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融入德育教學機制創新

時間:2022-12-03 03:23:07

導語:儒家思想融入德育教學機制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儒家思想融入德育教學機制創新

摘要:在當今中國社會,儒家德育思想依然具有相當的高度,例如在我國高校德育教育中它就能夠起到相當重要的指引與啟發作用,幫助高校德育教育實現自我突破。文章提煉了儒家德育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內涵,希望我國高校德育教育能夠領悟人本思想精神與高校德育結合的必然選擇屬性,深入探究高校德育結合儒家人本德育思想創新發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校德育;儒家德育思想;人本教育;必然選擇;機制創新途徑

在中國儒家政治哲學思想中就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重要思想,它就是當前人們所說的“人本思想”的基本雛形。儒家思想就強調“要以人為本位之人本主義哲學思想,注重人性,崇尚理性,堅持仁義良知之說,引天理人性。”儒家這一思想就主觀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注重人文教化、道德理念的重要思想。而在當今社會,新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我國高等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也追求以人為本,當代教育就正在挖掘儒家思想體系中的豐富內蘊,希望倡導“以人為本”以服務于當今社會,爭取通過先人優秀思想理念培養能夠復興偉大中國夢的自由、全面發展高素質人才。

1儒家德育思想中“人本思想”的基本內涵

儒家德育思想傳誦千年,其中以“人本思想”頗為著名。人本思想即是對人首要地位與價值的肯定,也是基于哲學理念上的“人”、“神”、“物”相對應思想。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人們都強調人權,反對神權,所以在《論語•雍也》中就有“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它所表達的用意就是應該將人的生命和現實中的人事都置于首位,強調依靠人自身的力量來解決人世間的所有問題,而并非依靠訴諸鬼神等等超自然力量。所以說儒家就主張“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思想,特別強調人高于萬物的固有價值。所以總結來講,人本思想中的本就是指對人生命、情感、本能、意志和人格價值的尊重,將人作為是世界本真與最高的存在,全面肯定人的主體地位與主導地位。在當今的高等教育中,這種人本思想被上升到人道德主體意識的高度,希望培養當代大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即“德性基于人性,發乎人之內心”。道德的根源應該在人與生俱來的道德主體精神與力量上,這種道德主體力量倡導人本思想個性的萌發,所以它尊重人的個性,希望在當前的高等德育教育中倡導個性、尊重人性、完善品性、喚起學生作為被教育主體的個人主體意識,幫助他們在人本德育教育中尋找到自己的個性才能發展之路。

2儒家人本思想與高校德育教育思想的融合

儒家人本思想影響當今教育已經成為常態,在高校德育教育體系中就希望融入經典的孔子儒家人本思想,這也被認為是當代德育教育背景下的必然選擇。2.1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與儒家人本德育教育的結合。儒家思想是維系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的重要樞紐,而當今我國社會則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端正人們思想行為,二者在思想建構方面有著共同追求,都追求對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人與社會和諧關系以及社會和諧發展關系的有效構建過程,形成一種良好的基于人的道德氛圍。所以說對于高校德育教育而言,社會中所流傳的人本思想德語價值就能被借鑒來用,且它所提供的素材足夠廣泛和多元。高校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住這種歷史繼承性特征,且融入時代精神建立二者的融合機制,改革德育教育方案體現儒家人本思想極為深刻的歷史意義與現實實踐價值。2.2高校德育教育中人本精神的缺失與人本教育的全新要求。當前我國高校在德育教育中嚴重缺乏人本精神,這是因為大量的傳統應試教育內容導致高校德育教育中人本精神的缺失,客觀講其已有的德育教育存在片面性與刻板性,未能深入了解大學生需求來思考教育改良。實際上,當今所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能夠作為高校德育教育指導來引薦儒家人本思想融入的,二者的融合能夠打破傳統高校德育教育中人本精神的缺失,也能彌補教育者主體地位的嚴重喪失,平衡受教育者的心理失衡問題,幫助他們找回教育主體意識內涵。因此當前高校德育教育改革勢在必行,高校應該為大學生提供一條提升他們德育品質功能的路徑,培養他們良好的、健康的完整人格[1]。

3高校德育中融入儒家人本德育思想的機制創新途徑

高校德育中融入儒家人本德育思想,實現融合機制途徑創新勢在必行,為此高校必須思考教育機制改革與更新完善,提出以下幾點有效途徑以實現自我德育教育突破優化。3.1明確人本核心、普及人文關懷德育教育理念。首先高校必須要革新自身的德育教育理念,注重德育教育的實效性與文化性,為此高校需要引入儒家人本德育思想,明確人本核心建立二者教育融入機制,在高校普及儒家孔子的人文關懷德育教育理念。具體來講,高校就是要將德育與大學生的自由、尊嚴和人生目標都結合起來,實現教育中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并通過它來突出德育中“人本”思想的教育內涵。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就要首先突出人的主體地位,同時尊重人的追求,然后再塑造健全人格,滿足人在物質、精神層面的雙層次需要,建立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的人本德育理念,凸顯對人的關懷與愛護。實際上,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情緒心態不夠穩定,所以在學習德育教育過程中必然會存在思想困惑,為此教師應該圍繞他們困惑、關心的問題給出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以此來首先構建師生之間彼此和諧交往的有利關系,善于傾聽來自學生的反饋,并促成平等交流過程。在如此輕松融洽的教育氛圍中,大學生的價值就被凸顯,而他們的自信心與人格也會被逐漸完善,人文關懷德育教育內容也得以普及[2]。3.2學會“待人”、“愛人”和“為人”。在儒家德育思想中,“待人”、“愛人”和“為人”是人本教育思想的三大關鍵。首先是“待人”,大學生已經成人,具有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所以教師首先要教會他們如何以正確的方式“待人接物”,這也是中國德育教育中的基礎,即對傳統禮儀的學習,是每一名大學生在校園生活乃至日后的社會生活中都必須要遵守的。其次是“愛人”,這是儒家德育人本思想中的核心內容,儒家中將“仁”作為是“愛人”的核心倫理思想,“愛人”要做到“仁”,只有這樣人與人之間才會形成愛,這也是“愛人”的最高原則。高校教育中應該將儒家思想中的“仁愛之方”傳授給學生,并教會他們“忠怒之道”與“克己復禮”,將這些儒家人本思想融入于高校德育教育機制中,就能引導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包容精神,保證他們在學會自我尊重的基礎上也實現對他人的關愛,最終結合整體培養大學生集體本位的觀念,彰顯“愛人”之于人本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最后就是“為人”,“為人”是君子之道,也是儒家思想中的重點。高校需要結合儒家德育人本思想塑造大學生作為君子的人格,因此需要在人格塑造中做到教育有針對性,結合現實機制展開教學過程,例如開展德育教育辯論會、演講比賽等等來塑造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也可以將他們拉入到社會社區中,通過各種社會教育活動浸染他們的人性,完善他們的自我人格,形成大學生“高風峻節”的人格品質與“出淤泥而不染”的倫理自覺。當然,高校也需要發掘、培養道德典范標兵,利用他們的感召、帶動作用促進人本德育教育目標的形成[3]。

4小結

儒家人本思想這一經典的德育思想需要結合歷史文化沉淀與當代社會思想融合建立教育機制,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儒家德育思想二者的唯物辯證特性,實現高校德育教育優化。

參考文獻

[1]劉旭方,史玉娜.儒家德育方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西部皮革,2017(8):196-197.

[2]曹紅紅.儒家文化視角下的現代大學德育策略建構[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7(11):86-88.

[3]常暉芳.孔子人本德育思想及對當代高校德育改革的啟示[D].天津師范大學,2010.

作者:馬嬌 單位:衡水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