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道德教育論文

時間:2022-01-26 10:15:04

導語:愛國主義道德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愛國主義道德教育論文

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指出: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到幼兒園直至大學的教育、育人全過程中去,特別要發(fā)揮好課堂主渠道作用。熱愛祖國是最純潔、最高尚、最強烈、最溫柔也是最無情的情感。我們要在課堂上反復(fù)強調(diào)和灌輸,要在學生思想上打上這樣一個烙印:一個真正熱愛祖國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個真正的人。例如,在講解陸游的《書憤》、《示兒》時,要突出講解陸游的強烈的愛國之情。他寤寐不忘中原,愛國思想愈益深沉,直到臨終,他還寫出了愛國遺囑《示兒》,這是詩人最后的號召。又如,講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第四段的“古仁人之心”時,要講出作者真正的生活理想:悲喜不能隨物轉(zhuǎn)移,憂樂俱在天下,即憂在人先,樂在人后,立意于天下兩字。無論是講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還是誦讀秋瑾的“拼將十萬頭顱血,需把乾坤力挽回”,都要把其中蕩氣回腸的愛國情結(jié)講深講透講實,以便喚起學生的愛國之情。

二、進行熱愛人民教育

忠于祖國、熱愛人民是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我們在授課過程中要時時凸顯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要感恩人民、服務(wù)人民。例如,在講授先秦文學時,首先要講清藝術(shù)起源于勞動,人類最初的藝術(shù)活動是與勞動生產(chǎn)緊密配合的,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了藝術(shù)。為廣大人民服務(wù)的人民文學還是占有重要位置的。在講解《詩經(jīng)》中的名篇《伐檀》《碩鼠》時,要著力講透作品反映出的人民強烈的反抗性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正如高爾基所說:“人民不但是創(chuàng)造一切物質(zhì)財富的力量,同時也是創(chuàng)造精神財富的唯一無窮的源泉,他在創(chuàng)作的時間、美和天才上都是第一流的哲學家和詩人,這樣的詩人寫出了人間的一切偉大的詩篇和悲劇,也寫出了其中最偉大的一篇———世界文化史。”通過授課,要讓學生懂得人是大自然的奇跡,是社會的奇跡。

三、進行明辨是非的教育

古典文學破除自私自利,明辨善惡、是非是德育的又一個重要內(nèi)容。古人云:“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②例如在講授《紅樓夢》中的“護官符”、《西廂記》中的《賴婚》、關(guān)漢卿的《竇娥冤》等文學作品時,要從人物形象分析入手,揭示當時社會的黑白、善惡、美丑與真?zhèn)巍W寣W生認識到: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是竇娥生活的那個時代善惡發(fā)生了錯位,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巨大優(yōu)越性。

四、進行美育教育

別林斯基說:“美育與德育是親姐妹。”康德認為:“美是道德的象征。”道德的階段只有通過審美的階段發(fā)展。例如講李白的詩,不可忽視的是他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在他筆下的山川、田野和河流的獨特的美構(gòu)成了祖國的美。他寫黃河“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寫長江“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寫峨眉“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要在這些詩的賞析中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情緒。正如孔子所說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若學生在樂山樂水中,審美情操得到陶冶,那么教學就成功了一半。古典文學中除了描寫自然美之外,還有很多是描寫人物美、社會美的。如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寫楊妃的美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陶淵明《桃花源記》描繪了世外桃源的美好景象:“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竹憩。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他的理想社會反映了人民的要求,是大家同樂的美好社會。學生在認識這些自然美、人物美、社會美的過程中就能慢慢學會審美,陶冶情操,審美教育能使學生性格變得高尚優(yōu)美。

五、結(jié)語

綜上所述,在古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熱愛人民教育、明辨是非教育和審美教育是至關(guān)重要的,而且這四者都不是孤立進行的,要互相結(jié)合,互相滲透,把這四種教育作為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使學生的文化素質(zhì)、道德素質(zhì)、心理素質(zhì)和健康素質(zhì)均衡得到發(fā)展,成為新世紀有用人才。

作者:姚志國單位:白城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