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當代大學生人格教育的現狀論文

時間:2022-12-02 05:24:00

導語:淺談當代大學生人格教育的現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當代大學生人格教育的現狀論文

論文關鍵詞:人格;大學生;現狀;教育

論文摘要:人格是生活在特定社會物質關系中的人,在自我意識和生存理念基礎上形成的理想、道德、信念和價值等判斷,并通過主客體關系表現出來的主體的言行和行為方式的總合.大學生的人格主體獨立性增強、主體的價值體系基本確立、形成了自尊、自強和自立的精神,個性的張揚和成就感突出.但是,大學生的人格現狀也有自身的不足:有的人存在自我中心傾向、在金錢和物欲的沖擊下人格的失落、在各種壓力下降低做人的原則等等.所以,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的人格教育是當前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人格內涵的解析

關于人格的定義,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們普遍認同的理論表述。不同學科的學者從各自的領域出發,賦予人格以哲學的、法律學的、社會學的、心理學的不同內涵。事實上,從科學研究的視野出發,從不同的角度去定義人格,都有它的道理,都有其在本學科范圍內使用的合理性。但是,作為一個在人們社會生活中普遍應用的概念,它所表現的內涵,畢竟應該有其更廣泛的涵蓋性和使用范圍,如果僅限于個別狹窄的學科定義,勢必會影響人們的認識和理解,甚至產生使用上的歧義。

從馬克思主義觀點出發,在研究人類社會發展和人的活動時,不能脫離社會物質生產發展水平,不能脫離社會的物質生產關系和人們之間的交往關系,在此基礎上才能對人們的各種社會活動以及自身的多樣化的表現作出正確地說明.所以,生活在特定社會環境中的人,必定具有特定的物質基礎,特定的交往方式,形成與物質生活條滓護相適應的思想和道德、心理習慣和行為方式。所以,人格與生活在特定的社會關系及其物質生活條件中的人相聯系:人格也必定在與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中表現出來。因此,對人格的定義不能脫離這個基本的前提。

人格是生活在特定社會物質關系中的人,在自我意識和生存理念基礎上所形成的理想、道德、信念、價值等判斷,并通過主客體關系表現出來的主體言論和社會行為方式的總和。這表明:第一、人格歷來與在社會物質條件和物質關系中從事活動的人相聯系,人格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第二、人格存在于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中,是主體基于對客體的自覺認識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判斷和活動取向.離開與客體的關系,人格無從表現。那么,與主體人格相聯系的客體指的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物質的社會關系:與主體相區別的其他個人、團體及社會.換句話說,這里說的客體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但必須與主體密切相關聯。第三、人格總是主體基于特定的生存理念和生存態度而產生對客體的價值判斷。所以,作為主體行為方式的人格和主體內在的價值判斷,兩者歷來具有對稱性。認識一個人的人格,可以洞察該人自我意識的程度和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個人對自我生存狀態的把握能力。第四、人格具有自覺性.人格是一種理性判斷的表現模式,是確立自我基礎上的一種價值取向和社會活動方式,表現一種什么樣的人格,離不開人的理性思考。第五、人格的突出表現是自尊、自愛和自立。人格既然是主體的自我社會表現,作為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在社會中的存在價值,去立自身的尊嚴。必須考慮到主體的行為給自我的社會存在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和影響,保有主體所具有的各種社會權利,在任何時候不自貶身價,不犧牲自己的某種權利去求得一時的便利和好處,這就是自尊和自愛。人格是相對獨立的個人自我確認。所以,在保持自我生存與發展基本權利的基礎上,適時地處理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不能喪失主體存在的價值求得他人的施舍和恩賜,這就體現為自立。

從這里可以看出,保持人格的尊嚴和獨立,是任何一個有理性的社會個體都應格守的做人原則。如果為了一些蠅頭小利、眼前的物質利益和虛榮,放棄了這條最基本原則,從最低限度來說,做人是不合格的。

二、大學生的人格優勢

當代大學生生活在一個社會大變革的年代,激變的時代對大學生立身行事、對他們選擇生存方式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大學生作為一個具有高智商和較豐厚知識的群體,面對社會大潮,憑借自身所具備的知識和信息優勢,顯然能緊跟時代潮流,并由此形成了大學生群體的人格優勢。

(1)主體的獨立性增強。大學生生活和學習在一個比較寬松和自由的環境中,自治性較突出,許多問題都需要大學生自己去判斷和解決。這種社會存在培養了大學生特有的相對獨立意識。所以,在自身的學習過程、生活過程、處理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的過程中,都會產生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處理與自身相聯系的各種矛盾。這種長期形成的群體生活慣例和傳統,不斷地被承襲下來,也使步入成人行列的大學生減少了社會生活的某種依賴性,作為社會運動主體的那種獨立性在新的生活條件中得到了強化,形成了主體地位的意識,確立了學習和校園主體的活動取向。

(2)主體的價值體系初步確立。大學生作為高智商的群體,擁有相對豐富的書本和課堂知識,在學習以及對社會的一定接觸中,逐漸確立了自身的價值觀和價值判斷,能夠根據自身的價值標準去評定外界的事物,處理與其相聯系的各種關系。特別是通過長期以來的學校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教育,大學生的價值體系基本上是在主流意識形態的范疇中,因此,在認識和處理學習和社會實踐的有關事務中,能夠發揮出積極的作用,能夠發揮群體的智力優勢,在一定條件下去服務于社會。

(3)形成了自尊、自強和自立的精神。校園生活的特殊性造就了大學生的特有的群體精神,即自尊、自強和自立。鑒于對社會與個人關系的理解和確認,作為在社會中有一定地位和影響力的群體,特別是這個群體對社會未來的作用是得到人們的自覺認同的,這種特有的社會存在,使大學生們普遍的形成了強烈的自尊,作為社會存在的個體的自尊和作為較特殊的高智商群體的自尊。注重自身生存的價值和意義,注重個人的言行應無損于個人在體驗社會和校園生活中的尊嚴。在此基礎上,他們接受了普遍的理念:要自強和自立,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斗去實現生存的價值,達到人生的理想境界。這種群體精神無疑深深地影響每個大學生的生活,植根于他們的心靈之中。

(4)個性的張揚和成就感突出。當代大學生的人格發展趨勢是,正在打破過去那種自我封閉的、內向的人格模式,開始向張揚個性,推銷自我的人格模式轉變。這種轉變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全球化的大趨勢,世界變成了開放的世界。世界的開放性,致使每個國家、民族、團體和個人,不同程度地受其影響,都向開放型和外向型轉變。另一方面,對個人而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社會條件,強有力地推動了個人的個性和才能的發展。所以,每個人都有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和條件,如果誰固守陳規,不去充分展示自己,市場經濟則不會自動地去選擇他。正是對個人才能和個性外化模式的重新選擇,每個人都需要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實現或半實現自己,急于取得一定的成就,這是每個人的心愿。大學生群體人格中的積極方面成為這一群體發展的主流,在大學校園生活中和社會實踐中處處表現出來。

三、大學生人格中的消極因素及克服

當代大學生的人格總的來說是積極的、向上的、進取的,與社會主義的進步與發展相同步,這是主流,是基本的方面。但也應該看到,大學生的人格現實中也有一定的不和諧因素。有值得注意的傾向和克服的東西。

在主體性增強的同時,有時也出現自我中心的傾向。由于大學生自我管理和校園生活自治性強的特點,在注重自我發展的過程中,有的人也形成了自我中心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在校園生活中我行我素,以自我為中心進行價值判斷和道德選擇,有時不顧及他人的地感受,很少考慮與周圍的關系,使得與他人和社會關系有失和諧。公務員之家

市場經濟的沖擊和影響,使有的人出現某種程度的人格失落。在社會中,對金錢的崇拜和對物欲的追求,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普遍現象,這一點在大學生群體中也客觀存在,以至于為了追求金錢、為了獲得物質享受、為了追趕時尚、為了某種欲望而丟掉人格者,也時有出現。

由于生活所迫或就業的壓力等,有的人丟掉了基本的做人底線,說謊、造假、失信等,使得個別人的人格大大地打了折扣。

大學生中存在的這些狀況是個別現象,對此不必苛求。因為大學校園不是世外桃源,社會中的各種現象都會通過各種渠道滲透到校園中,反映到學生的活動中。如果我們能夠正確認識,加以正確引導和教育,就能夠把一些消極的東西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克服大學生人格中的消極因素,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同時也是大學生自我健康成長的關鍵所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格教育有著特殊的困難性,受客觀條件制約較強,在一定條件下,人格素質的變化往往被市場經濟的消極作用主導。但是,如果我們工作得力,措施到位,正確引導,對大學生的人格教育就會取得成功。

人格教育的出發點首先就在于,教育大學生確立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社會本質的基本觀點,正確理解人的社會性、階級性、歷史性和受實踐和社會條件的制約性,在此基礎上確立自身的行動原則和生存意識,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理念。其次,用現實正反兩方面的事例教育學生,發展積極的、向上的人格取向,建立與社會主義道德和價值相統一的人格模式,用健康向上、積極進取、誠實守信、樂觀豁達、與人為善、嚴守尊嚴的人格,樹立當代大學生的人格形象。

總之,人格不是人的全部,但是人的最重要的部分和人在社會中的形象,是人在社會生活的道德和價值的取向,是對生存意義和態度的外在反映。深刻了解這一點,應該成為大學生立身行事的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