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道德教育低效化及應對

時間:2022-11-26 04:32:55

導語:教師專業道德教育低效化及應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專業道德教育低效化及應對

[摘要]教師專業道德教育低效化,是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為主要的原因有:教師專業道德教育設計上的“碎片化”,教師專業道德典范開發與運用上的“造神”傾向,教師專業道德宣導的“一維化”和教師專業道德活動的“運動化”。破解教師專業道德教育的低效化這一難題,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眼:打破教師專業道德教育思維的天花板,深入系統地探尋教師專業道德教育本真;聚焦“典范行為”或事件,推進教師專業道德教育資源開發;立足教師主體性激發,科學實施教師專業道德教育活動。

[關鍵詞]教師專業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低效化;低效原因;道德提升

一、教師專業道德教育的低效化:一個值得警醒的問題

教師專業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于推動教師的道德自覺,因而評價教師專業道德教育的核心標準在于其能否從精神層面、行為層面幫助教師提升和改變。換言之,分析教師專業道德教育的效能,可以從兩個方面著眼:直接效能和根本效能。當然,這兩種評價方式似乎不可以并列——分為直接效能和間接效能,更為符合規范和思維習慣。但教師專業道德教育的指向和教師專業道德發展的特征決定了評價的方式和維度:教育活動帶給教師的思想觸動(經驗汲取、精神洗禮和自我反思)、教育活動之后的長遠影響(思想上的促進、精神上的提升、行動上的改進)。值得肯定的是,近些年來,面對教師專業道德建設中的新問題、新現象,從教育管理層面到學校層面,都將教師專業道德教育活動作為主要的工具和抓手,企圖以教育活動的開展,推動教師專業道德規條的入心入腦,推動核心價值觀在教師教育教學中的貫徹。教師專業道德教育活動的“繁榮”背后,卻危機重重:活動的效能往往被人們忽視,而其恰恰是整個活動的核心和靈魂。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教師專業道德教育活動長期以來存在著方式單一、手段貧乏、內容干癟的問題,因而教師專業道德教育的直接效果和根本效果兩個維度都存在效能低下的問題。當然,造成效果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環境方面的原因,也有教育制度、機制等方面的原因,甚至還包括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因素。當然,教師個人方面的原因,也在其中。但如果將視線聚焦到教師專業道德教育活動本身,則會發現以下方面的深層次原因:雖然各級各類單位、學校都企圖在教師專業道德教育上有所創新,但由于整體思維上未能跳出既有的條條框框,因而導致了想象空間受限。而想象空間受限,必然引發一系列的問題:內容開發受到制約、方法創新和使用墨守成規、評價與改進形式化。因此,深入分析教師專業道德教育低效化的原因,提出相應改進措施,顯得重要而緊迫。

二、教師專業道德教育低效化的原因分析

從直接效果和根本效果兩個維度來看,教師專業道德教育都存在效果低下的問題。當然,造成效果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環境方面的原因,也有教育制度、機制等方面的原因,甚至還包括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因素。當然,教師個人方面的原因,也在其中。但如果將視線聚焦到教師專業道德教育活動本身,則會發現以下方面的深層次原因。

1.教師專業道德教育設計上的“碎片化”

從組成上看,教師專業道德是一個立體、有機的整體,具有明顯的結構化特征。從教師個體的專業道德發展來看,同樣存在著發展的層次和階段之分。因而,科學的教師專業道德教育體系,應該凸顯系統化。但在實踐中,教師專業道德教育設計或者是布局上卻存在著“碎片化”的問題,教師專業道德發展的全面性、階段性未能凸顯出來,因而客觀上影響了教師專業道德教育的整體效能。第一,缺乏整體設計理念,忽視教師專業道德的全面發展。從時空上看,教師的專業道德是由教師專業工作道德、專業身份道德、專業研究道德、專業發展道德等組成的有機整體,彼此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邏輯關系——教師專業道德教育體系設計必須圍繞這一邏輯。而碎片化的專業道德教育設計,是建立在對教師專業道德發展內在邏輯“無視”的基礎之上的,因而低效也是必然的。第二,缺乏對教師專業道德發展的階段性和層次性的關照。教師的專業道德發展實際上是一個由外在他律逐漸走向內在自律的過程,因而不同教師在專業道德發展的階段上和層次上是不同的。教師專業道德教育必須體現出對不同教師群體的關照,而碎片化的設計往往存在著對這一要求的忽視,降低了專業道德教育的針對性。

2.教師專業道德典范資源開發的“造神”傾向

就教師專業道德教育自身來看,其效能的提振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從專業道德教育思發現、塑造以及教師專業道德內涵的挖掘上,似乎走入了一個“死胡同”:教師專業道德典范一定要具體到“人”,因而必然導致完美假設的出現,最終無論是塑造者、挖掘者、宣傳者還是教師專業道德典范“真人”,都被驅趕到一個“絕境”——神化。所謂神化,就是將教師專業道德典范完美化和超出常識地“拔高”。這一傾向,是對唯物主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背離”。而這種“拔高”,必然的結果就是教師專業道德典范與教師專業道德典范人物等同,具體到“典范者”身上,就是“完人”化,對其教師專業道德內涵的挖掘,必然也會深入到生活、工作,為人、為師等具體層面,因而一個問題出現了:如何面對“典范者”的“瑕疵”——回避它就會導致典范的“失真”,直面它就會導致典范的“瓦解”。而在實踐中,往往是各個層面都被自己的設計所綁架,最終選擇了前者——這一選擇的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教師專業道德典范(人物)變得不接地氣、不可信、不可學。而借助這種人為美化過的教師專業道德典范(行為)開展的相關教育,低效結局當在預料之中。

3.教師專業道德宣導的“一維化”

教師專業道德宣導當以拓展教師的專業道德視野、觸及教師的心靈、提升教師的精神境界、推動教師道德反思、引導教師專業道德自律為訴求。因而,教師專業道德宣導應該立足教師主體性的激發和內心需求的喚醒。但在實踐中,教師專業道德的宣導往往走“灌輸”路線[4]:很少顧及受眾的需求,“強塞”預設內容;缺乏有效互動,受眾的困惑難以得到解答,受眾的問題難以得到解決(或者指導)。前者的問題是,教師專業道德宣導缺乏對受眾的需求的調研,對受眾的教師專業道德知識儲備、教師專業道德能力發展狀態、常見教師專業道德問題等缺乏深入了解,對不同群體的教師的具體教育教學情境的“特殊性”也很難兼顧,因而教師專業道德宣導很難滿足受眾的需求,其針對性也就相對不足,效果自然難如人意。后者的問題是,“灌輸”為主的宣導方式,忽視了受眾與宣導者的互動,其教師專業道德實踐問題難以得到回應。由此,受眾的主體性很難被激發、主動性很難被調動。久而久之,受眾逐漸“麻木”:對教師專業道德宣導失去興趣,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逐漸被“淹沒”。無論從哪一個維度來看,教師專業道德宣導的“一維化”都會導致其效能的降低。

4.教師專業道德活動的“運動化”

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是,教師專業道德活動往往呈現“運動化”特征:重大的教師專業道德典范事件之后、影響極大的教師專業道德“失范”現象出現之后。必須指出,無論是重大的教師專業道德典范事件還是影響極大的教師專業道德“失范”事件,在其出現之后“趁熱打鐵”開展教師專業道德活動,都是值得肯定的,在這一時機開展相關的教師專業道德活動無疑能夠產生極好的效果。但僅僅在這兩類事件之后開展教師專業道德活動,往往存在著這樣的問題:“運動化”和“非常態”。教師專業道德是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必要“因子”,潛移默化和永恒存在是其重要特征:前者是指在教育教學中的滲透,后者是指其須臾不離地存在于教師的教育世界和生活之中。因此,“運動化”的教師專業道德活動可能在當時會取得相應的效果,但這種效果能否持久,是值得拷問的。一方面,“運動式”的教師專業道德活動,往往更為聚焦某一點或者某一方面,對教師的教師專業道德發展不具有全面指導性。同時,主題的集中且存在重復(的可能),往往也會成為活動的低效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運動式”的教師專業道德活動,往往具有統一的色彩,很難顧及受眾的特殊性,從而降低了其針對性,影響了效果的達成。

三、教師專業道德教育的反思與建議

就教師專業道德教育自身來看,其效能的提振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從專業道德教育思想上、設計上和實施等層面綜合推進,以激發教師專業道德的主體性和提升其專業道德發展的積極性,進而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道德自律能力與水平。

1.打破思維的天花板:深入系統地探尋教師專業道德教育本真

如前所述,教師專業道德教育之所以出現多個“誤區”,其根源還是在于思想層面:對教師專業道德和教師專業道德教育缺乏系統而深刻的認知。因此,解決教師專業道德教育低效的問題,首先必須解決思想上的問題。第一,探尋教師專業道德的本真。毋庸置疑,專業道德嵌入教師的精神世界,融于教師的教育教學生活,滲透在教師的每一個教育教學細節之中,即細微處顯德行、平凡處見光輝。因而,專業道德教育必須尊重這一特征,力求做到緊貼教師的平凡而又神圣的教育生活,從教師教育教學生活來,到教師教育教學生活中去。第二,深刻認知專業道德教育的內涵。專業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推動教師的自律,即實現專業道德規條和精神的入心入腦和“塑行”。因而要求教育要凸顯“常態化”和“主題化”,即以常態教育穩步推進專業道德規條和精神方面的影響與滲透,以主題教育幫助教師聚焦專業道德的某一點和某一方面以加深教師對其理解程度。第三,教師專業教育的評價標準。好的專業道德教育,必須符合以下三個標準:結構有機、可行性高、內容有針對性。結構有機是指專業道德教育不僅要在設計上秉持系統理念,同時還要凸顯對教師發展的階段性的關照(這也是內容針對性的要求)。而可行性高,是指專業道德教育具有高度的靈活性,能夠根據學校教育教學安排、教師培訓等具體情況進行調整,能夠“接地氣”,有效地“落地”。

2.教師專業道德教育資源開發:聚焦“典范行為”(或事件)

回歸專業道德本真,將關注點由“典范者”轉向“典范行為”(或事件),能夠有效解決典范“是什么”和向典范“學什么”等多個方面的問題——它們恰恰是困擾著當前教師專業道德典范開發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因此,思想上打破既有的桎梏,是一個重要的先行工作。第一,必須明確,道德典范是“事”或者更為確切地說是“行”。必須跳出將專業道德典范固定在“人”身上的理念——“身正為范”之“范”重在“身正”,關鍵是“正”在哪里和如何“正”。而教師專業道德典范,是于平凡中見非凡、于關鍵處閃光輝、于堅持中顯德行。主要包括以下三種“典范”:最為平凡的典范行為(長期的、持之以恒對學生的關愛、支持與幫助——在堅持中閃爍專業道德之光),關鍵事件中的典范行為(在關鍵時點、重大事件尤其是學生受到危害時奮不顧身的行為),某一方面特別引人注目的典范(如對后進生與特殊學生的關愛與幫助、特殊情況下堅守教育等)。上述“典范”中,最為常見的是第一種,而這種平凡和普通恰恰容易被忽視。殊不知,這種“典范”離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最近,最容易挖掘,也更能夠為教師所理解、效仿。因而,必須發動教師“發現”典范,挖掘典范,并基于典范案例庫,對教師開展教育。

3.教師專業道德教育實施:充分激發主體性

毋庸置疑,專業道德教育的“一維化”思路不僅是對受眾特征和需求的枉顧,更是對專業道德發展邏輯的無視。專業道德教育的關鍵是推動教師個體的專業道德發展,而這種發展更多的是一種“自為”之事,因而“主體性”必須成為教育實施中最為重要的關注因素。而主體性的激發,關鍵在于教育活動的組織。第一,讓教師在“對話”中提升專業道德素養。專業道德教育活動中,應該凸顯“對話”的地位:推動教師與典范人物的對話,使其真正理解典范行為的內在精神、邏輯和要求,以便于其結合自身工作完善專業道德實踐;推動教師與典范行為自身的對話,使其精神上接受陶冶;推動教師與專業道德理論研究者以及管理者的對話,使其明晰專業道德真正的意涵。第二,讓教師在問題解決中提升專業道德能力。問題解決直指教師的教育教學生活,不僅能夠幫助教師加深對專業道德的理解,更能夠幫助其“遷移”知識、經驗、方法等。而其中最為關鍵的則是能夠讓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問題之中,自主地加強專業道德知識、規條和精神方面的修養,并將上述方面的積累與問題解決建立內在聯系,實現精神、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因而,專業道德教育可以采取工作坊等形式,推動教師基于共同體地開展主題研修與問題解決。第三,讓教師在反思中走向專業道德自律。反思是專業道德自律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反思可以幫助教師進行專業道德精神梳理,為其自我完善提供支持;反思可以幫助教師對照典范,對自己的道德行為方面的不足和缺憾進行分析,推動其在實踐中改進。

推動教師開展專業道德反思,應該以個體反思為主,集體反思為輔,可以借助教師專業道德反思日志等方法。第四,發現典范。幫助教師在典范的挖掘中,找尋專業道德的真諦。發現典范的過程,就是不斷加深對專業道德精神和規條認知和理解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能力提升的過程,更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因此,培養教師發現典范的能力、幫助教師形成在自己身邊的“平凡”與“普通”之中發現典范的習慣,本身就是一個專業道德自我教育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傅淳華,杜時忠.論當前師德教育的困境與超越——基于教師道德學習階段性特質的反思[J].教師教育研究,2016,28(3):13-17.

[2]陸道坤,張芬芬.論教師專業道德——從概念界定到特征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16,28(3):7-12.

[3]羅超.論以人為本的師德建設[J].基礎教育,2010,7(6):40-44.

[4]曹子建.師德:從“灌輸”到“養成”[N].光明日報,2013-01-23(16).

作者:陸道坤 毛經梅 單位:江蘇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