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生態道德教育論文3篇

時間:2022-02-02 03:12:13

導語:初中生生態道德教育論文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生生態道德教育論文3篇

第一篇

【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此,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提升人們生態意識與道德素養至關重要。本文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研究背景,以初中生生態道德教育為研究對象,提出了加強初中生生態道德教育的對策建議,希望其對改善初中生態道德教育現狀、促進初中生態道德教育發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和諧社會;初中生;生態道德教育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中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命題,十八大中再次強調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不僅需要從政策、法制、技術等方面加以約束,且需要人的觀念意識、思想道德和價值取向的提升、發展。因此,在初中這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加強生態道德教育、提升學生生態意識和道德水平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加強學科滲透、健全德育體系

在現代的初中生態道德教育中,學科的單一性較為明顯。學科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系、滲透,只為講道德而講德育,目的性、功利性凸顯。在此種狀況下,初中生態德育教師不僅應充分意識到生態道德的重要性,且應該加強生態德育與其他學科的溝通、聯系,建立健全德育體系,使之更加系統、完善。例如,初中生態德育教師可以將生態道德課程與思想品德課程、生物課程等有效聯系在一起,注重生態道德教育與現實生活的融合,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其道德認知水平。

二、建立校園文化、制定教育規范

校園文化建設是現代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提升學生認知能力、規范學生日常行為。因此,為了切實有效的實現初中生態德育教學目標,中學應尤為關注校園文化建設,不僅應抓好學生生態知識普及工作,且應充分利用學校獨一無二的特殊氛圍,創建先進的校園生態文化。學校可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廣播站、宣傳欄等渠道潛移默化的傳播生態德育知識,大力宣傳保護生態環境的事跡,宣揚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價值等,以此提升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另外,學校還可以以班級為單位,積極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發進行生態環境保護,以實現生態道德教育目標。

三、結合現實生活、開展教育實踐

將生態道德教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結合十分必要,這樣不僅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自覺、主動的參與到生態德育教育實踐中,且有助于學生樹立可持續、長久的生態道德觀,進而對其日后的生態道德行為規范起到有益作用。生態道德教育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不僅需要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有效協調,且需要與社會有效結合,通過行之有效的生態德育實踐活動得以實現。因此,中學通過如下活動,培育學生正確的生態德育觀:提倡學生適度消費、節儉生活、杜絕鋪張浪費;倡導學生在消費中自覺抵制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的行為;開展各種生態德育實踐活動,例如保護母親河、自然探秘、關愛大自然等,并積極邀請學生參與。同時,可定期組織學生參與有關生態德育教育的影片或舞臺劇表演等,使學生在欣賞動人影片的同時形成生態德育觀念。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水平

教師是中學大力提倡生態環境教育的組織者和有效執行者,是確保生態環境教育目標順利實現、增強教學有效性的必要保障。德國教育專家第斯多惠層明確指出,為人師表是指教師通過自身行為影響學生的一種教育行為,是最直觀、具有效益的模仿,是學生現實的榜樣。因此,為了確保初中生態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使教師在具備完善、系統的生態環境知識的基礎上影響、教育學生十分必要。一方面,學校應為教師提供方便的學習條件,組織教師進行生態環境知識學習,拓展、豐富教師生態環境知識,使其更好的了解生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學校應大力培養教師學習生態道德教育知識的自覺性,并有效鼓勵、支持教師從事生態道德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工作,以確保初中生態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五、小結

當人類社會逐漸發展、完善,當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時展的主弦律時,生態道德教育這一可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課題已然成為各個教育階段無可回避的重要課題。學校的生態道德教育是全面培養學生生態道德觀念,提升學生生態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初中的生態道德教育為研究對象,提出了加強初中生態道德教育的若干策略,包括加強學科滲透、健全德育體系;建立校園文化、制定教育規范;結合現實生活、開展教育實踐;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水平等,希望其對改善初中生態道德教育現狀、推動初中生態道德教育發展起到理論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韓鶴進.和諧社會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生態價值觀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5(32):46-47

[2]任鳳琴,李國鋒.構建和諧社會應加強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J].高教論壇,2009(10):20-22

[3]朱佳佳.和諧社會視閾下高校環境道德教育有效性研究[D].蘇州大學,2010

作者:趙壽權 單位:永昌縣第七中學

第二篇

【摘要】“美麗中國”理念于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課改理念的提出進一步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因此,在美麗中國背景下,作為基礎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學應發揮積極作用,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通過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和實踐活動加強中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全面樹立初中生美麗中國的生態意識與生態價值觀念,使其作為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力量發揮應有價值。

【關鍵詞】美麗中國;初中生生態道德教育;生態文明

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將生態文明建設再一次走入人們的視野,并于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通過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致力于化解人與自然的矛盾,通過改變傳統生態意識,將其從道德評價拓展到自然界,提升人類道德關懷意識、改變人類道德不良行為。基于此,加強初中生生態道德教育,使其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堅力量,對美麗中國構想的實現、對推動社會主義生態道德建設均具有重要意義。

1.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

學校作為教育教學的主要場所,承擔著生態道德教育的重要職責。課堂教學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獲得技能的重要途徑,理應成為生態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初中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定時、定量、有目的、有計劃的課堂教學向學生灌輸生態道德相關知識,強化初中生生態道德意識,使其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態道德觀念和責任感。在課堂教學中,可培養學生對環境保護的情感認知,使其掌握保護生態環境的相關力量知識,從而身體力行,為建設生態文明做出應有貢獻。一方面,可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從強化學生思想意識入手,從基本的學生道德知識、道德行為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美麗中國的思考,使其更加了解美麗中國的內涵與現實需求。在課堂教學中,應將生態文明教育的相關知識與法律法規等知識加以滲透,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另一方面,教室可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嘗試設置有關生態道德教育的課程,并通過學習興趣的激發,使學生積極、踴躍參與,使其為初中生生態道德水平的提升做出有益貢獻。

2.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

校園文化建設是實現教育教學、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應加強初中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改變學生思想意識、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習慣。首先,應構建校園生態文明育人環境,從校園規劃、校園布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合理設計校園建筑,使校園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協調、互補。其次,應注重綠色校園建設,不斷加強初中校園的綠化車高度,擴大綠色環保盆栽數量,使初中校園成為真正的綠色校園。第三,應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網絡等宣傳途徑,有效開展初中生生態德育教育。學校可以開設生態道德網站,同時,可在校園網上設置相關欄目,并通過手機、qq、微信等途徑,有關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相關知識、環保常識等。另外,可聘請有關專家,借助視頻聊天、貼吧或論壇等途徑,有計劃、有目的的吸引學生參與,并與專家一同探討有關生態環境保護和初中生道德建設等知識,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的同時,利用現代化宣傳手段,拓展活動的影響力,使其成為促進初中生生態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發揮更為積極、有效的作用。

3.在實踐活動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

初中階段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階段之一,學生生態道德意識的培養、生態道德行為的養成至關重要。此階段教師關注的重點應在培養學生與自然的情感,為其提供足夠與自然接觸的機會,使學生通過這種切身體驗,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美好,進而養成生態道德行為。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同時,也是增強學生親身感受、培育學生良好行為的必要途徑。因此,初中教師應定期舉辦親近自然、與大自然親密相處的實踐活動,以此實現初中生生態道德教育。一方面,教師可組織開展以生態道德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例如,開展生態文明只是講座、舉辦以環境保護、生態保護為主題的班會或者辯論賽等,大力宣傳、推廣生態道德知識,使學生可自覺接受生態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學校可在與生態環境相關的節日,例如世界地球日或者植樹節等當天,組織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實踐活動,同時,在非節日的時候,也可以積極鼓勵學生成為生態環保志愿者,通過志愿者的角色,更為深入的了解、體驗生態環境,并從身邊做起,提升生態環保意識。

4.小結

生態道德教育是各個階段教育中均會涉及到的一門新課程,它是有效解決我國生態問題、改變道德危機現狀的有效形式。生態道德是人類生活中類似于空氣的必須存在,如何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發展學生生態道德情感、規范學生生態道德行為,將其滲透于教學的全過程,例如,通過課堂教學、通過校園文化建設、通過課外實踐活動等至關重要。初中生生態道德教育的有效開展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無法在一朝一夕間取得有效成就,需要初中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孫良英,馮文全.關于“美麗中國”背景下加強生態德育的思考[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4.23(5):174-176

[2]田修勝,胡樹祥.建設“美麗中國”訴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價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2):78-81

[3]田修勝.“美麗中國”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新發展[J].理論月刊,2014(8):139-141

[4]郭娟.生態道德教育的內涵及意義探析[J].當代繼續教育,2014.32(4):94-96

作者:王著元 單位:永昌縣第七中學

第三篇

【摘要】低碳經濟時代,加強學生生態道德教育、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生態道德教育回應低碳經濟、推動低碳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本文以初中生生態道德教育為研究現狀,提出了低碳經濟視域下初中生生態道德教育的策略,希望其對改善初中生態道德教育現狀,提升初中生態道德教育水平有所裨益。

【關鍵詞】低碳經濟;初中生;生態道德教育;教學策略

黨的十八大召開后,建設生態文明已經成為我國現階段發展最至關重要的環節之一。在發展過程中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反思,最終形成了“低碳經濟”這一概念。而在低碳經濟高速發展的新時期下,對初中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不只是大環境造就的外在要求,更是中小學校思想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為了傳播傳授生態道德相關知識、提高下一代的整體思想道德水平,對中學生開展全面的生態道德教育有利于進一步地將生態文明的實效性融入到低碳經濟發展中。

一、樹立正確觀念、加強學生生態道德教育

時代在不斷進步的同時,社會經濟文明也高速發展,然而隨之而來的環境惡化問題卻日益突出:溫室效應、土地荒漠化以及嚴重的水資源污染等生態問題讓人們不得不肩負著保護生態環境這一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對于初中生來說,最基本和首要的任務就是提高生態意識,樹立正確的生態道德觀念。道德觀對一個人的行為有著指導性的意義,在傳播生態道德思想的過程中少了道德觀的約束就會使得成果大打折扣。對于初中生而言,學校的教育是其構建新型生態道德觀念最快捷、高效的方法。在日常教育中,學校要注重學生生態道德觀方面的培養,教師要注意不斷對學生滲透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生態道德觀念對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鼓勵學生用這種觀念作為自己的生活準則,使學生心中逐漸形成新時期下要求的生態道德觀。

二、改革課程體系、提高學生生態道德認知能力

生態道德教育是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為了提高初中生整體生態道德素質,完善學校道德教育課程體系,應該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對學校政治思想教育課程進行合理設置,現階段,我國中學課程體系中普遍缺乏一門獨立的生態道德相關課程,生態道德教育往往只作為其他學科的附屬學科,學生無法對相關知識進行全面地了解,致使當代中學生整體道德表現較差。因此,學校應設立專門的生態道德教育課程來對學生進行培養。另一方面,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目前多數中學在對學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時采用的教學方式陳舊單一,只要求死記硬背而忽略思想上的引導,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中學教師應提高自身修養,采用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為學生營造出更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

三、開展各項實踐、加強學生自身生態道德修養

中學生活理應是豐富多彩的,學校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不能僅僅局限在書本上,更要延伸到書本之外,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組織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并鼓勵學生主動參加。學校的教育文化環境對于學生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而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能將良好的道德觀念在日積月累中逐漸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同時,學生在參加課外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將老師傳授的理論知識與自己體驗的實踐成果相結合,進而不斷完善自己的生態道德觀念,在現實中以此為自身行為準則,保證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也做出正確的判斷,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

四、關注家庭教育、營造良好的生態德育氛圍

家庭環境對于青少年的成長起著無法忽視決定性作用,因此,對學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家長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環節之一。我國目前教育環境競爭壓力十分激烈,大多家長都十分重視孩子的智育成績而對于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卻關注甚微,這對于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是極其不利的。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在孩子的思想道德培養方面應付出不少于課業方面的關注,在現階段的提倡低碳經濟的新時期背景下,家長應更加重視培養引導孩子提高生態道德意識。與此同時,家長應采取科學的教育方法進行循循善誘,這樣才能得到最佳的教育成果,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往往會適得其反,扭曲孩子的思想品格。基于這一理念,家長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學習教育方法,以免不科學的家庭教育造成災難性后果。

五、小結

目前,在“全民低碳”的新時代背景下提高生態道德意識已成為中國公民的責任之一。同時,黨的十八大會議指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因而,將低碳經濟發展與中小學教育結合是大環境下必須實施的重要舉措。加強中學生生態道德建設不僅會為學生自身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更進一步提高了新一代青少年的整體思想道德素質,將其塑造成符合生態文明標準的好公民,為其今后步入生態文明大環境社會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袁越.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態道德觀的培養策略[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0.23(6):42-43

[2]陽洪霞.低碳經濟時代高校生態道德教育調查研究—以長沙市四所高校為例[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3(4):209-210

[3]蔡靜靜.低碳經濟視域下高校生態道德教育的內蘊與模式創新[J].經營管理者,2014(22):169-170

作者:賈長柱 單位:永昌縣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