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課程優化整合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8 03:53:00
導語:德育課程優化整合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中職校德育課程是參照2001年2月教育部下發的《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設置,其中有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哲學基礎知識(以下簡稱“哲學”)、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以下簡稱“經濟政治”)、法律基礎知識(以下簡稱“法律”)等4門必修課課程,分別安排在六個學期內完成。
現有德育課程設置較以往有很大的突破,但筆者經過幾年來的教學實踐體驗,發現其不足之處隨社會的發展已經出現:(1)近年來中職學生文化基礎較差,現有課程理論性仍然偏強,學生有畏難情緒。(2)現有課程針對性不夠強,沒有很好研究學生當前的思想動向,沒有很好考慮體制改革對教學的影響,過分追求系統性而缺乏針對性。如目前大部分中職校采用“2+1”學制,而現有德育教學仍采用三年理論教學模式。(3)教學內容過多過雜,層次不分明,部分內容交叉重疊,缺乏滲透與融合,按教學計劃每課時都要講很多內容,很難講得透講得活,也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消化,收效有限。因此,筆者認為應對德育課程進行優化整合,以利于德育目標的實現。
二、德育課程設置的原則
1.目標性原則
教育部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中明確指出,中等職業學校德育目標是:使學生熱愛祖國,擁護黨的領導和黨的基本路線,確立堅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理想信念,具有為人民服務、奉獻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科學的思想方法;自覺地遵紀守法,依法維護自身權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熱愛專業,勤奮學習,勇于創造,大膽實踐,具有良好的職業習慣和安全意識、質量意識、效率意識、環境意識。因此,學校在進行德育課程優化整合時,必須以德育目標為核心,不得背離這一原則。
2.就業導向性原則
職業學校培養的學生,絕大多數人將直接走向工作崗位,面對社會的選擇。要使學生能勝任工作崗位的要求,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學生不僅要具備一定的崗位技能,更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尤其是在當前社會就業形勢緊張的情況下,學生贏得崗位的就業競爭力更為突出地體現在綜合職業能力方面,其中學生的思想覺悟和職業道德水平起決定性的因素。因此德育教學應以德育目標為核心,以就業為導向,以人才市場和職業崗位分析為依據,以綜合能力和全面素質培養為總的指導思想。
3.整體性原則
現有的德育課程,在建構上大多囿于各課程內容自身的體系,各課程或各年級學習內容既缺乏彼此間的內在聯系,又難以適應學生的成長需要和學習規律。德育各課程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構成德育教學的整體,因此教學內容應按照學生生活范圍擴展的邏輯和思想品德發展的規律將所有德育課程納入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中。
4.生活化原則
在現有的德育課程中,理論編寫多于現實問題的反映,與現代社會生活關系密切的教學內容偏少,且未充分地凸現人文精神,而對于文化基礎普遍較差的中職校學生來說,教學內容顯得過于抽象。而中職校德育課程的設置及教學內容的安排必須營造和展示一種與社會生活本身一致的綜合形態,努力使學生置身于他們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各種自然、社會、文化因素之中。根據這一原則,德育教學應更多地利用學生所面臨的生活環境來設計教學,為學生的生活作準備,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生活。現有的德育課程未將“心理健康”作為必修課程是一大遺憾,中職校學生面臨著友誼與愛情、性格與情緒、就業和創業、競爭和抉擇、理想和榮譽等生活的主題,設置“心理健康”課程的目的就是使學生能從容地面對這些主題。
5.層次性原則
大多數中職校學生年齡在16—20歲之間,他們在進校直至畢業時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都有較大的不同,因此應確立分階段德育教學計劃,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生理特點、心理狀況等,分年級、分階段進行有計劃、有目標、有程序的循序漸進的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目的性更加明確,層次性更加分明,大大提高可操作性。
6.實效性原則
德育工作歷來被放在學校教育的首位,但是,德育實效問題也一直困擾著德育工作者。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是廣大德育工作者所關心和探討的問題。所謂實效,既指效果,又指效益,還指效率。同樣,學校德育的實效性,既包括學校德育在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上的效果,又包括在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上的效益,還包括投入與產出相比較所形成的效率。因此德育教學要緊密地聯系實際,符合社會現實,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以達到德育教學的實效性。
三、德育課程優化整合的思路
根據德育目標的要求,筆者認為,中職校德育課程的設置可以確立德育模塊、專題教學的思路。把過去以學科為特征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指導》《經濟政治》《法律》《哲學》四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分割,相應組成“法律基礎知識”、“心理健康”、“經濟常識”、“政治常識”、“哲學常識”、“時事政策、“職業生涯規劃”等系列模塊,根據德育目標不同階段的具體要求,教學內容重新進行優化整合,實現德育的總目標。
1.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對德育課程進行整合
根據層次性原則,德育教學應克服學科教學的缺陷,使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學科教學中,一門課程往往集中講授,而在每個學期中,學生都會遇到學習、生活等人生成長的疑惑,進行模塊、專題教學,可以靈活、機動地穿插進行思想教育模塊,使德育課的教學符合學生思想實際。如《法律》課程,每學期學生都會面臨不同的法律問題,把《法律》拆成系列專題,就可以提高法律課的教學效果,如對新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讓他們熟悉、遵守校紀校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安排“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青少年的犯罪問題”等專題教學內容,而對于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學生而言,可安排“勞動法及社會保障法”、“民法”、“企業與企業法律制度”、“市場管理法”等專題。再如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進行層次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年級新生面對新同學和新老師,應重點教育學生如何認識自我、如何處理與同學和老師的關系;一學期之后則對學生重點進行青春期心理學和生理學的教育,消除學生在兩性心理、生理方面的神秘感和偏見,如開展“青少年的性格與情緒”“青少年的學習障礙及克服”“愛情與友誼”“如何消除膽怯與自卑”、“挫折教育”等專題討論,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
2.將“職業道德和職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進行整合
根據就業導向性原則,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應聯系專業、聯系職業、聯系就業、聯系創業。現實中,許多職校的學生是以“失敗者”的心態進入職業學校的,他們感到前途無望,因而也就喪失了學習動力,也削弱了行為約束力。在大力推進“就業導向、服務于人”的教育理念下,進行職業生涯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考察當前的職校德育,不乏存在觀念封閉、內容陳舊、方式機械、導向不明等弊端,而要改變這一現象,將“職業道德和職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進行整合是一條有效的德育途徑和載體。在傳統的學科教學中,職業道德教育往往是在最后一學期單獨進行,而職業理想、職業意識、職業技能的形成是長期的、漸進的和有系統的,僅僅在畢業前用較短的時間進行所謂的就業創業突擊教育,顯然效果不很理想。因此,要根據不同年級確立不同的職業生涯教育的內容、目標與方法,讓學生在認識自我、認識專業的基礎上完成職業生涯的規劃以及順利就業。如新生處在職業生涯的“認識與體驗”階段,重點在于引導學生體驗職業世界、認識自我與環境,初步設計自我的職業生涯,此階段可安排如“認識工作與職業”、“職業理想與目標”、“職業生涯設計”等專題教學內容;在最后一學期學生處在“抉擇與發展”階段,重點在于全面提升專業知識、技能與專業實踐能力,掌握相應行業的職業道德、職業規范與職業紀律等,此階段可安排如“職業素質的培養”、“職業道德與職業道德規范”、“就業準備與求職技巧”等專題教學內容。
3.將《經濟政治基礎知識》與時事政策進行整合
德育課程是一門社會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德育教學必須緊密地聯系現實,即國際、國內和生活周邊以及學生自己的思想實際。目前高中德育教學較重視時事教育,而許多中職校卻不盡人意。當前學生對抽象理論(特別是經濟政治、哲學理論)感到乏味的原因之一是以為“學了沒用”,有些學生甚至還有抵觸的情緒,而時事政治材料新鮮真實,加之報章傳播具有權威性、說服力,克服了德育教材信息的滯后性,拉近了學生與“政治”這一嚴肅話題的心理距離和感知距離,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觀念內化。如果教師有針對性地不斷從時事中發掘補充新鮮的時事材料提供給學生,則可使學生以這些感性材料為基礎,進行一些理性的思考從而有助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評價各種社會現象與思潮,使其覺得政治理論有用武之地,以達到德育教學的實效性。因此,可以結合“經濟政治”中的國家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際社會與我國的外交政策、民族與宗教政策等內容,進行“時事政策”的專題教學。
4.對不同德育課程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
在各門德育課中,一些內容有交叉的現象。進行模塊、專題教學,可以調整相應內容,提高德育教學的效率。如“法律”第一課的“憲法”與“經濟政治”的第八章“我國的國家制度”可以整合成一個專題。再如將“經濟與政治”第五章“財政與金融”和第六章“個人收入的分配和消費”適度增刪,保留書本中對消費積累關系以及銀行保險知識的介紹,增加了學生的理財實際,同時結合“心理健康”中的學生的消費心理,合并為“消費心理與投資理財”專題,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花自己的錢。
構建中職學校德育課程體系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系統工程,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充實新的思想、新的內容。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在探究中求發展、求創新、求實效。要按照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的思想實際來構建學校的德育課程體系,把培養高素質勞動者作為德育教學的發展方向,探索中職學校德育教學的嶄新形式,提高德育教學的整體效果。
[摘要]文章針對目前中職校德育課程設置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德育課程設置的原則,并提出德育課程優化整合的思路,目的在于更好地實現中職棱的德育目標。
[關鍵詞]德育課程;設置原則;德育目標;優化整合
- 上一篇:高校德育探究論文
- 下一篇:職業技術學校德育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