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進程中鄉村道德建設研究
時間:2022-03-16 08:25:37
導語:城鎮化進程中鄉村道德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城鎮化進程中,德州市的鄉村道德建設遇到了各種問題,通過對產生問題根源的分析,本文找到了解決德州市在鄉村道德建設中切實可行的措施和對策。
關鍵詞:城鎮化;鄉村道德建設;德州市
道德是統一和規范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強調鄉村的道德建設對協調鄉村社會中鄉民的各種關系至關重要,同時也為鄉村提供了精神動力和價值導向。
一、德州市鄉村道德建設存在的問題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德州市的鄉村道德建設遇到了各種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1.價值觀發生偏移
城鎮化使鄉民搬離了原來的居住環境和空間,也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德州市的城鎮化也不例外。隨著城鎮化進一步的深入,德州市的鄉民價值觀不可避免地發生了不小的變化。與原有的價值觀相比,德州市鄉民的道德判斷與價值取向也發生了變化。而鄉民們價值觀的改變使他們在行動與道德評價上常常表現不相一致。在現實中表現為對別人的道德要求苛責,而對自己卻放松要求。一味地要求別人講良心、講道德,而對自己道德的瑕疵卻瞞不在乎。這種價值觀與傳統社會中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價值觀念發生了嚴重偏移。這種偏移的后果是不但對鄉村的道德建設產生了影響,還往往導致腐敗和犯罪。而對于普通的鄉民,傳統道德觀念的偏移使他們常常處于信仰缺失的狀態,缺乏精神動力,沒有長遠的道德目標,導致了精神上的空虛和貧乏。
2.道德觀念淡化
思想的多元與觀念的變遷使德州市不少鄉民的倫理道德觀念淡化。例如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絡見面機會減少,導致相互間情感疏離、家庭成員之間缺乏責任感等,這些都導致了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淡化。首先,孝傳統的淡化。孝在傳統社會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而在當前德州市,家庭結構和家庭關系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相當多的家庭將子女作為關注的重心,年輕人經濟上的壓力傳遞到老年人身上,增加老年的經濟負擔,甚至出現啃老以及將撫養子女的重任也推給老人。而在精神上,子女對父輩的關愛明顯減弱,極少有子女對父母問寒問暖或者主動陪伴老人聊天散步,給予應有的精神慰藉。其次,婚姻關系不夠穩定。城鎮化對傳統的婚姻和家庭理念產生了強烈的沖擊,使關于家庭的倫理觀念也發生了變化,閃婚閃離不再是新鮮事,婚姻和家庭關系的不穩定加劇了情感的壓力。最后,趨利訴求明顯。鄉民越來越把占有物質的多少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他們越來越追求和向往謀取物質利益。由于對金錢和物質強烈依賴,鄉村的價值取向扭曲,奉獻精神不再被普遍看重,甚至被嘲笑和被棄之不顧。
3.道德建設乏力
隨著德州市城鎮化的不斷推進,鄉村的道德教育進展緩慢,甚至是倒退,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沒能切實地跟上城鎮化的新形勢。在道德教育的形式上主要表現為陳舊和單一。在道德教育的內容上表現為連貫性不強,缺乏一定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而道德教育方式的單一和陳舊無法適應與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內容上的間斷性和不確定性使鄉村的道德建設不能有序的進行。原因之一是沒有認識到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表現為道德建設僅流于表面,更多地注重經濟建設而忽視道德建設。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沒有把道德規范提到相應的高度。
二、德州市鄉村道德建設問題的原因分析
1.市場經濟的影響
在一定程度上市場經濟推動了城鎮化飛速發展。而市場經濟是一種在利益驅動下的經濟,它的優勢在于配置有效的社會資源和提高工作效率。但市場經濟負面效應也相應地表現出來。在利益的刺激下,人們對道德上的規范、要求在不斷降低,膨脹的利益追求使人們的社會責任感逐漸喪失,從而使道德建設越來越滑向低谷。從一定意義上看,經濟的發展是以倫理道德的滑坡為代價的。同時,市場經濟的競爭性往往導致社會的貧富分化。如果這種分化過快,鄉民不能承受的時候,別人的富裕會對一部分鄉民的心理產生強烈和刺激,導致仇富心理。市場經濟的逐利化滲透到道德領域,使一部分人無視責任、義務和良心,不顧社會利益,進而片面追求個人的享受,德州市的鄉村也不例外。
2.人才嚴重流失
隨著城鎮化的發深入,德州市的鄉村出現了嚴重的人才流失。鄉民都有更高層次的欲望和追求,城鎮化也給了他們向上流動的空間和條件。鄉民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脫離原有的鄉村生活,例如通過考學等途徑離開鄉村,畢業后定居在城市生活。大部分青壯年鄉民常年在城市打工,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回到家鄉,導致鄉村的空心化,人才的流失也影響了鄉村的道德建設。
3.政府缺乏對道德建設的重視
道德建設不是一朝一夕能見到效果的,它需要長期的堅持與教化。而政府在工作中,更多地把重點放在經濟建設上,忽視了道德建設。相當多鄉村干部追求表面的、短期的政績,沒有把道德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看不到道德建設的深遠意義,認為只要把經濟建設搞好了,道德建設自然而然地會得到發展。正是因為政府在道德建設上的不重視使鄉村的道德建設走向滑落。
三、德州市鄉村道德建設的對策
1.提高道德建設在鄉村建設的地位
德州市政府在鄉村道德建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縣、鄉村一級政府的領導干部應高度重視道德建設,把道德建設提高到關系子孫后代、關乎社會風氣的層面上來,同時把鄉村的道德建設真正當作一項重要任務。在規劃上,將道德建設納入總體規劃,應看到德州市道德建設的長期性、全局性、戰略性。加大投入,保障充分,使道德建設與經濟建設并重。同時,把責任分解,加強考核,由相關機構負責,按月逐項督查,隨時掌握鄉村道德建設情況,確保工作順利進行。
2.尊重鄉民的主體地位
鄉村的主人是鄉民,尊重他們在道德建設的主體地位,才能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在操作上表現為:了解德州市鄉民的真實意愿,做規劃時充分尊重他們的參與權與決策權。義和村是德州市齊河縣晏城街道孝道文化示范村的試點,旨在“樹孝風、定孝制、開講堂、推孝子、傳孝道、踐孝行”,讓孝道入人心、入家庭、入社會,促進鄉風文明和諧。項目試行之初,項目負責人高煥云專門拜訪了該村50歲以上的所有老人,傾聽鄉民的聲音,征詢鄉民的意見,做了極為詳盡的調研,在此基礎上,她為義和村精心設計了各種活動,包括改革喪葬風俗,村中有老人去世時,總結去世者的優點并記錄下來以便后代繼承等各種活動。
3.傳承并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倫理觀念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創造了寶貴的傳統文化,作為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倫理文化中的倫理觀念在今天仍有重要價值,也是當前德州市道德建設的一條有效的實踐途徑。而要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倫理觀念,首先應把孝放在生活實踐的第一位,因為孝的觀念是鄉村社會中最重要的家庭道德,也是德州市深化鄉村道德建設的一個最好的切入點。尤其是在作為儒家文化發源地的德州市,孝文化源遠流長,在鄉村影響深遠,并被村民廣泛接受。目前,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深入,鄉村出現空心化,道德滑坡現象加重,而要重建鄉村的道德建設,從喜聞樂見的孝文化入手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例如上述的義和村作為孝道示范村的示點,不定期地舉辦各種弘揚孝文化的活動。包括舉辦村里十八歲孩子的成人禮,讓年滿十八周歲的孩子在生日當天給家庭的老人行禮鞠躬,并對父老鄭重承諾;利用文化大講堂向民眾講解什么是孝道、怎么做才能做到孝道;在村中做文化墻,利用圖畫形式講解新二十四孝文化,使村民通俗易懂。
4.舉辦鄉民喜聞樂見的道德教化活動
在鄉村道德建設過程中,舉辦鄉民們喜聞樂見的道德活動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進行道德的宣傳教育活動,首先應該是鄉民喜歡并主動參與,其次是活動應該富有道德影響,從而使道德宣傳對鄉民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真正使道德教化得以推廣并延續下去。例如,義和村非常注重舉辦鄉民喜歡的活動教化鄉民。每年的春節期間,他們利用外出打工人員回家過年,全村人比較集中的機會,舉辦春節文藝晚會,在晚會上,他們利用文藝演出的形式,宣傳孝和義,使鄉民在愉快歡樂的氣氛中認識到孝和義的重要性,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作者:齊淑珍 單位:中共德州市委黨校
參考文獻:
[1]趙悅圓.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城鎮道德、鄉村道德及其沖突[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1).
[2]滕瀚,黃洪雷.城鎮化進程中青年農民道德意識的變化——以安徽省潁上縣為例[J].城市問題,2013(12).
- 上一篇:新聞道德建設思考
- 下一篇:中職物本文化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