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下大學生德育創新策略研究

時間:2022-11-07 10:50:00

導語:自媒體下大學生德育創新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媒體下大學生德育創新策略研究

【摘要】自媒體時代給大學生德育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以往的德育教育理念和模式已經不適合自媒體時代下的大學生。也不適應現在的時展要求,著眼自媒體時代背景,研究當今大學生德育創新策略迫在眉睫。自媒體時代下學校要擁抱新的媒體時代,豐富德育教育媒介;德育教育工作者要體驗自媒體,成為社群意見領袖;大學生要借自媒體之風加強大學生德育學習的自主性,通過這三方聯動實現德育創新,學校、德育工作者、大學生群體的多方聯動,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可以實現良好的德育效果。

【關鍵詞】自媒體;德育媒介;意見領袖;德育

自主大學生的接受能力強,善于關注媒體形勢、主動擁抱變化,他們積極體驗自媒體服務,受自媒體時代的影響最大社會群體。以往的理論課程的德育教育理念和模式已經不適合自媒體時代下的大學生,也不適應現在的時展要求,著眼自媒體時代背景,研究當今大學生德育創新策略迫在眉睫。

一、學校積極擁抱自媒體,豐富德育媒介

自媒體時代背景下,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智能終端對大學生的生活影響日益加深,成為他們獲取信息、出行、娛樂、學習的必備工具,大學生網絡化生存方式日漸形成。德育工作者可將其作為徳育教育的重要媒介,把傳統徳育教育媒介與智能終端媒介相結合,進行現實教育與網絡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學校可以智能終端媒介為載體傳播德育理念,實現線下德育與線上網絡德育的雙向聯合互動,全方位立體化的滲透德育思想,正確引導大學生的價值觀與道德觀。(一)抓住機遇,更新教育形式。自媒體時代下受眾群體更加精分化,受眾已經習慣個性化、定制化的信息服務,“一刀切”的網絡教育不適合自媒體時代下追求個性化體驗的大學生。學校的德育工作者要積極運營微博、微信等官方賬號,并結合當下流行的抖音、今日頭條等大學生群體中普及程度較高短視頻APP,通過網絡媒介推送熱門德育話題和德育軟文、視頻,發揮德育賬號在大學生群體中的粉絲效應,完成德育賬號的強粘性和關聯性的傳播價值,在網絡上對大學生們進行潛移默化的德育熏陶。學校可通過交互式的新媒體形式,進行“傳播-反饋-分析-個性傳播”[1]的方式,開展網絡德育教育。通過手機媒介推送德育信息,通過網絡互動,接收大學生們的反饋信息,再對大學生的反饋信息進行大數據統計分析,對大學生的思想狀況進行類群劃分,最后針對不同類群的大學生提供個性化、有針對性地推送德育信息。(二)應對挑戰,擴充德育內容。自媒體時代給大學生德育帶來了各種挑戰:信息爆炸式傳播、各種負面、垃圾信息層出不窮,網絡詐騙花樣百出、虛假新聞層出不窮。近幾年,大學生深陷網貸、裸貸、傳銷的新聞層出不窮。大學生在對信息的篩選和接收上沒有成熟的權衡的能力,容易受到各種不良價值觀的影響。大學生的網絡法律意識不強,容易陷入網絡犯罪的陷阱。對網絡和智能手機的強依賴性,會使部分大學生產生現實交際的障礙,針對這些情況,學校要擴充德育內容,加強重視網絡德育的教育,普及大學生網絡法律意識,加強心理疏導,倡導大學生正視自媒體時代,在網絡時代里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積極正向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德育教育工作者要體驗自媒體,成為意見領袖

自媒體時代下社交平臺成為大學生資訊收發的主渠道之一,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國內社交平臺成為大學生關注各大媒體內容、發表評論的熱土,微博、微信等APP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新聞的社交平臺,網絡和社交產品衍生出了媒體的屬性。以往課堂上的德育教育模式已然不適合自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群體。針對這樣的現狀,德育教育工作者要跟上時代節奏,積極體驗自媒體時代的變化,了解大學生的新特點、新情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一)成為意見領袖,寓德育于教學。德育教育工作者需要善用媒介,借助微信、微博、QQ、抖音等大學生常用的APP平臺,與大學生進行個人網絡社群互動,成為同學們的網絡社群圈層中的意見領袖。通過意見領袖傳播德育信息,充分發揮社群個性化傳播和高粘性傳播的作用,在網絡社群中對大學生進行正向引導。近年來,高校大學生屢屢出現“高分失德”現象,“華東政法大學學生向老師潑熱水”“復旦研究生投毒案”等事件反映了高校知識教育與德育教育的錯軌,因此德育教育需要寓德育于教學,德教合一,把對大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與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個人品德的教育結合起來,借助新媒體的發展更好地實現德育與教學的鏈接接軌。大學專業老師與學生存在知識傳授關系,有著與生俱來的意見領袖地位,因此大學專業老師可以加入德育教育工作者隊伍,可以豐富教育資源,加強德育內容的傳播效果。(二)更新教育方式,寓情感于德育。自媒體時代里,網絡交流可以讓師生地位更加平等,更能夠敞開心扉地溝通與交流。德育工作者與大學生們的網絡社群互動可以及時了解同學們的情緒狀態,可以在網絡上進行單獨溝通,在德育中因材施教,一對一地幫助同學排憂解難。在信息爆炸的網絡環境里,大學生們對信息的選擇標準個性化、多樣化,他們排斥說教、生硬的網絡信息,鐘情于創新類、幽默類和溫情類的網絡信息,因此德育教育工作者在滲透德育觀念時,應該杜絕號召式、宣講式的教育方式,結合時代背景與大學生受眾特點,用情感元素提升德育教育的溫度。網絡德育內容要形式新穎、內容豐富、主題深刻、導向正確,做到以情感人,進行溫情、關懷式的德育教育。

三、大學生提高德育學習的自主性,把握人人皆媒的時代機遇

讓學生成為德育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自媒體時代下人人皆媒,人人皆受眾,大學生是自媒體時代里最積極的用戶群體,他們喜歡信息,偏好意見表達,并喜歡分享轉發,并有一定趨同和求異的心理狀態。趨同表現在對熱門話題和信息的參與,求異在于表現自身信息的私人化特點。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大學生的趨同現象,鼓勵大學生把身邊的德育事跡制作成H5、短視頻、微博、微信等網絡內容,通過網絡上的分享和轉發調動同學們德育學習的自主性,形成趨同正能量信息的網絡氛圍,鼓勵編輯形勢新穎的宣揚主流文化價值觀的信息內容。借助自媒體時代人人皆媒的時代特點,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德育內容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使大學生相互轉發、分享德育信息,讓德育成為大學生群體中的話題熱點。在現實教育中,把德育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的學習研討德育內容,實現網絡德育與現實德育線上線下的有機配合,讓大學生在德育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增強德育效果。

四、結語

總之,自媒體時代給大學生德育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只有抓住自媒體時代的機遇,積極應對其帶來挑戰,創新德育策略才能夠讓德育教育可持續的發展下去。自媒體時代下德育策略的創新需要學校、德育工作者、大學生群體的多方聯動,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可以實現良好的德育效果。自媒體時代背景下德育策略的創新要以學校為主導,重視變化,更新理念。德育教育工作者要積極踐行德育新方法,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時刻關注大學生動態,分析大學生的群體特征,尋求更多適合當代大學生的德育教育方法。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邵貴媛 單位:北京電影學院現代創意媒體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