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性道德教育的價值研究
時間:2022-05-13 10:54:09
導語:現代性道德教育的價值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現代性:一個不得不接受的真實
啟蒙運動以降,憑借祛魅后理性的“大膽使用”、對人世俗世界的解放以及對人的自由的眷顧,現代性逐步獲得了拓展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人們的內心認同?,F代化理論的開拓者帕森斯(T.Parsons)認為:西歐的理性化是現代社會唯一的源頭。西歐經過以啟蒙運動為標志的理性化洗禮,出現了西歐的現代性,而這個理性過程是有方向性的過程,不是隨意性的過程,而且這個理性化過程具有“普世性”意義。他甚至充滿樂觀地預示,西方的現代化必然會由西方世界向全球擴張,到了21世紀,或更加久遠的時間里,現代化會成為世界的主要趨勢,最終實現他所言說的現代性社會的完成①。帕森斯的預言不無道理?!袄硇耘c自由是西方啟蒙運動倡導的核心價值觀”②。理性成為現代性前進的原初動力,它開啟了人類的智慧之光,憑借此種光輝,人們創造了“盛大”的物質世界。自由成了現代人追求的精神曙光,它們把人從天國的世界里解放出來,不僅歸還了人的榮光,而且讓人在世俗的世界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自由和身體滿足?,F代人在“理性”與“自由”的現代性氣質中品味著人性解放后帶來的直觀真切的快樂?,F代性的優越性在輝煌的器物繁榮與現代人自由解放的生活方式之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檢閱。理性直接推動了現代科技呈幾何級的增長。現代人理性的覺解,開啟了人對自然物理世界的探究和規律性把握。在理性的觀照下,科學世界日臻豐富和完善,大自然的神秘性不再,桀驁不馴的浩瀚宇宙也被人類洞開?,F代人依靠科學理性的武裝成功地以自己的意志造就著屬于自己的世界??茖W理性迅速與技術理性、經濟理性聯盟,現代社會空前地技術化、數字化,現代經濟規??涨霸鲩L,琳瑯滿目的商品成了科技制成的最有說服力的結晶?,F代人充分地享受著商品社會和市場社會帶給人們的便利、富足、快感和幸福。以理性為核心的現代性在科技促成的繁榮世界里越來越凸顯著它卓越的品格。解放性激活了現代人對知識的渴望。理性的大膽使用與人的思想解放相輔相成。理性的大膽使用,思想禁錮的解放,推動了人們對工具性知識的渴求。知識具有求真的基本性格,在知識的視野里,沒有什么東西是可以魅惑人心的,也沒有什么是不可知的。在主客二分的兩個世界里,現代人作為主體性的宰制者,對客體性的周遭世界進行了有效地認識和把握。各種自然知識、社會知識、人文知識層出不窮、日新月異。現代人越生成知識就越需要知識,知識世界成為了現代人得以安身立命的基本向往,知識人最受人尊敬。人們表現出對知識的膜拜性渴望。尤其是自然科學知識,因其對效率時代的突出貢獻,對物理世界的有效控制,對商品社會和市場經濟的積極助推,越來越成為熾熱和風靡的寵兒,“學好數理化”曾經作為一個時代的口號,令幾代人為之癡狂??傊夥爬硇宰屩R成為另一種“神圣”,使現代人找到了新的自信。自由性確立了現代人對事實占有的合法性。自由作為現代性挺進的最具號召力的氣質,一開始就得到了人們心向往之的積極響應,甚至為了自由可以舍棄生命與愛情?,F代性所倡導的自由,不僅是精神上的自由釋放和心理慰藉,也是身體上的自由滿足和器物的自由獲得。個人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自由享受對器物等事實物的占有。在自由性的鼓勵與感召下,現代人對事實的占有與獲取具備了完全的合法性與合理性。所以,現代性高舉理性、解放、自由的旗幟,拓殖了科技、知識與事實的廣闊天地,匯聚了時間與空間上的無上榮光,最終成為了這個世界的主流社會形態。因此,無論從學理上還是事實上,現代性及其社會都已經成為不得不承認與面對的現實。然而,現代人在品享現代性碩果的同時,卻難掩內心的焦灼。現代性帶來的成就正變得越來越荒誕,除了人們要支付高昂的或顯在或潛在的代價來彌補得不償失的發展成就之外,最關鍵的是人們無以彌補內在人格的分裂、信仰世界的空匱、精神寄寓的迷離、人際信任的流逝等。道德空氣的稀薄正在使人們越來越質疑“現代文明”到底是何種文明、為誰的文明?現代性的燦爛輝煌為何在這個結點上讓人產生了恐慌與不滿呢?
二、荒誕的割裂:掙脫道德規約的現代社會生活
事實上的恐慌與不滿,與幾種荒誕的學理割裂與相隔有關。首先是科技與“靈魂”的割裂。理性主導的科技至上是現代社會得以迅捷發展的基本動力。但是,科技從來都不只是理性的,它是有靈魂的,這個靈魂不僅是對周遭世界的真的把握,更應該是在文明的道德、人格、精神的引導下,以人類的福祉為最核心、最原初的價值訴求,指向人類進步的崇高之善境。其實,這也是科學的道德元素,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社會關懷的融合。“凡是出類拔萃的人沒有一個不是把人格、道德、精神放在第一位的。道德、精神、善是導向。不講善,真何以導向?!”③愛因斯坦在評價居里夫人時講:“第一流人物對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更大”④。缺失道德作為靈魂的科學就必然陷入不道德的、無信仰的偽科學,也就必然會給人類帶來理性自釀的危機與風險?!皩I發展風險的科學關懷事實上依賴于社會期望和價值判斷......,沒有社會理性的科學理性是空洞的、也是危險的”⑤。而事實上,遭受異化的現代科技理性變得越來越純粹、越來越剔除道德的元素、越來越遠離人類的終極福祉,也越來越抽離人文、泯滅情感、陷入荒誕。這種科技的迅猛發展伴隨著對人類社會不負責任的戕害和對自然環境的豪取掠奪??萍际s靈魂,就失卻了道德規約,就會給人類帶來無限風險性焦灼和隱憂?,F代人對企業家不講良心、對商家不講誠信的憤怒與無奈、對工業污染的深惡痛絕、對核彈的高度恐懼、對能源枯竭的高度緊張等等,都是這種焦灼和隱憂的具體表現。其次是知識與德性的割裂。理性演化成知識是現代性的突出標志。知識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已經成為真實的際遇。被奉為圭臬的知識將現代人置入精致的數字化、計算化、精準化與效率化的生活方式之中。但是,這種奉為顯學的知識主要是指科學知識,是排斥了人的元素的抽象知識。它在物理世界里積極拓殖,在自然世界里深度開掘,唯獨沒有將人的價值世界反思、人內心的道德定律、人的情感世界眷顧與認同、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等作為探究和引領的主題。這樣的知識在邏輯與抽象的狹隘空間里按照自己的軌跡演繹,即使與人融合,也是條塊狀、分割化地存在。它已經不再是蘇格拉底意義上的“知識即美德”,因為在蘇氏那里,知識最主要的是關涉人的知識、關涉人自省、自查、自反、自知的知識?,F代知識與人的相隔也導致知識與德性的割裂。現代知識只教人“如何生存”而不教人“為何生活”。真正的人的知識被湮沒在狂瀾般的無德的知識之中,沒有自省,也沒有自知。“蘇格拉底的教誨異化了。無德的知識承諾了人的幸福計算,‘有知’‘無德’成了發展方向”⑥。知識的道德闕如,必然導致知識的信馬由韁。人們只關注對世界“是什么”的追問,而漠視了對世界“為什么是”的省思?!盁o德”知識的癲狂,必然會帶來人們內心的困厄,為什么知識的豐富沒有解決人類的災難、沒有給人帶來心里的寧靜、沒有讓人與人之間得到充分的信任與包容?再次是事實與價值的割裂。鼓勵對事實的占有,對事功性事物的獲得是激活人開拓進取的原初動力。個體對事實占有的合法化是現代性解放品性的重要體現。不過,這種事實性占有還需要有價值的規約與考量,事實與價值之間必須建立既相互通融又相互眷顧的關系,也就是說個體的事實性占有既要考慮到與自我共在的他者的占有,還要考慮到自我占有的限度,不能無限地向自然與他者攫取。考慮到事實占有過程中的他者、限度與方向,是價值與事實融合的橋梁。而異化的現代性之所以導致人們欲望的不可遏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為地將事實與價值割裂了。自我作為事實占有的目的不再照顧他者,不再考慮限度,也失卻了方向的有效思慮和引導,在無限度占有中陷入人與人之間悖論地存在。正如有論者指出的:“現代社會人們普遍感覺到的一種道德生活的悖論情形是,一方面公共生活的程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人們之間的交流卻越來越困難”⑦。這無疑是價值缺失于事實造成的后果。其實正如尼布爾所言:“康德關于必須把人當作目的而不能當作手段的準則不是像他想象的那樣是一種理性的倫理準則”⑧,如果這種目的僅限于無價值規約的狹隘的自我,沒有任何讓渡的事實占有,必然引起人與人之間的對立、不信任、相互算計和自我價值觀的迷惘、困厄與頹廢??萍急撑蚜遂`魂、知識抽離了德性、事實脫離了價值,現性就掙脫了道德的規約,野蠻、自負又沒有澄明的方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孤獨和異化、人與人關系的緊張、人與大自然關系的沖突等”⑨就成為現代性不得不面對的又一真實后果?,F代人對現代性事實與學理上的恐慌與不滿就因此無法排遣。而道德傳播的方式與其存在的社會背景及其理解與思維方式緊密相關,“道德不可能不傳遞所積累的道德經驗(由社會傳遞給集體,由集體傳給個人,由個人傳給個人,由上代傳給下代等),所以,它取決于社會交往的條件、社會輿論發生作用的方法,取決于現有的以傳播關于準則和價值的觀念的溝通思想的手段”⑩?,F性掙脫了道德的規約,作為道德傳播主流方式的道德教育也必然遭致了某種程度的異化與畸變。德育的“科技化、知識化、事實化”都在違背著“以德化人”的本質屬性與目的。那么,如果我們改變道德的傳播方式,在道德教育過程中試圖規避與消弭上述割裂,是否會有益于現代社會秩序的整飭、有益于現代人精神世界的引領、有益于現代人幸福感受的獲得呢?
三、道德教育:現代性境遇下的自我救贖
道德教育遭遇了“非道德的”現性的宰制與戕異,偏頗與失衡便在所難免。道德教育必須首先實現對自我的救贖方能擔承使命。規避和消弭上述割裂是道德教育實現救贖的邏輯前提和基本路徑。道德教育應為科學嵌入靈魂。無論在科學求真的精神品質上,還是在科學的方法論、科學內容、科學思維范式上,都應當嵌入它的靈魂———即一切科學的發展應當為著人類福祉的考量,應當具有道德、人格與精神的價值導向。所以科學嵌入道德元素才能找到靈魂寄托。“道德與科學不同,它不是單純地給人提供客體本身的知識,而是使人理解他周圍的文化價值”瑏瑡。因此,科學圍繞人的價值、以人的終極福祉為準繩才算是找到了它自己的靈魂。早在上世紀80年代,奈斯比特在其《大趨勢》一書中就寫道:“必須學會把技術的物質奇跡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來”,“應該在新技術中加入高情感的因素”瑏瑢。道德教育不能走向純粹的科技理性,不能被冰冷的數據和機械的數理邏輯束縛。道德教育要善于激活科學哲學沉思的勇氣,在科學生成與傳播的過程中,追加最基本的人倫情思,讓科學以及做科學研究的人積淀基本的道德素養,具備為人、為人的未來福祉負責的基本道德擔當。所以,道德教育自身不能科技化,更不能商業化、消費化、經營化,也不能用科技的內容與方式來框定道德教育的模式。不僅道德教育自身不能科技化,道德教育還要借助于科學靈魂的發現,來實現對人的心靈的觸動與引領,讓人包括科學人在內,都能得到道德的潤澤與啟蒙。道德教育為知識融入美德。美德是否可以以知識的形式融入到人的內在結構之中,即美德是否可教?如果是美德以作為人的知識,即涉及到人的價值、情感與精神的本體性知識是可教的,而這種教化的過程恰恰正是人的美德生成過程。蘇格拉底對智者派的批判,主要是嫌智者派把道德排除在知識之外了,認為他們既敗壞了道德,也敗壞了知識。蘇氏理解的知識不僅是追問“是什么”的求真,也是追問“應是什么”的求善,是二者內在的相互砥礪和監督,任何一方的獨立都會導致一方對另一方的“緘默”或“暴政”?,F如今知識脫離道德而存在,不僅是知識對道德的擠占與暴政,還造成道德的緘默和人的對自身生成境遇之思的終結。知識的繁榮并沒有帶來人對自身和生活的意義之思的深邃和滿足。因此,拯救現代人對生存意義的焦灼、對自我與他者共在的恐慌與防備、對自然遭侵占后報復的恐懼與驚怵,必然要自現代人接受道德教育始,就在知識之中融入道德的元素,以知儲智、以知養善。所以,道德教育過程,應該是將美德融入知識并開啟人的智慧、提升人的善良意志的過程,在“道德要求中包括這樣的知識,它轉化為內心的命令,它從情感上承認某種行為的必需性”瑏瑣。道德教育要讓人在受到知識教化的同時,也能夠得到內心的啟迪、對生命的感悟、對周圍世界價值的追問等。道德教育為事實圓融價值?,F代性鼓勵人們通過事實的占有來激起更大的社會參與熱情。事實性占有的直觀性、實在性、當下性與功利性,隨即點燃了人們的原始動力,也助推了人們欲望的一發不可收拾。其實,不是所有事實都可以占為己有。必須有價值判斷的涉入、價值參照的鑒別、價值方向的定位,否則無區別、無讓渡、無限度的事實性占有,必然會導致社會的無序和人內心的恐慌與混亂。對事實與價值之間是否能夠圓融統一的爭論由來已久。不證自明的是事實占有的自由必須要有價值尺度的規約?!白杂芍允且环N崇高的價值,乃是因為如果理性是處于物質的和心理的強制之下,它就不可能真正起作用”瑏瑤。所以,對事實之真的把握,必然要有對價值之善的權衡。道德教育要讓每一個參與者明白,一個人的存在和對事實的占有,必須考慮到與自己共在的他者和他者對事實獲得的合法性。道德的價值不僅陶冶自我的內在涵養,還在于為人與人和諧共處提供內心的約束和參照。所以,道德教育有必要在一開始就為事實圓融價值的元素,事實置于價值的檢視之下,不至于為了事實性占有而陷入狂野的紛爭和精神的虛無。道德教育不與各種割裂妥協方能實現救贖,也才能匡正道德教育的本真,發揮自身的價值,履行自身的使命。那么,現代性境域下道德教育到底應該擔承何種使命呢?這不僅是對道德教育的本體追問,也是對它的價值沉思,是必要的追問與沉思。
四、價值追問與沉思:現代性境遇下道德教育的使命
現代性境域的實然生成其實應該從多維度理解,它不僅是經濟維度、政治維度、文化維度的現代性,也可以是精神氣質維度、思維邏輯維度和價值觀念維度的現代性。后者的現代性盡管潛隱,卻十分重要,因為沒有人的現代化、人的思想與價值觀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現代文明的確立。現代性與現代人的思維模式、道德觀念與道德傳播方式具有某種意義上的對稱性?!艾F代性是文化精神維度上的現代意識,主要是指一種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瑏瑥。因此,從這個維度來說,現代性境域與存在于其間的道德教育應該是相互成就的。造就具有現代性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現代性文明理念與精神氣質的“現代人”,不僅是現代性賦予道德教育的使命,也是道德教育自身的本體價值擔承。因此,在現代性境域下,道德教育在實現自我救贖的同時,應該關照以下基本價值:道德教育既要關注人安身的理性能力,又要關注人立命的精神靈魂。道德教育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促進人的理性自覺,培養人的理性能力,讓人有節制、有機智、有邏輯、有條理地認識周遭的世界和共在的他人。關注人的理性,道德教育才能賦予個體與他者交往、與世界同在的安身之本,并整飭人外在于自己的基本秩序。但是,理性能力只是人得以安身的“技能性”道德組成元素,它不能直觸人的精神和靈魂,也不能堅定人的道德信仰。所以,道德教育的另一個本體性價值在于關注人的精神靈魂,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德體系直達對人的心靈的共鳴與震顫,引起人的思想反思、情感升華與精神境界提升。其實,精神性才是人的本質規定性。“如果一個人對精神世界不關注,死亡后就是一堆爛肉。我們對物質的身體這么眷顧,實際上最后的結果也就是一堆很難聞的爛肉。人之為人的寶貴就在于,在擁有肉體的同時,人還擁有一種精神、靈魂的東西,這種東西很關鍵”瑏瑦。精神危機往往比物質性空匱更折磨人。所以,道德教育不僅要教人灑掃應對、處世為人之事功能力,更要不遺余力地碰撞人的內心,培育人的精神氣質,堅定人的精神信仰,鑄練人精神境界追求的自覺性。因此,道德教育要在關注人的理性和關注人的精神兩個方面找到平衡點和張力空間。讓人在獲得安身的同時,時刻提醒人自我精神境界、道德信仰的持續提升。道德教育既激起人的知識智慧自覺,又覺解人的德性卓越向往。知識不僅是人得到生存依據的工具,也是人內在結構完整的有機組成部分。道德教育要教人道德認知,讓人在是非善惡面前有趨真揚善的認知自覺,這是道德教育的使命與價值之一。但是,“道德不像科學,它關心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反映在價值中或能說明道德選擇的條件的知識”瑏瑧,即道德教育要將知識與美德有機統一起來,引導知識之向真性合乎道德之向善性。在這個意義上,道德教育就要從普遍的、機械的、抽象的、冰冷的知識世界中走出,將個性的、鮮活的、具體的、道德的知識完滿地融入到人的生活世界和道德世界之中。這樣的知識就是“關于生活的,建立在生活之上的,是對于人生活本身的完整呈現”瑏瑨。這樣的知識也是切實照顧到人的靈魂的各個部分合乎德性發展的知識。有鑒于此,道德教育就應該既整合知識與德性,又融合生活與靈魂,既照顧人的生存邏輯秩序,又塑造人的內在人格結構。道德教育既要促成人探究事實的工具性價值觀,又要建構人反思價值的終極性價值觀。事實與價值并非天然對峙,只有二者的緊密聯結、圓融統一才能成就意義的世界,塑造文明的秩序。有價值擎燈,事實方能避免陷入迷障?!笆聦嵰厥俏覀儧Q策的外在依據,價值因素是我們決策的內在動力和目的。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瑏瑩。道德教育不得不關注事實,只有學會生存才能保全生命存在,因此道德教育必須站在現實的土壤之上,教人如何應對實然的周遭世界并在這個世界上獲得安身之處。但是,道德教育又要有超越現實和引領現實發展的勇氣,教人在當下為人處世時,時刻不忘價值秩序和內心德性的參照。如果說道德教育關注人的事實獲得與生命存在的價值觀屬于工具性價值觀,那么,它關注人的價值思考與自我精神家園的建構和棲息,關注自我終極信仰的追問與歸屬的價值觀則屬于終極性價值觀。其實德育的重要資源在于對終極信仰、對宗教般的愛的探掘與開發,在于對精神富足與人生境界寧靜高遠的啟迪與感召。因此,道德教育要在促成人探究事實的工具性價值觀和建構人反思價值的終極性價值觀之間探索平衡支點和意義空間,這也是在為人的身體和靈魂接續通融進行教育的建功。道德教育的價值歸根結底是塑造和豐富人的內在世界,人的內在世界秩序了,社會治世必然會迎來值得期待的春天。因為社會秩序化、法治化“從根本上來說源于人們的倫理道德”瑐瑠。在這個意義上,道德教育的價值又通過對人的完滿人格的造就延伸至對現存社會和未來社會的文明范式、文明秩序之確立的影響。這也許正是現代性境遇下道德教育最應該擔承的使命!
作者:崔振成工作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教育與教師發展學院
- 上一篇:商管辦防止利益沖突工作匯報3篇
- 下一篇:商管辦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工作總結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