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教師職業道德的方法及建議
時間:2022-06-09 11:36:23
導語:加強教師職業道德的方法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部分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執教思想轉移,敬業精神弱化。有的教師看到社會上一些人的收入遠遠高于自己,感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沒有實現,因而不安心本職工作,想方設法到校外兼職,影響了本職工作。這種“人在校內,心在校外”的人才“潛流”,比起人才外流的負面影響更大。部分教師對自己從事的神圣職業缺乏光榮感,缺乏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沒有全面履行教師職責,工作懈怠,不求進取。個別教師把從事高教職業僅僅看作是一種謀生的手段,一份“混碗飯吃”的苦差,計較個人得失,缺乏積極向上的熱情和勤勤懇懇的敬業精神,不安心于教師職業。第二,業務不夠精深,上課不夠認真。少數教師缺乏科學求實的態度和嚴謹樸實的治學精神,很少潛心研究如何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而是墨守成規,照本宣科,應付差事,教學效果差。第三,只管教書,育人意識薄弱。有的教師認為自己是“教書匠”,重在教書,而忽視了育人。主要表現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對學生提的意見置之不理,對學生出現的問題不管不問,任憑學生放任自流;有的不注意自身的師德修養,不注意樹立教師風范,在學生中產生不良影響。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現狀的原因分析
近幾年來,青年教師在教師群體中的比例逐漸擴大,承擔了大量的教學科研任務,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于當前社會環境、高校體制、成長環境等因素,部分青年教師的師德修養不夠,奉獻意識不濃,業務素質不高,不能適應教育教學的要求。分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社會轉型期大環境的沖擊。近二十年是我國社會經濟大發展的時期,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也正是社會轉型加快引發的矛盾沖突,為高校教師的理想信念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沖擊。今年來出現了多起急功近利、弄虛作假等教育和學術腐敗。傳統意義上的教師知識分子因發現真理、傳授真理而受到人們的尊敬,同時也基于這種尊敬而獲得雄厚的心理支持。作為世俗化的商業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金錢主義等人生觀對中國社會影響日漸突出,教師職業道德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2.學校管理體制的影響。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各高校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管理中引入了一系列競爭機制,這對激勵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有的高校在考核中,過分強調了科研經費、研究項目、獲獎成果、的數量,將這些量化為硬指標,而將個體的道德品質、敬業精神、團隊意識、育人狀況視作軟任務,沒有衡量和考核的可操作性標準,因而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常常被忽略。這樣的政策杠桿讓一些教師只注重硬指標的實現,教師關注較多的是職稱晉升、學歷提高,不可避免地影響了他們對事業的追求和對工作的投入。而將師德修養視作可有可無,將不計量的工作或公益活動視作額外負擔而不愿意承擔。
3.教師自身因素。部分教師對加強自身職業道德修養的自覺性不足,不能從自己所擔負的特殊歷史責任的角度認識加強職業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沒有體會到教師職業的神圣感、光榮感和責任感,不能嚴格要求自己。當前的教師主體大都是在改革開放時期成長起來的,多數人沒有經歷過艱苦歲月的磨煉,優越的成長環境使相當一部分教師缺少艱苦奮斗的精神,缺少吃苦耐勞的品格,意志力薄弱。
提升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方法和途徑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是高校教師按照社會道德的普遍原則與教師職業規范進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鍛煉、自我陶冶的道德活動,同時也是一個接受他律并經過內在良心調整達到自律的過程。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是帶有教育工作職業特點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規范的總和,有其漸進性和相對穩定性。教育工作實踐是教師職業道德形成的基礎,高尚的教師職業道德是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錘煉而成的。因此,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要從高校整體建設的特殊性出發對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提出要求,從履行教書育人的角度研究高校教師品德形成的方法和途徑。
1.努力學習道德理論,樹立高校教師道德的理想人格。道德發展階段論認為,道德認知判斷水平的高低對道德行為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制約作用。這就啟示我們,要提高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品質必須加強道德認知教育,努力學習教師職業道德理論,讓他們接受現代社會教師的職業道德標準并使之與自己的觀點、信念融合,從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思想、意識、情感,然后外化為個體的行為以作用于社會。教師學習職業道德理論,主要是個人自學與教育部門組織學習相結合。個人自學不受時間、地點限制,有一定的靈活性和機動性,但由于受個人理論水平、理想覺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影響,有時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教育部門組織學習,是一種有計劃、有組織的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學中的不利因素。樹立教師職業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確立教師的道德理想。一個人只有在道德修養中以教師道德的先進典型作為自己思想行為的楷模,鼓勵自己,在思想道德中凝聚著教師職業道德的原則和規范,常以祟高的道德品質作為自己的目標,正確處理好理想信念與行為選擇的關系,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有較高道德修養的高校教師。
2.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學校規章制度是學校以條文的形式,對學校成員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必須遵守的共同行為準則做出的規定。學校規章制度的建立,是學校管理規范化、科學化、民主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是學校辦學宗旨、辦學理念、學校精神、學校價值觀的體現;是學校開展各項工作的依據;也是廣大師生員工進行自我規范的依據;是學校持續發展和創辦一流學校的制度保障。學校規章制度對形成個人的自律習慣,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提高學校管理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校若沒有規章制度,學校管理就無從談起。然而,規章制度不是擺設,要重在實施和落實。高校職能部門制定的規章制度及工作紀律應該具有可操作性,如明確無故遲到、早退、缺曠如何處罰;挖苦辱罵學生,體罰學生,以不適當的方法處理學生而影響上課如何處罰等等。而后組織全校教師學習,讓他們都清楚哪些行為是符合教師職業道德的,哪些是與之相悖的,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3.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營造高校教師的工作環境。一個時期以來,教師隊伍中的少數人之所以職業道德水平下滑,行為失范,除了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個人放松了對自己的修養和要求以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高校內部承襲多年的人事、分配、考核評價制度,缺乏對高校教師職業行為的激勵和約束,客觀上提供了不良現象繼續存在的土壤。因此,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應當選在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健全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當代中國高校教育實際的人事、分配、考核、獎懲制度上,真正做到在用人制度上廢除教師職業終身制,實現優秀分子進得來、留得住,不適合從教或者師德缺乏者出得去;在分配制度上改變干與不干、干多與干少、干好與干壞都一個樣的做法,實現多勞多得,優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在考核評價制度上,通過務實、公正、公開的考核評價,營造“恪守師德光榮,不講師德可恥”的輿論氛圍,從而形成對教師行為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這是目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乃至整個中國高等教育走向現代化的關鍵所在。
4.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合理完善的教師道德評價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學的質量、有助于確定教師是否需要及需要接受怎樣的培訓、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和教師間的交流關系等等,它既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力措施,又是糾正缺點、發揚優勢的有效途徑,更是促進師德修養的重要保證。而最直接的道德評價標準就是道德規范,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也應當成為最直接的道德評價標準。其次,學校的職能部門制定的各種嚴格的規章制度也應成為評價依據。通過評價的反饋作用,及時獲得教師師德修養的有關信息,可以使我們客觀、準確地把握教師工作的狀況,也可以使我們清楚地看到教師職業道德水平的高低。這樣便于教師經常調整工作的目標與進程,及時調節、及時強化、及時矯正,使教師的道德修養不斷得到完善、得到改進,從而達到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的目的。對教師師德修養的評價可以分成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教師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是個體對自己的思想、愿望、行動和個性特點的判斷和評價,它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師評價制度。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是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徑。然而,許多高校現有的自我評價僅限于一年一度年終考核時的工作總結,且多側重于教學總結。在這類評價中,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自我評價都是偏高的,甚至少數人的自我評價有虛高的傾向。要想教師的自我評價盡可能客觀、真實,可以采用一些手段,如制定比較客觀、詳細的自我評價表。只有正確地評價自己,才能為自己準確地定位,揚己之長,避己之短,從而獲得成功。(2)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對于學生評價教師,教師們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學生不能勝任對師德的評定。但學生作為教育的對象,是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他們對教師的師德修養有著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斷。學校管理者或教師本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學生評價教師的座談會,或者在校內設立學生評價教師專題信箱,還可以設計師德修養調查問卷,讓學生通過答卷的形式,完成對教師職業道德的評價。(3)教師對教師的評價。教師與教師間彼此都比較了解,因此,教師對教師的評價是學校管理者對教師評價總結的最重要的參考內容之一。所以,在教師評價中,對每一位教師都應是全面的、細化的和量化的,要實事求是、公正、客觀地進行評價。依據這一特點,每學期進行教師對教師的評價,評價的方式可以是在一張評定表上記分或作書面的描述等等。(4)學校管理者對教師的評價。學校管理者在操作評價中,首先要參與教師對教師的評價,與教師個人單獨進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學校管理者要肯定教師的優勢,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提高發展的建議。其次,學校管理者的重要任務是組織、協調、平衡和總結各個評價主體的評價活動。再次,學校管理者要把平時的定性評價、定量評價、分解性評價、穩定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靈活性評價等,在一個學期中,進行積累整合,形成一個比較客觀的、實在的總結性評價的成果。領導、教師、學生與自我評價相結合,能有效提高學校和評價者的道德水平和評價水平,保證評價結果的系統性、可靠性和公正性。
總之,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是一個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只有切實投身教育實踐,教師才能暴露出師德品質在某些方面的不足,通過努力克服和糾正,使自己趨于完善。隨著高校各項制度的不斷健全和教師個人認識的不斷提高,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將會符合社會的要求,向正確的道路發展。
作者:楊洋單位: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經濟與管理學院
- 上一篇:大學生道德教育的辦法
- 下一篇:促進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