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技術學校德育改革論文
時間:2022-02-08 03:54:00
導語:職業技術學校德育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就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而言,由于其教育對象和培養目標的特殊性,學校德育工作任務顯得特別艱巨而繁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肩負著為國家各條戰線,甚至面向國際培養大量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重任,然而學校的德育跟不上形勢需要的狀況令人擔憂。由于近年來普通高校連年擴招,促使普通高中也不斷地擴招,而大部分職校每年錄取的新生,一般都是各地中考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畢業生,因此各職校生源的質量逐年降低。新生的文化基礎差,必然伴隨著生源的思想道德品質差,這些新生入學后常常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其表現為心理煩躁、波動、消沉或狂熱,這也使他們的弱點暴露無遺,主要是: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和勞動觀念淡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差,正視困難的能力不足,缺少同壞人壞事作斗爭的正義感,辨別是非能力差,經不起來自現代網絡和影視等文化傳媒中的不良信息以及社會上腐朽沒落現象的誘惑等等。學生的這些缺陷已經成為職業技術學校德育工作必須解決的難題。
值得肯定的是,幾年來,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德育工作有了一定的起色。學校領導充分認識和高度重視德育工作,配備足夠的德育工作隊伍,并形成了一定的管理體系,開設了《德育》《職業道德》《法律基礎知識》《交際禮儀》等與德育關系密切的課程,還開展了德育方面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究。然而,學校的德育工作也存在著嚴重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現在:第一,德育目標失衡。學校在制定德育目標時,有伴隨著政治風潮變化而變化和脫離學校實際的傾向。有關規章制度沒有具體化,可操作性差。德育的階段性目標跟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和思想意識認識水平不適應。如各年級完成哪些道德品質培養任務或應達到什么要求,往往沒有具體的規定和階段指標。由于德育目標不明確,從而導致德育工作事倍功半。第二,德育內容不十分明確,相當部分學校沒有根據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確定穩定規范的德育內容,只追求德育的近期目標,收不到長久的良好效果。第三,德育過程簡單化。德育過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它是以一定的內容為依據,采用恰當的方法和手段,由師生共同完成的活動。而目前的現狀是:(1)以管代導。有人認為德育就是對學生的管理,只要學校制定出各種規章制度讓學生遵守,再加上獎懲措施和德育的威嚴就可以使學生服服帖帖。其實,這種高壓式的德育,無法真正將教育要求轉化為學生的信念和行為操守,反而容易形成雙重人格現象,他們在校似是服從一切制度,出了校門便為所欲為。(2)主客體顛倒。德育過程沒有從社會發展和學生需要這個主體出發確定方法、手段,而是簡單地把學生當作教育對象進行說教。(3)德育過程形式化明顯。德育過程沒有形成全方位的、主體式的定格體系,而是單純強調某一方面或某一針對性教育,德育活動完成后簡單評價,至于學生在活動中知、情、意、行各方面是否發生變化無人過問了。(4)德育工作者不適應時代要求。德育工作者年齡結構、知識結構不合理,甚至有部分是其他課程教不了的或者是由一些富余的教師來擔當,因此.德育工作者整體水平不很高。這些現狀警示我們,改革學校德育工作是擺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面前的重大課題和緊迫任務。
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德育改革的幾點思考
(一)要充分認識德育功能
德育系統與環境相互作用以及德育系統內部各因素相互作用時所導致的變化和結果,稱為德育功能。德育功能分為內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德育系統內部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的、德育內容和方法等諸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稱為德育內部功能。德育系統與外部環境,如自然界、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所導致的結果稱為德育外部功能。可見,德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復雜的,所以把德育功能簡單化是方法論上的錯誤。
(二)要遵循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則
新時期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則是:(1)方向性原則。學校德育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動搖,完全照搬西方的那一套,鼓吹資產階級自由化,只會將我們引入歧途。(2)一貫性原則。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一曝十寒終究不會取得好的績效。(3)實事求是的原則。學校德育工作,一定要克服形式主義,應結合社會及學生的實際,精選德育題材,研究德育方法,因材施教,切實解決學生的思想意識水平問題。(4)理論聯系實際原則。要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實際鍛煉,把提高思想認識與培養道德行為結合起來,一定要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加深認識,磨練意志,堅定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只搞空洞的說教,不要求學生付諸行動,只會毒害他們的心靈,養成言行不一的惡習。
(三)要有明確的德育工作具體內容
1982年,我國把“五愛”,即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作為對公民的基本要求正式寫入《憲法》。1994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再一次強調:“學生的‘五愛’情感、文明的行為習慣,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遵紀守法意識,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社會主義的思想信念,是一個通過教育逐步形成的過程。”1996年,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再一次重申,把“五愛”教育作為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因此,“五愛”教育要求決定了德育工作的具體內容。第一,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整個德育系列。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使他們立志獻身祖國。第二,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首先,從愛父母教育出發,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人在家能孝敬父母,那么到社會,就會尊敬和關心一切年長的人,在與人相處中,也會講道德,與人為善。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都漠不關心,就很難指望他到社會能去關心別人,更談不上愛家鄉、愛集體了。其次,要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增強責任感。中華民族憂患意識非常強烈,歷史上有無數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他們的憂患意識總是與責任感聯系在一起,成為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國家正在逐步繁榮富強,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我國生產力水平發展不高,而歷史告訴我們落后就會挨打。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就要有高素質的國民,就要培養高素質人才,這就是要求當代學生要有憂患意識、增強責任感和提高自身素質。再次,要引導學生勤奮學習,刻苦鍛煉。中華民族歷史上,流傳著“韋編三絕”、“懸梁刺股”、“懷書麗耕”、“鑿壁取光”等許許多多刻苦自勵、發奮讀書的故事,這些都是值得當代學生學習的。最后,要提高學生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古人很重視道德修養,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把自我修養作為每天必修課。“君子慎其獨也”,則是更高的修養要求。一個人在公眾場合,往往較注意自己的道德形象,當一個人獨處時,仍要嚴守高尚的道德標準,這就很不容易了。只有在不斷的自省自律的實踐中,道德修養方能得以提高。第三,狠抓養成教育。抓好養成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素質,具體措施就是強化對《學生行為規范》的落實,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第四,把“五自”教育(自學、自理、自護、自強、自律教育)和“四自”能力(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能力)培養作為新時期德育工作的重要課題加以探索與實踐。第五,堅持以“做人”教育為基礎,以立志成才教育為中心,著重解決學生的政治方向、學習動力和學風、品德行為和勞動觀念等問題。培養學生具有民族正氣、個人志氣,使學生自覺維護和建設良好的集體風氣。第六,抓好對學生的社會公德教育。社會公德是衡量全民素質水準的重要標志。學校抓好社會公德教育,既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奠基工程,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戰略任務。當前青少年學生道德面貌主流是好的,道德情感是健康的,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青少年學生的道德行為還存在著一些不良狀況。比如,社會“公德心”淡薄。在公共場合下,青少年學生不遵守交通規則,隨地吐痰,亂扔果皮雜物,損壞公物,上公交車不給老人讓座等行為比比皆是。又比如,道德思維存在模糊性和矛盾性。許多學生對一些道德觀念、道德概念認知、判斷和辨別存在困惑與矛盾,常把大款、大亨、大腕當作崇拜偶像,把金錢、別墅、寵物看成輝煌人生的象征,出現了道德觀念取向上的偏差。再比如,不少學生集體觀念淡薄,自私、懶惰、缺乏社會責任感已成為部分學生的通病。他們崇尚的是以我為中心,在學校不主動參加集體勞動、值周勞動和公益活動。這些不良現象,必須通過長期的社會公德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辨別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律精神才能得以逐步解決。第七,要加強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當代青少年學生將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力軍,因此,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如何,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大業的興衰。而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是他們在學習、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對現實生活中各種事物、現象進行評估、決定取舍的基本思想觀念,其支配、影響著學生生活、學習等各方面,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方向作用。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人生方向,那些被肯定的有價值事物,會激起學生的熱情,促進其積極創造與獲取,從而影響著他們的實踐活動的方向。二是動力作用。價值觀是構成實踐活動自覺性的前提,當價值觀初步形成后,學生會按照自己的生活準則堅定不移地去行動,形成一定的思想動力。三是養成作用,價值觀對行為的長期支配,會使學生的行為既出于內心又帶情緒性,經常重復和強化,最終養成習慣。當代學生的價值取向呈現出多樣性。主流是好的,絕大多數學生具有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思想和自尊、自主、自立、自強的精神,競爭觀念、風險觀念、效益觀念、平等觀念在學生中認可程度較高。但值得警惕的是少數學生價值取向已開始顯現出物欲化、功利化傾向,他們傾心于對金錢物質的不適當追求,埋頭在過度膨脹的自我設計之中。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價值觀教育也是當前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項緊迫任務。
(四)要有正確的方法和途徑
要針對不同學生的氣質、能力、性格差異,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和途徑進行教育。要更新道德教育觀念,將單向灌輸轉變為參與式道德實踐。灌輸教育是一種封閉的教育,它試圖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輸作為促進受教育者發展的根本,忽視內因的作用,忽視學生的立體教育,而學生的道德需要來源于學生的道德實踐,學生的品德的形成和發展是在實踐活動中能動地實現的,所以道德教育變“灌輸式”為“參與式”,道德實踐是關鍵。而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有:(1)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各學科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進行德育滲透,把德育寓于整個教學過程。(2)充分發揮圖書館、德育室、黨團活動室、校史展覽室德育功能。(3)通過辦手抄小報和黑板報,創辦各種宣傳欄,教室內外懸掛名人名畫,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同時創造一個綠化、美化整潔的校園,使學生在優美的學習環境得到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熏陶達到環境育人的目的。(4)開展德育的系列活動,把德育內容落實到實處。如堅持升旗制度、軍訓制度,開展學雷鋒活動月、文明禮儀活動月、尊師重教活動月等等。要注意德育活動的基本方法:一是在活動前充分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和行為趨向,準確把握學生思想上的興奮點和困惑點,使活動有較強的針對性。二是精心設計活動內容和形式。要使活動既能淡化思想教育痕跡,又能在活動中陶冶情操,要設計出既保證有思想性、針對性和可行性,又具有新穎生動、富有樂趣和感染力的活動方案。三是精心組織和開展活動,時刻把握活動走向,及時糾正出現的偏差,保證活動按預定方案順利開展。
(五)要構建完善的德育管理體系
在學校德育管理過程中,建立健全“一套管理班子,十條管理主線”的管理體系。“一套管理班子”,即學校德育工作領導小組,校長為組長,對全校德育工作負總責。“十條管理主線”是:(1)校長一學生科一班主任一學生;(2)校長→學生科→文明值勤崗→學生;(3)校長→學生科→班委會→學生;(4)校長→團委→團支部→學生;(5)校長→教務科→科任教師→學生;(6)校長→住管員→學生;(7)校長→值周領導→值周教師→學生;(8)校長→總務科→后勤人員→學生;(9)校長→家長委員會→學生;(10)校長→法制副校長→社區→學生。實行這一德育管理體系,將營造出全員齊上陣的自覺育人的良好氛圍。
三、結語
學校德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培養青少年的靈魂工程,其優劣程度直接影響到整個民族的素質,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任重道遠。因此,我們必須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將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德育工作進一步做好。
[摘要]新時期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要在認真分析現狀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思考與實踐:充分認識德育功能;遵循德育的基本原則;明確德育工作具體內容;選擇正確的德育方法、策略和途徑;構建完善的德育管理體系。
[關鍵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德育改革;思考
- 上一篇:德育課程優化整合分析論文
- 下一篇:高校德育發展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