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多元化手段開展初中德育活動
時間:2022-02-10 08:48:56
導語:如何用多元化手段開展初中德育活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明確強調,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初中生承擔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任務,作為青少年的他們,所具有的創造性思維和無限潛能不可忽視。如何針對初中生的成長特點構建行之有效的德育策略,就成了教師必須解決的問題。本文圍繞初中德育的要求展開論述,思考如何借助多元化手段開展初中德育活動。
關鍵詞:班主任工作;初中德育;策略
班主任被稱為“學生的第二任家長”,在引導初中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班主任不僅要在文化上教育學生,更要在道德上引導學生,促使學生實現德育的內化,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目前,初中班主任德育力度低、對德育工作缺乏重視等問題依舊存在,在部分班主任的眼中,德育甚至成了一個“可以舍棄”的內容。如何讓德育滿足初中生的學習需求,如何圍繞初中生落實多元化的德育,這是擺在初中班主任面前的新問題。
一、實踐活動,生活中落實德育
在針對初中生開展德育工作時,班主任教師必須對初中生的學習特點、成長特點形成一個清楚的認識。作為具有獨立思想的青年,初中生已經具備了利用個人的經驗來總結德育理論的基本能力,對于初中生來說,其所經歷的社交活動、社會現實、日常交流都能夠成為推動德育的動力。當班主任嘗試利用多元化手段落實德育工作時,要對學生的實踐經歷予以足夠重視:在實踐中落實德育,借助實踐活動提升德育的內在價值。教師可在實踐活動中幫助學生掌握關于德育的知識,促使學生形成主動接受德育、樂于接受德育的良好意識。以實踐活動“水滴石穿”的教學為例,教師與學生共同設計活動計劃,建立完善的活動體系。教師為學生準備紙板、塑料板、石板等材料,在教室內組建觀察角,利用礦泉水瓶制作簡易的“滴水噴泉”,要求水流以極緩慢的速度流下來。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學生結合實踐活動整理客觀現象,對“水滴石穿”中的德育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從微小的水滴擊穿石板的現象中,學生看見的是持之以恒,進而形成了“做任何事都要不斷堅持”的意識。一些學生則從相反的角度進行考慮:堅硬的石板尚且能夠被微小的水流擊穿,我們的意志不如石板一樣堅強,如何經得起“小毛病”的腐蝕?要時刻謹記“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一環節的德育工作借助學生的實踐而開展,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對自身存在的不足進行反思,從而得出新的觀點。借助實踐活動,德育理論與德育知識從真實的環境中表現出來,在后續的教學中,德育的價值將被進一步升華。
二、游戲互動,游戲中落實德育
初中生雖然正在向著成熟化、現實化的方向成長,但由于社會經驗不足,在心理活動上依舊偏于“未成年”的層次,在圍繞初中生落實德育工作的過程中,班主任要積極抓住初中生的天性開展德育:利用游戲激發初中生參與德育活動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作為學生的引路人,班主任要善于利用學生喜歡的、能夠接受的方式開展德育。教師可與學生開展互動游戲,在互動的過程中設計多個角色,培養學生的道德觀,促使學生接受德育。以經典的“老人摔倒無人扶”的社會話題為例,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兩組,要求學生分別扮演老人、路人兩個角色,向學生展出如下情境:你走在街上,看見一個老人摔倒了,你會怎么做?在互動的過程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角色自由發揮:學生可以扮演一個“壞老人”,污蔑學生,訛詐學生,不斷嘗試傷害學生的正義之心。也可以扮演一個“好老人”,對學生的行為加以肯定。而扮演路人的角色,也要針對情境作出不同的選擇:面對摔倒的老人“見死不救”,承受道德與良心上的譴責;對老人伸出援手,得到老人的感激,或者被老人訛詐。在這樣的游戲活動中,現實生活中的事重新展示在學生面前,促使學生掌握新的德育知識。教師要結合學生所扮演的不同角色開展游戲互動,在游戲的過程中落實德育。對于學生的“害怕承擔責任”“害怕被人污蔑”等問題,班主任要積極引導:無論在何時,樂于助人、甘于奉獻的精神永遠都是偉大的。借助游戲互動,讓學生感受“德”的真正價值,不斷升華德育效果。用游戲來吸引學生,往往能夠讓德育發揮出新的育人作用。
三、線上交流,網絡中落實德育
與現實環境中的德育活動相比,線上的資源、活動更為豐富,在落實德育工作的過程中,有關教學能夠進一步幫助學生掌握德育知識,激發學生的道德觀念。作為學生的燈塔,班主任要嘗試將德育的陣地轉移到線上環境中,在利用線上資源、平臺開展德育工作的同時,依靠網絡技術引導學生分享德育知識,積極進行互動,從而提升德育的育人價值。教師可利用線上技術開展交流互動,在線上的交流活動中幫助學生掌握多元化的德育理論,圍繞固定的話題搜集資源,尋找靈感,在新的平臺中規劃德育計劃。以愛國教育活動為例,如果僅依靠語言開展教學,不斷向學生強調“祖國的成立多么艱難”“民族的發展多么艱苦”,則整體的教學活動很難發揮出預期效果。在教學工作中,班主任可選擇經典的影視作品、歷史故事在線上平臺中進行分享,在光陰、文字的變化中感受祖國的動蕩與抗爭。對于初中生來說,德育不僅要滿足教育的需求,更要滿足學生的活動需求,這一環節中,可選擇《南京,南京》《建黨大業》《十月圍城》等作品與學生進行互動,感受歷史人物與事跡,使學生盡早接受德育。在完成育人任務之后,可要求學生獨立搜集并分享資源,將愛國故事、抗戰故事在教學活動中分享出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借助教學軟件、社交平臺組建線上討論小組,將學生的觀點、感悟記錄下來,與資源共同保存。這樣的教學,能夠充分發揮線上教學的育人優勢,讓每個學生都獲得接受德育的機會。在未來,有關德育素材、德育理論也能夠在教學活動中得到應用,從而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提供新的條件。
四、文化傳承,文化中落實德育
隨著學習經驗與生活經驗的不斷累積,初中生已經開始有意識地積累多元文化知識,在傳承文化的過程中,思想、觀點與學生的思維意識相互碰撞,進而形成獨屬于學生的道德觀念。在初中德育活動中,班主任可嘗試借助文化的傳承、發展來落實德育工作,在文化中引入德育元素,在文化中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依靠文化來支撐教學,讓后續的教學工作體現出新的價值。在傳承文化的過程中,教師可選擇特定的主題來開展德育活動,借助文化的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古典文學作品中對于“忠誠”的描繪為例,一方面,古人推崇“士為知己者死”的絕對忠誠,另一方面,又強調“賢臣擇主而事,良禽擇木而棲”的睿智思想。不同的觀點相互碰撞,使得學生產生疑惑:對于古人的“士為知己者死”來說,是否要始終忠誠才算得上道德高尚?如果真的如此,為何又要提出“賢臣擇主而事”的觀念?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基于文化素材所提出的問題要由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可對德育的過程進行重新設計,引導學生對文化素材的“真正含義”進行思考。“賢臣擇主而事”,“事”的是忠君明主,是能夠得民心、平天下的領袖。而“士為知己者死”,強調的是個體的忠誠、感恩——領袖對個體給予了厚望與支持,人們才無以為報,只能舍命報恩。這一故事強調的是個人道德意識的表達。二者之間并不沖突。在文化中落實德育,能夠讓德育活動體現出新的價值:一方面,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幫助初中生形成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感。另一方面,在有關角色、故事中接受德育,形成高尚的品格與偉大的人格。班主任可扮演一個“導入資源”的角色,鼓勵學生在德育活動中自由發揮,提高德育的有效性。總之,針對初中生開展德育活動,可選擇的教育方法極為豐富。在引導學生不斷成長的過程中,班主任教師要抓住德育的有關要求、初中生的成長特點落實教學,在德育中,將文化、情感、歷史等元素引入教學活動當中,借助多元化素材進行德育。活動更豐富,情感更真誠,德育才能更有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少美《運用多元化手段開展初中德育活動的思考[》,《學周刊》2021年第18期。
[2]孫鵬《淺談在初中開展德育管理工作的思路及對策》,《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年第9期。
[3]姜嬌《讓德育之花綻放課堂——初中班主任教育策略探究》,《祖國》2018年第11期。
作者:楊頂剛 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雙店中學
- 上一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 下一篇:高中英語應用文寫作及母語負遷移現象
精品范文
10如何傳承非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