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對高校道德教育的影響
時間:2022-09-05 11:20:35
導語:網絡對高校道德教育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網絡作為一種新興的、能與傳統媒體抗衡的傳播渠道,已經普遍應用于現代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極大地拓寬了大學生信息獲得的渠道,受到越來越多大學生的青睞。網絡的多元化日漸影響了大學生的成長與成才,網絡容易導致大學生產生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影響大學生的健康問題。高校在網絡環境下開展道德教育,應將網絡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并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重要的教育內容,同時將家庭教育、自我教育融入學校教育中,而大學生自身也應加強媒介素養教育。
關鍵詞:網絡;高校;道德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當今社會,網絡技術迅速發展和普及。由于網絡具有信息量大、獲知迅速等特點,大學生成為網絡的主要使用群體。據不完全統計,大學生中經常上網者占總數的80%左右。在網絡熱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通過QQ、微信、微博等新媒介技術獲取知識信息,形成了高校以網絡為載體的新型的、特有的教育環境。網絡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等方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尤其會引發大學生在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的形成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的深層次變革。因此,高校必須高度重視網絡時代特有的教育環境,以及那些影響和改變大學生思想觀念和精神世界的因素,并提出網絡時代提高大學生道德教育實效的對策與方法。
一、大學生成為網絡主要使用者的原因
網絡技術是當代最普及、最具人氣、最接地氣的高新技術,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中所呈現的信息具有內容的龐雜性、傳遞的快捷性、交流的互動性和功能的獨特性等。(一)外因———網絡自身的特點容易吸引大學生。首先,網絡不同于傳統媒介,它以計算機和手機為載體,利用各種網站、軟件和APP等向外界傳遞信息并實現信息的交互。它具有內容豐富、信息量大、信息傳播速度快、影響面廣等特點,這是其吸引具有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學生的重要因素。其次,網絡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簡捷、便利。各種購物、學習、娛樂網站或者手機APP為校園內的大學生提供了便捷的生活,大學生的衣、食、學、行、溝通和娛樂、休閑等均無需走出校園,通過網絡就可以完成。因而,大學生成為使用網絡最早、最廣泛、最活躍的群體。(二)內因———大學生自身容易受網絡影響。以網絡為載體的各種新興媒體之所以能夠吸引廣大大學生,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人生觀有關。首先,就心理狀態而言,大學生在高中的學習和生活中,家長、學校、社會對其各方面均高度重視并嚴加管束,其精神始終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高考結束進入大學后,大學的生活和學習節奏與高中截然不同,自由時間增多,使一部分大學生一時之間不知所措,從而選擇在網絡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其次,就人生觀和價值觀而言,部分大學生并沒有成熟的認知。在高中階段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和家長為了激勵大學生努力學習,向大學生灌輸“考上大學就可以放松”的思想,以至于部分大學生在大學的學習和生活中得過且過,甚至沉迷于網絡游戲不可自拔。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大學生由于家庭或者自身經歷等原因比較自卑,他們害怕接觸身邊的新事物、新朋友,不善于與其他人交流、溝通。而網絡具有虛擬性,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他們能夠完成在現實世界無法做到的事情,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從而導致其熱衷于虛擬網絡世界,以滿足其心理需求。
二、網絡對高校道德教育的影響
包括大學生在內的“網民”群體成員,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特點、不同的年齡和知識水平。網絡平臺上,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交織在一起,信息交流與共享的內容難免魚龍混雜。如西方意識形態的傳播,傳教布道等反科學、偽科學的滋生;又如黃、賭、毒及詐騙等犯罪問題等。這給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不鞏固、好奇心又強的大學生帶來的沖擊是直接和強烈的。(一)網絡對高校道德教育的有利影響。網絡為大學生提供了一種全新認識和把握世界的工具,拓寬了大學生人際交流、知識學習、情感溝通的渠道,同時也拓寬了大學生的思路和視野,對大學生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健全的人格、提升綜合素質有著積極的影響。1.大學生自主意識增強。網絡具有開放、自由等特點,并且不拘泥于現實生活中的條條框框。大學生可以在網絡中自主選擇自己的社會角色,并且不加掩飾地發表自己的真實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他們的權利意識,提升和強化了個體的平等意識,有利于大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獨立的個性。2.大學生社會參與度提高。虛擬網絡世界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行使自己參與權利的平臺,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國家、社會和人民的各項事情中,增強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社會責任感。3.大學生分辨是非能力增強。網絡可以讓大學生處于虛擬交流環境中,面對多元信息的沖擊可以鍛煉大學生自我的獨立思考能力、理性分析問題能力和判斷事物的能力。4.大學生綜合素質大大提升。互聯網開辟了一個全新的學習空間,延伸了學習的寬度與廣度,這一時代變革帶給了大學生更多學習的權利和機會,也使得這一群體能更好地享受高校以外的學習資源。大學生獲取知識的場所、時間、觀念、內容都隨著互聯網在國內的興起而產生質的變化。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合理地安排空閑時間學習需要的內容,使大學生這一群體在這個全新的世界里,擁有更多豐富自身素質、提升自身能力的途徑。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高校輔導員通過博客、微博等與大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網絡在大學生管理工作中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并通過網絡對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使學校的管理工作更趨于人性化。(二)網絡對高校道德教育的不利影響。1.網絡易導致大學生產生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生是在社會和學校關愛下成長的群體,尚未走入社會,其心理發育并不足夠成熟,自控能力相對較差,辨析是非能力較弱。而在虛擬的網絡中,各類信息未經甄別,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大學生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從而作出一些違反校規校紀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除此之外,大學生在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尚未完全形成的情況下,容易相信網上流傳的謠言,甚至會傳播謠言。2.網絡易影響大學生的健康問題。不良的上網習慣和上網環境會損害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其眼睛、皮膚、大腦、頸椎、腰椎等都會受到影響,甚至會導致植物神經紊亂、體內激素水平失衡,嚴重的會造成死亡。同時,網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也存在消極影響,長期上網的大學生往往人際情感淡漠,對現實社會產生不認可甚至逃避的心理,同時變得孤獨、敏感、憂郁,長此以往會導致時間失控,甚至形成網癮,難以戒掉。在虛擬網絡世界里,人們主要通過抽象的文字、數字、符號進行交流,不利于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長期沉迷網絡的大學生甚至可能出現“社交恐懼癥”,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能和他人侃侃而談,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與別人交談時卻語無倫次,不敢直視他人的眼睛。
三、網絡環境下高校開展道德教育的策略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其成長與成才關系到國家興衰、民族存亡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敗。當今多元的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成長與成才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應基于網絡教育環境,利用網絡的優勢,避開網絡帶來的弊端,確保高校道德教育實效的提高,從而把大學生培養成為服務社會的棟梁之才。(一)將網絡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由于大學生在使用網絡時缺乏監管,使得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中缺乏自我約束意識,影響了現實生活中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因此,引導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應將網絡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第一,應注重網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豐富現有的思想教育形式,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其中,又可以利用網絡這一宣傳平臺作為正確輿論導向的窗口,積極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第二,應注重網絡思想教育與現實思想教育的現實融合,提高大學生的判斷力,增強大學生的自律能力,幫助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形成健全的網絡人格,在網絡的使用中能實現自我監管。第三,應及時培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這類人才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深厚、信仰堅定,熟悉網絡特點,了解網絡文化,擅長網絡多媒體技術管理,同時,有敏銳的政治鑒別力、政治判斷力和政治應變力,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能更好地將網絡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從而利用網絡有的放矢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重要的教育內容。在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中,應重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過以下三種途徑實現。第一,在第一課堂中增加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課程,從而增強大學生對網絡的識別能力、自律能力和免疫能力。第二,在第二課堂中,通過組織網絡新媒體相關知識講座、征文、論壇、辯論、競賽等活動,將普及網絡知識和“網絡素養”教育、網絡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中,從而努力提高大學生的網絡道德修養。第三,營造健康的網絡道德教育氛圍,充分利用網絡的超信息量、立體化、交互性強及方便快捷等特點,建立網絡宣傳窗口,強化網絡道德監管手段,形成具有鮮明馬克思主義立場和觀點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系統。(三)將家庭教育、自我教育融入學校教育中。網絡教育已成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教育工作者、政府部門還是家長及大學生自身,都應高度重視。配合學校的道德教育,家庭教育也應與時俱進,針對網絡時代特色及大學生成長的特點,創新教育模式,做好引導,增加與大學生的互動交流,充分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而不是單純地把精力集中在大學生的學業上,一味地限制或強制隔離大學生使用網絡。高校教育應增強大學生與網絡的互動,探索網絡環境下道德教育的新途徑,充分利用網絡宣傳道德教育,營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圍,教育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大學生作為網絡使用的主體,也應從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角度出發,提高自身素質,注意自我修養,加強道德自律,嚴格遵守網絡秩序,培養良好的網絡道德意識,做網絡環境中遵規守紀的大學生,做引導他人文明上網的志愿者。(四)大學生應加強媒介素養教育。“媒介素養是指人們獲取、分析、評價和傳播各種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種媒介信息服務于個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媒介素養教育是指指導大學生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使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強化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可以“培養他們發現信息、組織信息與保存信息的能力,辨別大眾傳媒信息的真偽并且判斷其價值的能力,利用媒介發展和完善自我的能力”,從而在進入社會后以自身良好的媒介素養影響周圍人。因此,網絡時代的到來要求高校將道德教育與媒介素養教育結合起來,在培養大學生過硬政治素養的同時,對大學生進行專門的媒介素養教育,引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網絡道德,正確使用網絡。網絡是社會進步的產物,也是文化進步的一種形式,我們不可否認其帶來的時代革新與社會利益,但在對大學生的影響上,利弊并存。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新興產物,揚長避短、趨利避害,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與成才開拓一條光明大道。
參考文獻:
〔1〕張紅霞,張秀樂.網絡文化對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影響、成因及對策〔J〕.教育研究,2009,(9).
〔2〕吳健.網絡文化對青少年的消極影響及對策〔J〕.時代教育,2009,(7).
〔3〕何雪玲,劉星毅.網絡對青少年問題行為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欽州學院學報,2009,(3).
〔4〕宮承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5〕張國良.新媒體與社會變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曾保春.當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新取向的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1,(11):55-56.
〔7〕PotterWJ.ArgumentfortheNeedforaCognitiveTheoryofMediaLiterature〔J〕.AmericanBehavioralScientist,2004,(48):266-272.
作者:韓立 單位:長春師范大學工程學院
- 上一篇:初中思想道德教育問題與對策
- 下一篇:倫理道德教育在婦產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