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師德建設心理探究
時間:2022-05-27 10:00:28
導語:幼兒教師師德建設心理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現狀
目前,幼兒教師的心理素質主流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他們熱愛幼兒教育事業,愛崗敬業,關心幼兒。然而,隨著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教育改革也不斷深入,對幼兒園教師的教育觀念、角色定位、專業文化素質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幼兒教師物質收入少,地位和待遇不高,工作繁瑣。這不但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導致心理失衡,而且使不少人產生了嚴重的職業倦怠感,再加上社會風氣中一些不健康、不合理現象的侵蝕使得不少人急功近利、價值觀念扭曲,心理受到不良影響。2008年9月,浙江省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研究課題組對余姚市2023名教師(包括幼兒園)進行的檢測結果為:52.1%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3.24%屬于輕度心理障礙,16.65%的教師屬于中度心理障礙,2.51%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2]幼兒教師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自卑心態嚴重;嫉妒情緒突出;虛榮心理明顯;焦慮水平偏高;性格憂郁孤僻;逆反心理較強,人際交往障礙;個性固執敏感,容易多疑偏激;生活目標不切實際,容易浮躁沮喪,等等。幼兒教師虐童事件不只反映了有關部門監管不到位,或者教師本人素質不夠,更反映了教師的心理健康已成為了不容忽視的問題。由此可見,加強幼兒教師的師德建設,維護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已勢在必行。
二、心理健康在幼兒教師師德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1.心理健康是幼兒教師職業的必然要求
心理健康是一個合格幼兒教師的必然要求,是教師專業成長、職業成熟的基本條件,也是幼兒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前提。幼兒教育的重點不在于知識的傳授,而是對孩子心靈的培育,讓孩子形成終生受益的品質、態度、情感、能力,這就對幼兒教師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幼兒處于心理成長的初級階段,具有很強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又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與否,直接影響學生個性品質的發展。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心理狀態會通過教師的言行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無意中受到影響,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教師的心理素質不僅表現為一種教育能力,決定著教師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成敗,而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人格,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都無法替代的。所以,教師的心理素質水平決定著學生心理素質的水平。教師的心理健康會對幼兒心理的健康成長產生促進作用,而教師的心理不健康則會對幼兒心理的正常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美國全國教育聯合會在一份《各級學校的健康問題報告》里專門指出:“由于情緒不穩定的教師對兒童的決定性影響,就不該讓他們留在學校里面,一個有不能自制的脾氣、嚴重的抑郁、極度的偏見、兇惡不能容人、諷刺刻薄或習慣性謾罵的教師,其對于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猶如肺結核或其他危險傳染病對兒童身體健康的威脅一樣嚴重。”[3]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比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日常教育活動更為重要,是師德建設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2.心理健康是幼兒教師職業道德形成的內在基礎
心理健康狀況與師德問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辯證統一的。教師的心理健康,對良好道德修養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幼兒教師的職業道德觀念、道德情操、道德行為都是基于一定的心理基礎而形成和發展的。心理健康是幼兒教師形成良好道德修養的內在基礎,而良好的道德修養也是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體現。一個教師如若心理長期處于不健康狀態,其就很難體現出應有的師德修養。因為心理失調會導致行為失控,甚至導致某些敗德行為的產生。美國著名的道德教育家柯爾伯格認為,道德的發展依賴于個人的認知能力,個體的意識傾向會影響個體道德判斷與行為的發展,個體的個性心理特征也制約著道德行為的表現。[4]事實也證明,有些教師的師德缺失究其根源就是由其心理不夠健康引起的。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往往不能正確理解幼兒的心理、行為。一名教師如果喜怒無常,思想偏激,不僅難以集中精力投入到幼兒教育事業中去,盡到教書育人的職責,起到為人師表的作用,而且經常遷怒于學生,對學生生硬粗暴、惡語相加、身體懲罰,給幼兒的心靈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因此,只有在心理健康的基礎上,教師才能形成和表現出良好的職業道德。沒有健康的心理,教師就不可能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修養。
三、促進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對策
1.提高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
幼兒教師心理問題的產生與其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有關。幼兒教師職業崇高,但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不高。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改進需要國家和社會制定合理的政策,提高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形成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維護幼兒教師的合法權益,提高他們的工資收入,改善他們的福利待遇。社會及幼兒家長也應理解和支持幼兒教師的工作,肯定他們的價值和貢獻,提高社會對幼兒教師的認可度,使幼兒教師成為受人尊敬和羨慕的職業,進而提高幼兒教師對自我職業的認可度,從根源上減少并杜絕他們的消極心理,消除職業倦怠感,增強職業自豪感和責任感,激發他們的樂業、敬業精神,促進幼兒教師的師德建設。
2.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幼兒園要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人文關懷,關心幼兒教師的精神需求,尊重、信任每一位教師,確立他們在幼兒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為了調動幼兒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減輕他們的工作壓力和任務,幼兒園應盡量營造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為幼兒教師實現自我價值創造機會。幼兒園可通過開展各類健康豐富的主體活動,來完善教師的心智和修養,充分發展不同教師的潛能,逐步增強他們的職業成就感和自信心,有效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
3.重視幼兒教師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
要注重幼兒教師在校期間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幼師院校要重視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工作,堅持教育為主,注重預防。幼師院校要通過開設心理教育系列課程、開展專題性心理健康講座和心理健康宣傳活動等,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知識,促進學生良好認知能力、情感、意志、氣質、性格等個性品質的養成。幼兒教師要重視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不僅是教育的對象,作為一個具有自覺性、能動性的人,也是自我教育的主體。幼兒教師要主動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做好心理保健工作,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并接納自我,有效地調節自己的情緒,培養自己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以友善、寬容的態度與別人相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幼兒教師還要主動地增強心理免疫力,培養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身解決各種心理問題的能力,適應社會挑戰和工作要求。(本文來自于《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雜志。《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李紅艷工作單位:鞍山師范學院思政部
- 上一篇:高校工會師德建設思路
- 下一篇:司法局黨的群眾路線專題學習計劃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