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道德教育問題與對策
時間:2022-09-05 11:17:42
導語:初中思想道德教育問題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雖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心理學理論已經越來越被學者們所認可,但是在現實生活當中,對青少年的教育還多數停留在理論層面,在實際教學當中還相對缺乏可操作性。本文通過對影響我國初中思想道德教育之中的心理健康相關關系因素進行分析,探尋出強化思想品德教育中心理健康有效途徑。
【關鍵詞】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教育
1.國內外研究現狀
幾年來,我國諸多學者對思想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展開研究,主要圍繞著二者的關系定位,可行性結合等方面。程媛媛[1]通過在高校當中開展調研形成了以補充觀、母子關系觀、互補觀來用以解釋二者整合之間的關系。安曉斌、蔡明蘭[2]一致認為兩者共同支撐初衷生身心的發展,并從教育目標、教育內容以及教育方法上對其交叉點進行理論分析。李麗娜[3]等人通過對三千萬年少年進行調查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要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思想品德教育當中的重要一環,要堅持以人為本,對青少年給予人文關懷。歐洲國家早在上個世紀就對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方面結合開展研究,并采用“美德袋”的模式將慷慨、節制、自尊、誠實、公正和中和打包在一起。同時,側重心理健康教育,注重運用心理學相關理論開展道德教育的研究。
2.心理健康與思想品德教育融合的制約條件
雖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心理學理論已經越來越被學者們所認可,但是在現實生活當中,對青少年的教育還多數停留在理論層面,在實際教學當中還相對缺乏可操作性。本文通過對相關關系因素進行回歸,并提煉出以下四方面角度進行分析。2.1教育者角色影響。在對初中思想政治教師的調查問卷中發現,93.6%的受訪者表示在思想道德課程當中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這對青春發育期的初中生而言,其心理特點的感情沖動和不穩定,自我意識增強,外部環境變化及主體成長交互影響相契合。而現階段,我國大部分初中尚未開展心理健康健康教育課程培養,能夠勝任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也是少之又少。同時,受訪者還表示:一個人如果同時兼任思想道德老師和心理輔導師會產生角色沖突,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兩者的平衡與和諧。因為在眾多學生眼里,心理輔導老師是他們的知心朋友,可以無話不談;而政治老師則多數是嚴肅認真,凜然正氣的教師,其傳授課程的方法也多數是灌輸式,學生多為接受式態度。2.2教育者素質影響。由于我國長期處于應試教育的體系當中,思想品德教育又是副科,長久以來,很容易被學校和家長們忽視,因此導致相關富有經驗的政治教師相對較少。與此同時,對心理學、心理教育基礎理論的教師少之甚少,對心理教育當中所要求的“平等”、“保密”等理念缺乏理解。很多受訪者表示,這些心理學當中的理論很多沒有聽說過,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自己平時的積累,相關的培訓業也相對較少。很難在學生面前做到高屋建瓴的指導,對學生的引導也相對有限。2.3教育評價的影響。對課程的效果如何進行有效合理的評價,一直是困擾諸多教師的一道難題。在受訪的一些教師當中,這種現象也較為集中。思想品德老師擔任心理老師,如果沿用對政治老師的評價方式,利用考試成績來評價老師的教學成果,無法準確的反映老師的教學能力。利用考試成績來衡量老師的教學,會難免一些老師走上劃重點、給范圍、灌輸的錯誤道路上。如此方式進行評價,只能導致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生硬的結合,而無法做到真正的融合,實現教育在開始設定的初衷。
3.強化思想品德教育之心理健康有效途徑
3.1注重教育的多元化。心理素質是以個人生理條件和已有經驗為基礎,結合外界的刺激內化成穩定的、基本的、衍生的河發展結合的,并與人的適應行為和創造行為密切聯系的心理品質。由此可知,學生的心理素質并非單一形式表現,而是整體形式表達。在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分類當中,將情感、能力、態度等方面擺在突出位置當中,從而凸顯思想品德課的特殊性。教師所確定的思想健康教育的目標不是單一的,要在包含認知目標、情感態度目標的同時也包含行為和能力目標,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增強可操作性。教師在授課過程當中可以將目標分為:認知、情感態度、行為習慣三大類,著重培養學生自我情緒認知和自我評價、情景化模擬體驗,綜合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3.2提升教師專業能力。首先要轉變觀念,結合時代特征。要改變傳統的學生觀,充分尊重和了解學生的心理,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完成課前制定的教學計劃。要跳出傳統的教與學的觀念,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將充分挖掘學生的主觀意識、積極態度、樂觀向上的情緒投入到教學活動當中來。其次,要加強教師心理學理論功底,新形勢下人民教師要注意掌握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等基本理論知識,以理論為主線,拓展業務能力,利用科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學生成長當中的心理問題,倡導和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3.3實施全程化的教學評價體系。教師的評價重在個體差異評價,目的在于學生的人格培養,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展,而不是將學生的思想品質、心理將康狀況用一紙試卷來衡量。在具體操作當中,利用診斷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在診斷性評價當中,可以使用量表,如《學生欲望自我調查》、《自我評價量表》,了解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現狀和水平,識別其能力、個性特點,從而加強教育的針對性和科學性。在形成性評價當中,對正在實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有效的監控和評定,對教育的活動進行診斷分析,即使做出反饋、調整。實踐證明,科學恰當的形成性評價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取得效果的重要保障。3.3.1設立“心理素質筆記”,對學生日常訓練活動進行記載,不但可以客觀反映學生參與程度,還能如實反映其心理素質的發展。3.3.2對教師列出的活動和成果的重要方面,做出觀察和評價項目標準。在教師講授知識時,當學生出現特定的行為表現時,其行為與態度的表現就可以直觀反映課堂教學的效果。3.3.3設施成長紀律,記錄學生成長的足跡和各種心理行為的表現,它是以學生自我紀錄為主,教師、同伴和家長同時參與,學生以評價對象和評價者的雙重身份參與評價過程。自我紀錄主要反映自我剖析的信息;同伴評價反映學生的生活和人際關系信息;教師評價反映學生對集體態度、學習的意志品質等信息。
增強初中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其實并非只是上述幾方面所列舉的內容,還需要家庭、社會等方面的配合與溝通,因此需要自上而下意識到思想品德教育當中心理將康的重要性,站在更高的高度來思考完善初中思想品德當中的心理健康問題。
參考文獻:
[1]程媛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研究綜述[J].鎮江高專學報,2012,25(1):59-62.
[2]安曉斌,蔡明蘭.中學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點初探[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12(4):122-123.
[3]李麗娜,陳曉美,羅紅格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與思考[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13(2):279-280.
作者:孫秀芹 單位:黑龍江省方正林業局第二中學
- 上一篇:中小學師德建設問題及建議
- 下一篇:網絡對高校道德教育的影響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