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學校德育現狀及對策探究

時間:2022-09-26 10:13:17

導語:中職學校德育現狀及對策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職學校德育現狀及對策探究

摘要:為了提高中職學校德育水平,文章從中職學校德育現狀入手,分析了中職學校德育問題的原因,從教育模式、學生人格塑造、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提出了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中職學校;課堂教學;德育

現階段,中職學校德育效果不佳。加強中職學校德育工作,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提高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水平,不僅是促進中職學校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要求[1]。

一、中職學校德育現狀

一是學生學習效率相對較低。中職學校的德育課堂中,學生整體學習效率較差,很大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完全忽視教師所講授的德育知識。由于中職學校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好,認知能力有待提高,對于比較抽象的德育知識的掌握較為困難。二是德育教師教學開展困難。較為壓抑、枯燥的授課方式無法提高學生學習德育知識的積極性,德育課堂紀律較差,甚至發生師生沖突。在德育課堂上,授課教師會盡最大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生動的德育課堂氛圍,但學生與教師的互動較少,教師的教學熱情受到了打擊[2]。

二、中職學校德育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教師方面

首先,中職學校教師的道德素養和理論知識水平差異較大。部分中職學校的一些教師仍然存在思想素養不高、工作能力不足、職業素養較低的情況。部分教師忽視自身專業素養和理論知識的提高,不能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在德育中忽視了學生關注的重點及其認知能力,單一式地灌輸德育理論,不能將社會熱點問題與德育教學相結合。一些教師不能很好地利用多樣化的教學工具,僅僅將教材上的知識點簡單轉移到PPT上,過于形式化。此外,部分教師忽視學生的優點,缺乏對學生的理解和包容。

(二)學生方面

在德育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學習興趣低下,甚至厭惡學習。此外,中職學校學生紀律性相對較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中職學校學生年齡較小,自我約束能力不強,很難為自己制定完善的學習計劃。再加上外界普遍認為中職學校學生是學習中的弱者,導致他們很容易出現逆反心理,整體紀律性較差,影響德育教學的開展。

(三)其他方面

中職學校本身對德育的重視程度不高,以某院校為例,其所開設的德育課程總學時約為20學時,這與教育部所規定的64學時相差甚遠。中職學校仍然將專業技術能力教育放在極為重要的地位,讓德育服從專業技術教育[3]。中職學校學生德育水平的現狀與其家庭教育緊密相關,相關家長不重視其自身的思想素質,給孩子帶來了消極影響。此外,中職學生由于其自身分辨能力的不足,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價值觀念出現偏差。

三、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探析

(一)推進教育模式的多樣化,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

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教育目標,重視學生文化知識的學習,重視學生思想素養的提高和正確價值觀念的培養。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比如進行社會政治經濟知識的講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社會生活、政治事件等圖片或者視頻材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教師適時予以引導,再進行重點內容的傳達,讓學生在豐富的體驗中學習知識。

(二)立足生活,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由于學生成長環境的不同,導致其人格存在較大差異,引導學生塑造健康的人格是德育的重點之一。要以實際生活為立足點,讓生活融入到德育課堂中。比如在進行就業觀教育的課堂中,引入年輕人啃老的案例,讓學生從實際案例中了解一味啃老、消極就業對個人發展產生的危害,從實際生活中學習經驗,幫助其塑造健康的人格。

(三)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創新能力

德育課堂要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4]。比如在進行社會文化的教學時,可以由學生進行自由分組搭配,針對某一社會文化現象進行節目方案的設計及演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作用,讓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與教師展開討論與學習。

總之,中職學校職業課堂中的德育是提高學生思想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針對目前中職學校德育開展情況不佳的情況,要實行積極的應對策略,為中職學校人才培養工作提供更大的動力。

作者:張會波 單位:黑龍江省大慶市杜爾伯特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

參考文獻:

[1]劉秀敏.提高中職德育課堂教育功能實效性的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16(5):60-61.

[2]孫石.教育貴在熏習:淺談中職課堂融入德育的有效性[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4):124.

[3]周治紅.論將德育教育引進中職教育課堂的重要性[J].科技創新導報,2014(16):132.

[4]程斯珍,范傳彬,鄧小紅.中職學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5(6):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