%,其中醫療保險的比重又遠遠超過養老保險,在養老保險投入方面又大范圍向城鎮傾向,所以,農村養老保險的政府投入是少之又少。齊齊哈爾市農村醫療保險基本做到了全覆蓋,而農村養老保險呈現不均衡狀態,最高依安縣參保率達到98.1%,最低克山縣只有29%。由于宣傳不到位,農民的參保熱情并不高,老年人很少參保,在抽樣調查中只有22%的老年人參加了養老保險,即使參保的,一般也只交最低標準,每月100。在考慮通貨膨脹因素的情況下,每年100元的投保對于若干年以后的養老保障幾乎沒有任何價值。

2.農民收入低,無法保障養老需求

齊齊哈爾市是農業大市,農民以種地為主,相對于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來說,齊齊哈爾市農民的收入還很低,農民的年人均收入都沒過萬,收入最多的訥河市的農民,年均收入9707元,大部分縣都在人均8500元左右,而貧困縣拜泉人均只有4793元。

3.農村社會化養老幾乎是空白

在齊齊哈爾市的農村社會化養老服務機構幾乎沒有,村里的貧困人口都以“三無”及“五保老人”的身份進入到了公立的敬老院,由于農村沒有養老機構,普通的農村居民想到養老院生活的話,也只能到縣里的公辦或私立的養老院,農村養老機構空白急需填補。

三、解決齊齊哈爾市農村老人養老問題的對策措施

(一)在物質保障上要由國家承擔起主要責任

1.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解決農民養老問題,必須從根本上增加農民收入。只有農民收入增加,才能提高老年人的自養能力。國家要針對目前農村實際,改革土地制度,發展規模經營,提高閑置農田的利用率,這是目前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2.公共財政應向農村傾斜

在“未富先老”的時代背景下,農民養老,不應再遵循“只交給土地和家庭”的傳統模式,政府應該是農民養老的第一責任主體”。實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是保證農民老有所養的物質基礎。在我國長達50余年的經濟建設中,農業和農民通過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為工業和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現在理應通過建立農村養老保障等保障機制反哺農業和農民,以促進更大范圍的社會公平。2014年我國的財政收入已經達到了13.9萬億,經濟發展已經上了一個大臺階,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的能力和手段都已具備了,國家應該拿出一部分資金建立普惠式的農民養老保險制度,直接由財政出資給予農民養老保障。

3.政府要設立專門機構負責養老,狠抓養老政策的落實

目前,老齡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嚴重,而我們國家卻沒有一個專門的機構來管理養老問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管老年工作的部門很多,有民政部,有老齡委,甚至是老干部局都有管理老年人的職能,這種分割管理的方式,你管一塊,我管一塊,出現問題時很難協調,一般都是有好處爭著要,有困難躲著走,使得很多有關養老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所以,中央需要設立一個專門機構來管理養老問題,具體抓政策的落實,保障政府給予農民的養老資金、優惠政策都能真正落在農民身上,使農民得到真正的實惠。

(二)在養老服務,生活照料上要充分發揮家庭、集體、國家三者不同的作用在農村養老上,要三管齊下,三方共同努力,全方位的把為老年人養老服務的工作做好。

1.個人做好自家老人的居家養老服務

不管今后農村養老如何改革,家庭作為養老載體的地位是其他養老方式無法替代的。家庭養老是中華傳統美德的具體體現。通過宣傳教育,不斷加大尊老、敬老、愛老的宣傳力度。用身邊的典型事例影響和教育人們樹立良好的尊老敬老習慣,積極引導農民改變思想作風,積極主動的擔負起養老責任,讓老人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農村養老制度,必須將家庭放在重要的位置,農村老人以居家養老為主。

2.集體組織要建立養老互助組織以解決有困難老人的日常生活需要

互助型養老是最現實的,也是成本最低的解決那些不夠條件進入敬老院,而子女又不在身邊,身體不便老人生活的最好方法。村集體是老年人成長、生活、勞動過的地方,村集體的發展凝聚著老年人辛勞和汗水,理應承擔助養老年人的主體責任,力所能及地建立多種形式的養老互助組織。第一是“幸福大院”模式。像富裕縣那樣,發揮民風淳樸的優勢,實行互助養老。做法就是由村集體利用村里閑置的房屋,如閑置的校舍、閑置的村辦企業廠房,由縣財政出資金把房屋改造成適合居住的格局。凡村里年滿60歲,生活能夠自理的空巢老人都可以申請無償入院,入住的老人實行自我管理,互助服務。老人之間互相照顧、共同生活,既降低了生活難度,又提高了生活質量,老人在相互關懷幫助中得到溫暖,滿足精神慰藉的需求。這種模式使老人離家不離村,離親不離情,在自己的家門口就能得到很好的照顧。第二老年協會模式。在村里成立老年協會,每個村就是一個基層養互助老組織,聘請熱心老齡事業,群眾威信高,身體素質好的村級退下來的“老三位”任老年協會會長,吸收55歲以上老年人入會,協會里通過55—65歲的健康老人及村里熱心養老事業的志愿者幫助其他老人的方式,實現互助養老。泰來縣正在兩個村搞老年協會試點,這兩個村都非常有特色,一個是勝利鄉的三合村,這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的村子。另一個是克利鎮的曙光村,它是朝鮮族村。這兩個村子都是少數民族村,突出特點就是村民非常團結,村長直接接手老年協會會長的職務,縣財政支持一部分,村集體補充一部分資金,由老年協會具體運作,建立起村里的活動廣場,成立村里的衛生院,騰出一部分村委會房屋和閑置的校舍改造成村里老人的室內活動室,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滿足農村老人的精神需要。現在,這兩個村的老年協會在互助養老上做的非常好,在生活、醫療、護理、文化等方面,重點考慮高齡、空巢和失能困難老人的需求,這些老人的飯有志愿者做,病有志愿者陪同看。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由于子女不在身邊,現在農村30%老人在需要時都是找鄰居幫忙的,老年協會充分發揮鄰里之間相互照顧便利的優勢,提倡互幫互助。第三合作社延伸模式。每個村都有各種各樣的合作組織,比如土地股份合作社、種植合作社、養殖合作社、農機合作社等等,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會集中到一起組成合作社,所以,每個合作社的合作內容稍加延伸就可以完成合作社里成員之間互助養老的合作,它的優勢就是經濟關聯,溝通方便,互助合作容易,農民更容易接受。合作社可以扣留部分經營所得作為養老服務基金。合作社既是經濟組織,又兼顧養老組織功能,社會資源得到合理利用,養老成本又可降到最低。村民互助養老沒有改變農村老年人的人文環境,老人們能夠與自己的親朋好友保持經常的接觸,精神上不會感到寂寞和孤獨,有利于老人身心健康發展。

3.國家要提供政策和資金推動社會資金進入養老產業

從長遠看養老的責任逐漸從家庭向社會轉移,家庭養老終將讓位于社會養老,這是誰都無法逆轉的趨勢。調查顯示,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農民的養老觀念也在發生變化,92.1%的農民選擇可以接受和愿意嘗試各種形式的社會化養老。而受人力、物力、財力的限制,養老機構完全靠政府顯然是不行的,必須依靠社會力量,政府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通過政策和資金把社會力量吸引到養老產業上來。所以,政府要結合實際出臺系列優惠政策措施,支持、鼓勵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養老事業中來,比如說提高新建床位補貼、老年人入住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有條件的地方,可由鄉、村組織牽頭,通過招商引資及當地能人、愛心人士投資等多渠道興辦養老院。

總之,面對齊齊哈爾市如此龐大的農村人口群,如此復雜的人口情況,單靠哪一種養老方式都難以勝任,需要發揮家庭、集體、國家三者的共同作用。三者各司其職,各自承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農村的養老問題才能得到妥善解決,農村養老事業才能良性運轉。

作者:谷佳 單位:中共齊齊哈爾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