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轉變教育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15 07:01:00

導語:觀念轉變教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觀念轉變教育分析論文

摘要:教育是對知識學習和傳授的循環反復——正所謂“教學相長”,經由這一互動過程使知識豐富我們的大腦,增強了我們對事物的分析與判斷的綜合能力,從而為以后生活作好智力準備,這是有關教育本質的認識。工業設計作為一門跨世紀的交叉應用學科,其知識的傳授過程相比普通教育更顯復雜,而加強工業設計教育是提升國內設計水平與人才素質的關鍵,尤其面臨全球一體化市場競爭的時代,工業設計教育更是促使民族富強與企業振興之關鍵,出于社會與時代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又再次提上議程。如今國內工業設計教育正處于改革與發展的巔峰時期,就國內外工業設計教育發展動向進行分析與研究,將有助于我國教育改革的順利開展,本文借此對當前國內的問題與現狀展開分析,一并結合未來經濟技術與行業發展趨勢,試圖探尋工業設計教育改革的創新之路。

關鍵詞:更新;觀念;轉換;方式;強化;精神

一、問題與現狀分析

工業設計教育在我國形成與發展的歷程僅短短二十幾年,相比西方發達國家晚了近半個多世紀,其間雖然也有初步的發展,但仍是一門幼稚而年輕的新興學科。近年國內高校為適應市場經濟一體化發展局勢,競相創辦起了各自的工業設計教育,然而它們教育普遍重實踐而輕理論,導致學生誤將相似的造型與工藝當設計手段反復運用實踐,相繼出現了一些有如:招生人數劇增、教育與產業失衡等不良狀況,從而嚴重阻礙了國內教育的正常發展。

隨著全球金融一體化進程日益加速,國際消費市場的競爭日漸激烈,作為一個企業實體只有不斷開發出標新立異的產品才能穩住市場,國內許多高新技術企業也逐漸將市場重心轉向消費者的個性化生活需求上,并為提高自身競爭實力建立了許多科研機制,國內工業設計行業的發展也由此而步入一個新的歷史臺階,但未來還將面臨更多機遇與挑戰。這對當今工業設計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時期的工業設計教育應是對知識經濟時代設計方法論的研究,是社會物質文明與工業文明不斷作用的成果:那么對新時期工業設計教育的研究必須上升為設計本質的認識,把握時展的基本規律,及時調整辦學思路,制定相應的改革對策,尤其對工業設計內涵及外延的理解最為重要。

二、更新學科理念

據國際工業設計協會理事會[ICSID]在1980年對工業設計下的定義:“就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而言,憑借訓練、技術知識、經驗及視覺感受而賦予材料、結構、構造、形態、色彩、表面加工及裝飾以新的品質和規格叫做工業設計。”由此確定了工業教育在以上幾個方面全部或部分的內容。如今知識經濟時代的科技日新月異,生產力水平日益提高,社會對工業設計人才的知識結構與技術水平的要求更高,類似產品包裝、廣告宣傳、商業展示及市場開發等等,這一系列與之相關的學科內容也都納入了該學科范疇,工業設計也被重新定義為現代工業、科學技術與裝飾藝術等相互結合。并可交叉應用的學科體系,是一種以實用與美觀并存的視覺傳達、意識物化形式,為創造、美化和改善大眾生活質量與生活品味而展開的一系列社會生產實踐活動。在市場機制的觸動下,工業設計正逐步朝著個性化、人性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工業設計教育也由此加強對設計人才綜合技能與綜合素質的培養。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對工業設計的現代教育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第一,相關材料工藝等方面的技術知識,主要包括:機械制圖和造型設計、工業美術、材料工藝、結構力學、人機工程、視覺傳達等,其中也包括高科技時代的信息技術、電腦輔助設計。通訊工程、人工智能等都為該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理論基礎。新世紀到來社會要求我們工業設計人才必須緊跟時代步伐、把握時代脈搏,不斷地開拓創新、努力進取,時時都以先進的理論與技術武裝頭腦。

第二,產品的功能與裝飾是工業設計最為突出特征反映,好的產品總以美觀的造型與多樣的功能贏獲市場,從而要求設計師具備一定的美術基礎與藝術鑒賞力(包括繪畫基礎、寫生能力、設計創意、形態構成等美學知識)。尤其如今信息時代技術交流極其迅速且廣泛,產品設計的風格與造型出現多元化、個性化趨勢,這要求設計師開闊設計視野,及時把握潮流動向,提高設計思維與創作實踐能力,要在已有基礎上積極探索與勇于實踐,只有對設計相關的地理、歷史、民俗等一系列社科知識深入學習,才能設計出符合當地生活習俗、滿足當地生活需求、甚至能夠表達當地情感的優質產品。

第三,為使產品在社會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要求設計師在設計構思之初對該產品的設計與生產所需的經濟成本正確估算,充分了解該產品的市場需求、設計范本、材料工藝、風格特征等相關內容,產品設計也要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也要求設計師具備如市場營銷、商業管理、廣告策劃等相關學科的知識運用能力,甚至包括信息采集、管理與技術處理,消費心理、及其產品營銷等,還有市場信息及各項商業法規等能夠保證產品的設計、生產、流通等環節順利完成的相關政策條文,也都成為當前工業設計教育的重要組成。

第四,產品設計實質是一項綜合型的社會實踐活動,各項工作環節必須由多人分工合作完成,這要求設計師要具備一定的設計協調與設計管理能力。

第五,處于發展中的工業設計是產業競爭和企業振興的關鍵,它集中反映了民族或地域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水平,與之相關的內容非常廣泛,這又要求設計師培養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對多元文化進行有機地整合,全面了解國內外產品市場,設計出適應市場發展需要具時代感的新產品。

第六,由于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而我們生活的物質世界是不斷變化著的微觀世界,產品設計的問題也將伴隨著物質世界的變化而不斷向前發展,因此新時期的設計教育也是一種動態的知識更新過程,面臨自主學習向終生學習的教育轉型,我們必須“學會求知、學會做事”,所謂“學會求知”即是“學習-工作-學習”,所謂“學做事”,是由對專業技能的培養轉為對環境適應力的素質培養(如合作、創新、風險、交流等)。

由此可見,未來工業設計教育在朝智能化方向發展的同時,教育的重點將由專業技術職能轉變為對綜合環境的適應與協調能力的培養,相比以往對技術與物質的教育,更加突出強調社會人際關系與社會行為技能(其中包括:團隊合作、風險投資、技術交流、設計創新等等)要學會處理人際關系、解決人際矛盾、管理群體等等,“學做事”與“學會求知”彼此間相互結合,共同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這些都并非是書本上現有的知識,必須通過長期的人際交往過程來實現。

三、轉換教育方式

工業設計屬于一門新興的應用型學科,因此工業設計的教育也應當遵行一種應用型的人才教育方式,然而我國現行的工業設計教育還尚未完全脫離形式單一的理論灌輸與技能訓練的傳統模式,教育體制過于偏重對產品造型、裝飾、技術等相關產品生產加工方面的技能培養,而輕視了學生設計創新能力的提高。從教育整體看來無論工科院校還是工藝美院等的學生普遍反映在形象思維、視覺感應、造型創意、工程技術等專業技能方面出現嚴重的知識斷層。由此國內各大高校為適應如今信息時代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為工業設計教育的發展正在進行著積極地探索與實踐。美國哈佛大學率先實現以傳授為基礎到以自我教育為主的現代設計教育轉型,由此開創了多元化教育的新紀元,成為現代社會設計教育的一面旗幟,明確提出現代教育關鍵是通過教學引導激發學生的創作思維和設計表現技藝。

基于當前工業設計人才教育現狀,國內眾多院校也就“如何發揮各校人才教育優勢,為社會培養不同層次不同規格的工業設計人才,全面提升學生設計、審美、思維、想象等等一系列綜合技能”這一主要議題,進行過一系列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并得出一些好的見解:如藝術院校學生的形象思維與視覺感應較強,適合于偏重外觀的輕工業產品設計,包括服裝、玩具、日常百貨等,可以在藝術學院創辦輕工業產品設計方向的設計教育:而工科院校的學生鑒于邏輯思維能力較強,且具有良好的專業基礎技能,對新的科技成果十分敏感,易從事家用電器、電子通訊、交通設施等等一系列功能型重工業產品的設計開發,可在工科院校設置重工業產品設計專業。

如今我國工業設計教育的重點應當迅速轉向對學生設計創新、設計思維與抽象思辯等設計技能的培養。廣西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工業設計辦學就堅持“二基二強”教育方針,主張以工業設計基本技能、機械工程理論基礎,強化電腦設計與創作實踐等技能,該校的工業設計方向的課程設置采用“模塊式”教學結構,且十分注重不同學科板塊間的有機結合,在人才計劃中課程學時的縱向結構比例為:公共基礎課765,工程技術基礎課320,藝術技能基礎課302,計算機課程379,專業知識課程320,總比例為2.5:1:1:3:1。

總之,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經濟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物質追求與審美品味正不斷提升,未來社會期盼的工業設計教育將面臨著技術化、多樣化、個性化的全面轉型,以促進學生自身知識的全面提升。對于如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新時期,工業設計教育方式應當適應時展的脈搏,結合地域經濟發展的步伐,充分利用自身辦學優勢與教育資源,因地制異、因才施教,勇于探索積極實踐,根據市場需要靈活調整并及時更新,永遠走在時代前列,不斷地開拓創新、努力進取,沖破教條主義與墨守成規的思想牢籠。

四、強化人文精神

如今伴隨著設計工業的教育改革與行業發展,靜觀改革與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與現狀,人文知識的滲透在知識經濟時代的設計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只有貫注人文精神的工業設計才能抵御高科技產品的設計生產給社會經濟與人類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出一方人”,一段艱辛的成長歷程。如今我們生活所需的產品更應當全面展示出時代的人文特征,更應能充分利用一些現有的自然資源及人文要素進行產品的設計創新與實踐。我國雖是一個工業設計教育的后進國度,卻擁有著豐厚的歷史資源,其中不乏大量人文哲學與古典美學的深層烙印,可見我國工業設計教育潛藏的發展空間還未曾真正地被開發和利用。對于新時期的工業人才應當盡可能去啟發和引導他們去體味和深嚼我國古代哲學與歷史文學所蘊涵的人文思想精華,鼓勵他們從傳統中吸取創作養分,站在歷史的發展軌跡上來設計創新,豐厚他們的設計潛能與綜合素質。

從國內工業設計發展的狀況觀之,世界各國都在國內設有產品消費市場,但我國設計教育卻“大而不強”,工業設計產業“小而殘疾”,也正因如此中國工業設計教育問題引發了國人的深刻反思。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辨證論觀之,我國工業設計的總體水平實則早已同國際社會發展同步,僅是出于國內外工業設計人才綜合素質的懸殊而產生的差距,他們試圖以西方的產品造型與技術工藝為范本將設計東拼西湊,如產品設計中大量仿效與抄襲,中國產品設計的知識產權爭議問題在國際時常時有發生等等一系列相關問題都充分應證了此觀點,國內學術界仿佛也已意識到在網絡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中國人好似都忘卻了自身的地域文化與民族傳統。不久前我國工業設計協會就提出“以一個時代、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特有的裝飾元素,創造出最能體現傳統文化、人類歷史、生活習慣、審美(包括宗教信仰)特征,且具人文精神的現代化工業產品”——議題,現已成為當代工業設計教育研究的焦點。

雖說新興的工業設計學科也是一門知識交叉型的應用學科,其中也包括對抑制外來裝飾與外來文化的消化與吸收,但這都是建立在我國固有之傳統歷史根基之上的技術與藝術創新。

現代社會新型的設計教育應當盡可能避免以往教育注重產品設計與造型工藝的思想誤區,積極向學生灌輸現代化的工業設計理念與人文精神。德國斯圖嘉特國家造型藝術學院就通過學院間的合作開設美術、音樂、建筑等人文藝術培訓課程。主張通過實施人文藝術教育來強化和提升設計人才的綜合素質與藝術修養。產品設計如若真正地讓人感受到精神愉悅,真實地貼近現實生活,無疑人文精神在設計中必須發揮出積極作用。尤其如今社會大眾的消費潮流已從基本生活消費轉移到個性化炫耀消費上,人們需要擁有外形使人心情愉悅,功能讓人盡情享受的高檔產品。從通訊、家具、電器到數碼消費產品,設計師可將其變成一個以產品設計為導向的廣闊世界。

五、結束語

本文對目前社會工業設計教育現狀與發展,結合個人觀點作了一些初淺的探討。未來中國的工業設計教育體系還有待經歷一個不斷改革與實踐的動態發展過程來逐步完善,如今工業設計已不僅僅定位于一些家具、機器、生活用品,而淪為對工業社會人類生活方式合理規劃的設計,設計的思維方式已不僅僅局限于對產品使用功能和造型風格的思考,從產品的外延層面出發,從事物外側去透視、剖析,開創產品設計的新思路。尤其如今信息技術多元化社會發展時期,工業設計人才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也將隨著時代的發展及時調整及時補充新的知識內容,可從其他學科領域不斷吸取新的創作養分來豐厚自身的設計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