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職業倫理準則及啟示

時間:2022-02-25 03:48:50

導語:美國教育職業倫理準則及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國教育職業倫理準則及啟示

摘要:美國教育現代化國家,把國家的發展與教育現代化緊密聯系在一起,在重視教師專業發展的同時,特別注重教師職業倫理制度建設。美國的教育職業倫理準則先后經歷了實證研究階段、建設和完善階段、重構和建設階段三個階段。在教師職業倫理準則上,特別強調“服務學生”和“教師職責”兩個準則,注重師德問責制。這對我國當前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及制度建設具有很好的借鑒和啟示價值。

關鍵詞:教師職業倫理;師德規范;服務學生;職業職責

美國是個已經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國家,其教育的發達在于美國始終把教師質量作為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核心要素。在重視教師專業發展的同時,十分注重教育職業倫理制度建設,以制度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并且所立制度均較具體、易于操作。因此,借鑒美國教育職業倫理準則的發展經驗,對我國新時期的師德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美國教育職業倫理準則的形成與發展

美國是個十分重視制度建設的移民國家,其國家的發展和強大與其制度的建設和完善是分不開的。早在19世紀中葉美國就成立了“全國教師協會”(NationalTeacherAssociation,簡稱NTA),強調了教師職業道德素養在全美教育行業中的重要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美國的各行各業都相繼建立了各自的行業倫理規范,而教育倫理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美國的教育職業倫理準則的建立和完善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每個階段都在不斷地改進和完善。1.教育職業倫理的實證研究階段。20世紀20~40年代,一批美國學者如卡他斯和韋伯斯采用嚴格的實證研究方法,分別調查了學生、家長、教師以及教育教學管理者等不同人群,研究概括了適應能力、體諒別人、節儉、誠實等25條教師應具備的職業品質和行為規范。1929年,美國全國教育協會(Thenationaleducationassociation,簡稱NEA),在亞特蘭大召開的全國教育會議上提交并通過了《教學專業倫理規范》的教師道德行為標準,成為美國第一部全國性的教師道德行為準則。1948年,全美教育委員會所屬的師范教育委員會組織專家學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教育職業倫理的實證研究,并發表了題為《我們時代的教師》的報告,對教師提出了必須具備的13條職業道德標準,把教師的社會責任、師德品質和專業素養作了具體要求,并在全美教師中執行。2.教育倫理制度的建設和完善階段。美國十分重視教師的專業發展,尤其對教師的執業要求十分嚴格,認為制度建設是教師從業的根本保證。這一時期在美國政府引導下,各行各業的“職業倫理建設開始了由規范化向制度化、法律化的轉變趨勢”[1]。1941年和1952年美國全國教育協會對《教學專業倫理規范》進行了多次修改,使其在修訂中不斷完善。1968年,NEA正式制定了《教育職業倫理準則》(也稱NEA準則),規定了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8個不準,對教師的行為準則做了硬性規定。這一師德問責制度的建立在美國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當時約有200萬的美國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簽名贊同《NEA準則》,使其成為美國教師職業倫理規范的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條文。此后,美國對《教育職業倫理準則》又作了兩次修訂。20世紀80年代,由于美國基礎教育的質量下降導致學生的學業成績在國際評價中處于不利地位,所以美國就基礎教育和教師教育改革成立了高質量教育委員會(NationalCommitteeofExcellenceinEducation,簡稱NCEE),專門對基礎教育和教師教育進行改革和管理。1983年美國出臺了《國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勢在必然》的報告,其中突出了教師職業倫理的制度建設和改革。1986年,卡內基基金會和霍姆斯小組分別發表了《國家為21世紀的教師做準備》和《明日之教師》兩份報告,其中對迎接21世紀到來的教師職業倫理作了明確的規定。美國國家教育協會總結了《NEA準則》的實踐經驗,全面修訂了新的《教育職業倫理準則》,各州在此基礎上又制定出了更加具體和細化的教師倫理標準,對教師的專業水平、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1996年,美國在《教育職業倫理準則》和《教師專業標準大綱》的基礎上又制定出了《優秀教師行為守則》,共26條,其中的21條是對教師職業倫理提出的要求。“從18世紀末到20世紀中后期,美國職業倫理經過百年的萌芽和醞釀,從職業道德意識的萌發轉向為訴諸共同的職業道德規范,從而為美國職業倫理的現展奠定了基礎。”[1]3.教育倫理準則的重構和建設階段。隨著21世紀信息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被廣泛應用,美國的職業倫理建設迎來了第三個階段———適應人才戰略發展期。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職業倫理素養受到了高度重視,其教育職業倫理準則在原先修訂的基礎上進行了再修訂和重構。2015年6月,美國教師教育與認證州管理者協會(NationalAssociationOfStateDirectorsOfTeacherEducationAndCertification,簡稱NASDTEC),了美國《教育工作者專業倫理準則》,期望這一文件成為全美教育工作者公認的日常行動指南。與以往不同的是,《教育工作者專業倫理準則》以21世紀核心素養框架為依據,凸顯了職業倫理的核心價值,進一步強調了教師的責任和義務。美國教師教育與認證州管理者協會表示,該準則是美國第一份面向全國教育工作者的專業道德標準,有助于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地位,指導現在和未來的教育工作者明確認識并忠實履行其專業道德責任。至此,美國的教育職業倫理準則經過了初創、加強和完善的過程,為新世紀美國教育職業倫理的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美國教育職業倫理準則的基本原則

美國教育界十分重視教育職業倫理規范的研究。20世紀初,美國全國教師協會(NTA)號召全美教師必須重視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的提升和研究。從20世紀40年代起美國就側重于教育職業倫理規范的實證研究,看重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其倫理規范多采用限制性的語言表述,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以美國1986年新修訂的《教育職業倫理準則》為例,其強調的主要在“服務學生”和“職業責任”兩個根本性原則上,并逐步從制度化向法律化轉變。1986年美國修訂的《教育職業倫理準則》把“服務學生”和“職業責任”作為教師職業倫理的十六條基本原則,要求教師必須執行。其中,原則一“服務學生”的導語部分強調教師要努力幫助學生提高認識自己的價值,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使學生能夠在探索中獲取知識和對事物的理解能力,為實現自己的價值目標而努力工作。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服務學生”的八條原則是:1.不得無理阻礙學生在求知中的獨立性;2.不得無理阻止學生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3.不得無故隱瞞或藏匿與學生積極學習相關的資料;4.要愛護和保護學生,使他們免受學習、健康和安全的侵害;5.不得有意輕視和難為學生;6.不得有種族、膚色、性別、家庭、婚姻狀況,以及政治和宗教信仰、社會和文化背景,或性傾向而采取不公正態度;7.不得利用與學生的關系獲取私利;8.不得隨意透露在教學過程中有關學生的信息,若基于教學目的或在法律范圍內可以考慮。在原則二“職業責任”的導語中,特別強調了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高度的職業責任感和敬業精神,而這些都來自于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事業的崇高理想;還提出了教育職業倫理準則能夠有效地選拔優秀教育人才,幫助糾正不合格教師的不良職業習慣。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的“職業責任”八條基本原則是:1.不得為了申請職位而故意隱瞞與能力和資格相關的事實或制造虛假陳述;2.不得否認或歪曲他(她)人的專業資格;3.不得袒護和幫助明知思想品德不合格和行為不端的人進入教師職業隊伍;4.不得對申請職位的候選人資格弄虛作假;5.不得幫助非教育工作者參加未經受權的教育實習活動;6.不得隨意透露在職業交往中獲得的有關同事的信息,若基于職業目的或在法律要求內可以考慮;7.不得有故意編造事實或惡毒傷害同事的行為;8.不得隨意接受任何與職業活動有關的恩惠、禮物或好處[2]。美國1986年修訂的《NEA準則》在1968年“8條準則”的基礎上增加到16條,并將教師應該如何對待學生和如何對待工作分開,其表述更加準確、具體。2015年6月,美國教師教育與認證州管理協會(NASDTEC)的《教育工作者專業倫理準則》在1986年《NEA準則》基礎上作了進一步擴大、細化和完善。《教育工作者專業倫理準則》將原來的“服務學生”和“職業責任”兩個原則擴充成五個原則,又將內容增加到18條標準、86條措施,詳盡地列舉了教育工作者應具備的師德行為規范,這是美國為適應21世紀人才戰略為教育工作者制訂的更加細化和具體的教師道德準則。《教育工作者專業倫理準則》的五個原則分別為:原則一、原則二均是“對專業的責任”,規定了6大條,每條中又規定了具體的小條,共31條措施,著重強調了教師的專業倫理和專業責任方面的具體規范和要求;原則三是“對學生的責任”,規定了3大條,共15條措施,著重強調了對學生的關愛、尊重和保護以及對學生實施人性化的教育等;原則四是“對學校共同體的責任“,規定了5大條,共23條措施,著重強調了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以及相關人員的協同合作、互相關愛和幫助等方面的責任要求;原則五是“負責任并合乎道德地使用技術”,規定了4大條,共17條措施,著重強調了教育工作者在使用專業技術方面的道德規范、基本要求以及合理使用技術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職業倫理和責任。最新修訂的《教育工作者專業倫理準則》中的五條原則和86條具體措施均對教育的職業倫理和專業倫理都做了詳細的具體規定,具有可操作性。從1986年和2015年美國兩次修訂的倫理準則看,前者是從教育工作者職業倫理上考慮的,強調教師“不應該怎么做”的問題;后者則是從教育工作者專業倫理上考慮的,強調了教師“應該怎么做”的問題,而專業倫理包含著職業倫理更具體、更細化的內容,也包含著二者之間的倫理關系,其倫理準則表述更加準確和完善,對新世紀美國教育工作者專業能力的增長和道德行為的約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借鑒與啟示

世界各國都對教師的從業標準有很高的要求,其核心是教師的能力和道德。在西方人看來,教師的“能力”和“道德”就是其專業化水平和專業精神。正如英國學者艾弗.F.古德森指出:“在新的教學道德規范中,專業化和專業精神將圍繞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道德定義而達到統一。”[3]因此,建立教師專業能力與專業道德高度統一的職業道德規范也是我國教師專業倫理由規范化向制度化和法律化邁進的必然趨勢。1.重視專業倫理與職業道德的高度統一。職業倫理與專業倫理既具有同一性又有區別。職業道德是個體對所從事的職業和社會所負有的道德責任和義務,重在個體的行為表現,要求有很強的自律性;專業倫理是指專業團體針對其專業特性研究制訂的符合道德規范的行業準則,重在行業的規范性和制約性,具有較強的他律性。我國的師德建設是以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為主,而常常忽視了教師的專業倫理,以至于把教師專業倫理等同于教師職業道德,強調教師職業的神圣化和教師德性精神的弘揚,從而淡化了教師專業倫理的制度化建設。借鑒美國的方法,重視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層次與結構,從倫理思想、倫理原則和倫理制度三個層面開展系統研究,實現教師專業倫理與教師職業道德的高度統一,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2.突出教師的職業責任和為學生服務的責任。美國強調教師專業化的同時,認識到教師專業倫理或職業倫理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美國學者喬伊斯和肖沃斯所著的《教師發展———學生成功的基石》一書中強調:“教師發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和保障學生的成功和發展。”[4]學生的發展離不開優質的教育,而優質教育必須以優良的師資作保障。為了保證培養優秀教師,美國全國教師專業委員會還專門制訂了《教師專業標準大綱》對教師的執業行為進行了規定,各州又根據大綱的標準制定了更加具體的、易于操作的細則,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做出了更加詳細也更加注重服務于學生的人性化的要求。如美國1996制訂的《優秀教師行為守則》共26條,其中有21條是對教師如何服務學生的職業道德要求。表1中所標△為教師應遵循的職業道德守則。從守則中所列出的條文看,美國《優秀教師行為守則》不太關注教師個人的道德操守,諸如“敬業”“奉獻”之類,而是強調教師的職業和為學生服務的責任。美國直接服務于學生的《優秀教師行為守則》相對于我國的《中小學教師行為守則》更細致和具的啟示作用。3.完善師德問責制和師德規范體系。問責制即責任追究制度,西方社會實施的人事制度,其目的是對企業責任人或政府官員在實施責任追究時能夠確定相應的責任主體。問責制引入到教師職業道德問責是為了防止師德問題以及對違背師德行為的責任人的追究。美國是個政治分權制國家,其師德問責制度的程序主要在教師資格認證制度、教師評價制度和教師解聘制度三個層面進行,教師選拔任用、教師的工作能力及行為表現是否繼續留任或解聘都有嚴格規定,最終的結果是通過師德問責制實現的。在我國,“師德問責制有關研究成果還不多見。針對道德失范行為,輿論和學界更傾向于譴責性和批判性,但卻較少反思這種現象背后更深層次的制度因素,重道德教育、輕制度問責,是當前師德建設的最大短板。”[5]師德問責制是對每個教師一學期或一學年的教學工作和教學生活進行考評,對學生和家長以及社會反映的某個施教主體的師德問題及時調查、及時問責、及時處理,防止師德問題給學校和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尤其要避免因師德問題給青少年兒童造成傷害。針對近年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頻發的師德問題,借鑒美國的教師職業倫理準則以及師德問責制度,建立完整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體系,對新時代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作者:韓文根 田麗陽 單位:1.信陽學院教育學院 2.河南省婦女干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