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師德建設重構分析
時間:2022-02-25 04:13:51
導語:新媒體時代師德建設重構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媒體時代既是公眾視野凝視的時代,亦是以此為契機,敦促教育事業師德建設與時俱進的時代,更是師德建設以其全新重構,而向全社會輻射正能量的最佳時代。執教者不僅應重構“以學為體”的學者之實,更應重構“以授為用”的師者之范,以執教者的品德修養、知識內涵、文化品位,成就“知行合一”與“體用合一”的師道尊嚴,唯其如此,才能為社會留下堪為世范的道德新風尚。
一、新媒體時代師德的學者之實重構
1.新媒體時代的公眾視野注視。早在2014年9月初教師節來臨之際,在師生代表座談會上,著重強調了“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師德建設方針,同時更倡導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集于一身的師德精神。為廣大執教者劃定了禁止逾越的“雷池”,對每況愈下的師德失范現象,進行了一次國家級的亮劍[1]。以此為契機,教育領域師德建設的熱潮開始在全國范圍轟轟烈烈地展開。師德作為執教者的一項基本素質,有著學識、典范、道德等多個層面上的涵義,新時期的執教者,不僅應該成為師德與師才兼備的執教者,而且更應成為國家社會所期待的文明薪火的傳承者與傳遞者。教師應以“學者之實”為體,以所攜帶的文化分量為用,以正身樹德為教書育人之本,在不斷提升自身學識的前提下,同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成為新時代合格的教育引領者。2.新媒體時代的師德重構意義。在新媒體時代,師德建設已經成為一種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師德既是整個教育事業內生重構與外延發展的原動力,又是各類學校辦學水準的重要衡量標志。執教者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價值引領、教書育人的歷史重任與開拓進取、不負國家社會重托的時代使命。先賢哲言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作為人格表達的“修身”是第一位的。人格境界直接決定了執教者自身所表現出來的專業學養與道德修養,兩者整合而成的執教者的師德,最終決定了一所學校的精神風貌與人文風尚,是一所學校德育的標尺。可見,師德建設小而言之,對于一師一校至關重要,大而言之,對于一家一國舉足輕重,執教者的嚴謹、自律、自尊,既是對職業本身的充分尊重,又是對國家社會所托的充分尊重,有著“捧著一顆心來”的無可替代的現實意義,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執教者必須擁有對于教育的高度信仰與高尚理想。執教者良好的師德素養,不僅有利于教師自身教育教學基本素質的穩步提升,而且還有利于教學共同體集體教育教學素質的提升,全力驅策整個教育事業的與時俱進,進而一步步實現以德辦學、以德興業、以德治國等不斷進階的更加宏偉的社會愿景。3.新媒體時代的學者之實重構。新媒體時代的“學者之實”與執教之本,應以實務為先、以教學為先,以過硬的教學本領展現出自身的執教實力。這是每一位執教者在其第一層次階梯所必須經歷的基本修煉。任何執教者的成長之路,首先都是以成就“學者之實”作為先導的,“學者之實”為執教者起到了最為基本的賦能作用。在新媒體時代,各類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正在轉變成為一種整體驅策性的學生自覺的動態化過程,不僅學生的求知成長呈現出一種動態化的過程,就連知識本身也處在不斷更新的動態化過程。因此,對于執教者而言,更宜持之以恒地針對教育教學內容,進行不辭辛勞的努力耕耘,提煉出知識的精髓與真諦。執教者本體的動態學習與成長過程,既是其作為合格執教者獲得“學者之實”的賦能過程,又是其作為合格教育者獲得“學者之范”賦德的唯一途徑。在此基礎之上,方能以其自身的文化體量與文化分量,成就執教者的“學者之實”,并以此向更高一級邁進,成為“師者之范”與“道者之尊”。同時,公眾視野針對執教者的觀注與凝視,亦不失為一種執教者重構師德的重要契機,借此契機,執教者師德的重構,不僅應以“學者之實”為體為器,而且應以“師者之范”為用為道[2]。
二、新媒體時代的師者之范重構
1.新媒體時代的師德建設契機新媒體時代復雜與多元化的社會環境,更加要求執教者這一師范性與示范性群體,必須有專業性為其賦能,在獲得師能的基礎之上,進一步修煉出師者之范的師品。公眾視野的關注,輿論媒體的重壓,已。經為整個社會機制改革帶來契機。同樣,對于教育事業而言,輿論媒體的不斷聚焦,為執教者由“學者之實”向“師者之范”更上層樓帶來更大的動力。新媒體時代公眾視野的關注,推動了師德建設的發展,為執教者帶來了成就“學者之實”的不可或缺的賦能。眾所周知,“學者之實”,重在執教者自身所挾帶的文化體量與文化分量,而“師者之范”,則重在整個執教者集體所挾帶的師德師品這一道德內涵的體量與分量,顯然孰輕孰重自不待言,這也是現代社會從理念上積極倡導雙師、雙能、雙德型人才的一個根本原因所在。執教者不僅要成為學有所成的學問之師,更應成為人格卓著的品行之師、立德踐行的道德之師。唯其如此,方能向學生傳授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至關重要;唯其如此,方能不負公眾對于執教者的期許,不負家長、社會對于執教者的重托。2.新媒體時代師者之范的以德為本。如果說對標師能的“學者之實”,是執教者的第一個層次的晉身階梯,那么對標師品的“師者之范”,就是執教者第二個層次的晉身階梯,執教者師德建設必須以德為本。在新媒體時代,以德為本必將成為執教者行為規范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無論是從教學管理視域出發的以人為本,還是從執教者個體出發的以才為本,最終都將歸結為以德為本這一執教者師者之范的必然核心。以德為本是師德建設過程中必須重構的一種向內凝聚、向外輻射的教育教學根本,唯有以德為本才能形成一種蘊育良好師德的濃郁文化氛圍,才能創建一個充滿正能量的校園文化。同時,校方亦應將公眾凝視的反饋信息,通過各種信息交互渠道及時向執教者加以通報,以達到不斷鞭策、激勵、警示的作用最終形成一種系統化、體系化的良性的校園文化的正能量循環。例如,教育系統可以基于云系統構建國家級的開放式師資資訊平臺,將獲得教師資格的師資全部置諸云端,可以由校方、校際、學子、公眾等進行多級反饋與多級評價,這一系統既能讓校方與執教者及時獲得公眾反饋,又能讓公眾及時獲得師資的相關素質信息,這種資訊平臺,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敦促師資立德的驅策。所謂欲樹人德,先立己德。由以德為本到立德為先,才能一步步架構出全域體系與長效機制的師德建設框架,使得以德為本,成為師德建設的重要抓手。由此可見,新媒體時代公眾視野的凝視,事實上,已經成為師德建設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他者指涉維度,亦將由此為整個執教者以德為本的師德生態重構,帶來他者警示與他者規訓的強力約束。3.新媒體時代師者之范的以德為范。在教育領域這一片藍海中,執教者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一粒石子或一朵浪花,正是這些沙粒與浪花,才支撐起大海的遼闊與博大。網絡新媒體的興起,公眾對教育的關注,對于教育領域而言,就是聚焦每一朵浪花與每一粒泥沙,匯聚成一種無形的力量,推動師德建設朝著良性方向發展。將師德建設作為整個教育事業中最為重要的環節,不僅要以德為本,重構出師德的正能量表達,更應以師德為范,重構“以學為師、以身為范”的教育風范。同時,更應將執教者內斂固化的師德之本,凝練外化,成為“以德立本、以德立身、以德立范”的師者之范,透過執教者師德的“以身先示識”與“以身直示范”,成就執教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高道德品質。而作為師者之范的保障舉措,為激發執教者充分發揮其職能,應進一步引進更加科學、合理、適用的師德評價體系與評價機制,以師德建設為契機,將師資水平推進到一個更高的維度[3]。
三、新媒體時代師德的道者之尊重構
1.新媒體時代的公眾審視驅策。新媒體時代公眾對教育的關注,為新時期執教者的賦能與賦德,帶來了重要的提升契機。公眾的審視驅策,來自社會的輿論壓力,助推了執教者由師能而師品,最終成就了“學者之實”與“師者之范”。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公眾由注視而凝視,由凝視而審視的過程中,執教者在與社會公眾形成良性的無縫互動,與公眾形成良好溝通過程中,執教者由個體而群體重樹起來的師德師品,亦將進一步為執教者群體建構出一種《荀子•致士》“師術之道”的師風進階表達,執教者形象的不斷提升,絕非傳統意義上的紙上得來,而是執教者內在以身作則、外在以身示范,逐漸累積而成的一種既向全社會輻射,又向后學者垂范的道德風尚,最終形成一種以師風為核心的社會影響力、社會吸引力、社會凝聚力。在新媒體時代,這種師風的向心性表達,將成為“由學者之實內聚,由師者之范耦合,由道者之尊發散”的一種詮釋“傳道授業解惑”與“師道尊嚴”的道德新風尚,而公眾視野的審視,則將成為道德新風尚的一種后現代式的最佳驅策。2.新媒體時代道者之尊的以德為尊。客觀而言,形諸于條條框框的文本,已經無法更好地規范師德,而新媒體時代公眾的審視,卻能夠形成一種對于師德賦能、賦德的守望,成為針對師德規范的審視規訓驅策。新媒體時代的公眾審視,絕不僅僅只是一種具象化與表象化的審視而已,而是將其有機地轉化為一種全社會監督與規訓的評價體制,為每一位執教者,建立起由入職直至職業生涯結束,覆蓋整個職業生涯的公開、透明、公允化的師德清單與師德檔案,將執教者職業生涯的師德記錄,面向全社會加以公示,并根據正負面的考核得分,給出該執教者的師德指數,從而形成一種行之有效的強力震懾與制約機制。另一方面,以機制規則與體制規訓為基礎,進一步敦促執教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發展出由師德衍生師風的自發的理想狀態,使得執教者都能夠“以身正示尊”,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師道尊嚴,才是教育事業良性發展的根本。新時期的執教者,應以學者之實對標師資,以師者之范對標師德,以道者之尊對標師風,努力做好師德建設,堅守師道尊嚴,以師德的現代化重構,重塑具有時代特色的道德新風貌[4]。3.新媒體時代道者之尊的以德為魂。新媒體時代網絡化的透明師德檔案,將為每一位執教者的職業生涯留下濃墨重彩的印跡。執教者不僅要修學者之實學,更要修學者之節操,這才是執教者自律的基本原點,同時,執教者還要掙脫世俗的名利桎梏,以不傍不依的獨立精神,不諂不諛的自由思想,重構德才兼備的品質。通過樹德、廣才、立能、布道獲得師德重塑,通過“以行樹德,以學廣才,以知立能,以德布道”達成“樹德樹人,行為世范;廣才廣知,學為人師;立智立能,啟迪真知”的師道尊嚴。以其“為學者之實,成就為師者之范”,以其“為師者之范,成就為道者之尊”,進而成為教育領域真正意義上的楷模。同時,執教者師德的養成,亦應修身向善,擁有一顆善良、有趣、高尚的靈魂,唯有以德為尊,方能成就以德為魂的形而上的道德至高境界。新媒體時代重構師德需秉持“學者之實、師者之范、道者之尊”三位一體的道德箴言,才能最終成就“德如高山人人景仰,德如大道人人遵循”的師德建設重構的終極理想[5]。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為師以學,為范以德”。“學為師之骨,德乃師之魂”。新媒體時代是一個最好的教育發展時代,新媒體得天獨厚的傳播優勢,將公眾的注視、凝視、審視集合為一種重構執教者師德的契機與驅策。執教者師德重構貴在“身先示識、身直示范、身正示德”,重在由“學者之實樹師者之范”,由“師者之范立道者之尊”。師德建設的逐級重構,是時展的必然要求,師德建設的成效將成為各學校間未來激烈競爭的最為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指標。
參考文獻
[1]程紅菲.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師德要素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9(09).
[2]秦苗苗,曲建武.改革開放以來師德建設的主要經驗與現實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9(06).
[3]黃全明.論新時代教師的師德修養及其評價策略[J].現代教育科學,2019(03).
[4]羅平西.現代教育背景下的教師專業化特征及實現途徑[J].教學與管理,2019(09).
[5]朱寧波,崔慧麗.新時代背景下教師品質提升的要素和路徑選擇[J].教育科學,2018(06).
作者:孫智宏 單位: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
- 上一篇:簡述如何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 下一篇:批評教育藝術加強師德修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