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農村重點高中的現狀論文
時間:2022-09-10 08:53:00
導語:德育教育在農村重點高中的現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村重點高中德育教育目前的現狀是,德育教育的這一手“軟”,環境也不夠凈化,學生的德育觀念淡薄。其原因是,德育教育機制存在缺限,學校教育存在功利行為,教師對德育教育不夠重視,德育科研滯后等。應對策略要從轉變觀念,以人為本入手,營造德育教育環境,正面引導;各學科滲透德育,激發學生的激情;教師要做好示范,感化學生;培養好典型,使之自我規范;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驗,使德育內化和升華。
關鍵詞:農村重點高中德育教育現狀原因對策
學校德育的內容,通俗地說就是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農村重點高中雖然學生是從義務教育階段中的十里挑一(甚至是二十里挑一),但智力水平不能等同德育水平。事實上在如何做人的道理中存在著很多的空白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重點高中的德育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從培養新世紀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看,農村重點高中德育教育急待改革與創新。
一、現狀
1.德育教育這一手“軟”高中教育正處在學生由少年走向成人階段,是世界觀、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然而德育教育較小學、初中階段都要“軟”,所開設的政治課程事實上離學生如何做人相去甚遠。高中階段的德育教育沒有部頒的課程標準,沒有適合高中特點的鮮活教學內容,沒有完備的評價體系,沒有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沒有必要的德育教育資源,沒有與時俱進的教學手段。是此學校的德育教育更多的是以“堵”代教,通過制定各種紀律來硬性約束學生的行為,即不準做的要求多,但做好了的關注卻很少(校內的三好學生也只有10%),學生德育水平高低更沒有與升哪類大學直接掛鉤,事實上德育教育這一手比智育教育,甚至體育教育都要“軟”。
2.教育環境不夠凈化德育教育環境包括家庭、社會和學校三個方面,在社會和學校這兩方面都存在著一個誠信危機問題。特別是干部隊伍中揪出的那些貪官,昨天還在大會小會上信誓旦旦大講要如何實踐“三個代表”,結果在背后大肆貪污、索賄受賄,參與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這種極少數領導干部“兩面人生”對高中生誠信不能說沒有影響。商業上普遍存在的欺詐行為學生更深有感受。學校里的不誠信現象對學生的影響更大。如為了應對上級名目繁多的檢查,學校不得不要求學生配合學校進行包裝;學校不準學生上網玩游戲,而老師卻在辦公室里上班時間玩游戲,有時一個老師玩,幾個老師圍著看。學生耳聞目睹了身邊這些不誠信的行為,學校再要求學生講誠信能有力量嗎?
3.學生德育觀念淡薄關于如何做人的道理,農村重點高中的學生也都能答出一大套,但他們不能較好地將德育要求內化在行動上。有的學生對公益活動缺少激情,不是把自己當成集體中的一分子,而是喜歡游離于集體之外,缺少集體主義精神和合作意識。有的不講誠信,晚自習之后跑到城里上網,夜不歸宿,老師談話之后,保證下不為例。可沒幾天在別人的誘惑下又翻墻出去上網,老師再次談話時,卻堂而皇之為“寧可受批評,不能背棄了朋友”。有的自我中心意識強,忽視了身邊人的利益。如自己在外劇烈運動后感到熱,回到教室把電風扇開到最高檔吹風,不管其他同學是否受得了,會不會因此感冒。有的同學來自農村,家庭條件不好,看到別人瀟灑的消費,自己也打著臉充胖子,揮霍父母的血汗錢,不體貼父母勞動的艱辛,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有的學生對敬業樂群,公而忘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自強不息,勤勞勇敢;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厚德載物,達濟天下;見義勇為等民族傳統精神不屑一顧,缺乏認同感。
二、原因
1.德育教育的機制缺陷從現實社會的角度看,一個人接觸社會的時間越長,積累起來的正反兩個方面生活經驗越多。高中學生一般在16—18歲,正處在一個特殊的發展階段,其接受新的道德規范的難度越大。此時如果我們的德育教育不力,其積累的反面生活經驗占了優勢,就會發展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如果我們的德育教育生動有效,就會使其自覺剔除積累的反面經驗,弘揚積累的正面經驗和接受新的更高層次的道德規范要求,成國家的有用之才。然而國家對高中生的德育教育看起來主要放在各學科的滲透教育中。這固然不錯,但現實中各科滲透教育的伸縮性非常大,由于教師的素質問題很多德育滲透教育都難以到位,實質上是嚴重削弱了德育教育,這是非常危險的!公務員之家
說德育教育這手“軟”,還因為沒有把學生的德育水平納入高考升學之列。美國的高中和大學都非常看重學生的德育,對學生的德育社會活動有客觀詳實的記載,是大學錄取新生的重要依據之一,文化成績再好的學生,德育社會活動內容不佳就不能上重點名牌大學。這是因為一個對他人、集體、祖國冷漠的人不會對人類有所貢獻。是此,只有改革和完善目前的德育機制,才能使德育教育由“軟”變“硬”。
2.學校教育的功利行為目前社會上相當一部分人看一所重點高中的辦學水平,就是看它的升學率,看它考取北大、清華有多少學生,過一類線的比例有多大。通過縱橫向的比較,學校在社會上的地位就出來了。因此,升學率成為學校發展的硬道理。要提高升學率,必須以加班加點的強化訓練為途徑,是此,學校不得不順著升學率這根棒子轉。關于德育教育只能把要求編成清規戒律讓學生走向“文本”了,對學生中失范的行為只能以“堵”代教。若真正讓學生把大塊時間用來搞社會實踐活動,在時間上學校花不起。若一任校長在升學率上扎了牌子,他將成為學校的“罪人”。這種功利行為是從小處和短處著眼的,說到底是一種私利行為。再之,搞好了德育教育未必就沒有了升學率。
3.教師對德育教育缺乏責任感目前高中的德育教育理論上是靠所有教師協同完成,表現為教師的示范性,教學的滲透性,與學生的互動性上。然而目前有部分教師只教書,不育人,對學生的失范行為不是引導,不是平等交流,而是指責、訓斥。對教材中具有教育性的內容,不是去開動腦筋,創設情境,有機滲透,因材施教,而是干巴巴地“教教材”。對學生的心理需求,不是用激情去激勵,用愛心去撫慰,用真誠去感染,而是用信條去訓告。這些行為反映的不是一個簡單的育人方法問題,而是一種對國家和人民的教育事業缺乏應有的責任感的態度問題。
4.德育教育科學研究滯后社會在不斷發展,觀念在不斷更新,德育教育應具有預見性和超前性。然而目前的德育教育并沒有完成“由文本走向生本”的轉變。德育教育不是學生對德育知識量的獲取多少,而是受教育主體通過社會活動對德育要求內化,即是否產生了積極的情感體驗,是否形成了奮發上進的人生價值觀,是否激發了勇往直前的拼搏進取精神。目前有些農村重點高中實行了一種叫做“封閉式”的管理模式,即學生的學習、生活、運動都不出校園,這種管理是減少了不少“麻煩”,“凈化”了學校的教學環境,但學生卻真正成了籠中之鳥。這種回避現實矛盾的做法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只有通過加強科學研究,即直面德育教育現實,理清德育教育問題,試驗德育教育方法,找出德育教育規律,才能提高德育教育效率,達到德育教育目的,使之事半功倍。毋庸置疑,目前學校的德育教育研究滯后,還沒有走出“文本”和被動應對的誤區。
5.學生內化的德育知識少德育教育從幼兒入學開始,都在不斷地講,不斷地灌輸,但學生真正內化為自己行為準則的不多。這不能簡單地責備學生把所學的德育知識忘掉了。德育知識不同于文化科學知識,屬于非智力因素,沒有情感體驗不可能內化。農村重點高中的好多學生從上初中起就離開了家庭和社會,關進了校園這個籠子里。缺少家庭傳統美德的熏陶,缺少社會實踐交往的真實生活。節假日回家被父母痛愛有佳,相反還形成了一種自我中心的感覺。在學校所受的德育教育主要又是文本教育,遠離社會生活,缺少社會體驗。是此學生獲得的是一些文本中的德育知識。而在內化的德育知識“欄目”中存在著大量的空白。
- 上一篇:德育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體現論文
- 下一篇:中學德育教育過程中歷史教育的德育功能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