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道德的透析論文

時間:2022-12-31 11:40:00

導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道德的透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道德的透析論文

論文摘要: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道德倫理取向既要適應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又要符合社會主義的性質要求。本文著重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道德的幾個關系問題進行了探討。

論文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德;集體主義;誠信

我國經過20多年的經濟體制改革,已經成功地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系正在逐步完善。現階段,在市場經濟體系逐步完善的過程中,經濟活動中的倫理道德問題相當突出,其中的是非曲直能否澄清,將影響到中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一、市場濟與道德

馬克思主義認為,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看,經濟發展與道德進步從根本上說是辯證統一的。根據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動力,科學技術是社會進步的扛桿。作為上層建筑的道德觀念是建立在一定生產方式基礎上的,有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就會有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道德反過來又會影響經濟的發展。從根本上說,社會道德是隨著生產方式的發展而不斷進步的,那種把經濟發展與道德進步對立起來的觀點是錯誤的。

但是,經濟與道德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由于道德本身具有歷史繼承性和相對獨立性,道德隨經濟的發展并不是亦步亦趨,如影如形。它們之間的發展存在著時間差,有早有達,參差不齊;在二者相互作用中,既會有暫時的曲折和反復,又會有局部的偏離。因此,在社會發展的某一特定階段上,可能會出現“二律背反”的情況。我國過去實行的是完全的計劃經濟,要完全轉到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下,不是一毗而就的事情。我國的市場經濟的發展正經歷著這一特定的階段。經濟的發展與倫理道德問題已經在我國出現“二律背反”的情況。最突出的表現是:坑蒙拐騙、假冒偽劣、行賄受賄。從深層次上看,這與目前中國的經濟、社會、文化背景相互關系,這個背景就是:經濟轉機、社會轉型、文化沖突。它不僅是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機制的轉換,而且是社會結構與經濟理念、價值觀念的巨大變革。

由于在市場經濟中,每個商品生產經營者的行為目的都是為了賺取利潤,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同樣,每個商品消費者的行為目的,則都是為了滿足自身的要求,為了實現效用最大化,使用價值最大化。只要是市場經濟,“經濟人”的行業目的總是趨于自利的、市場經濟承認追求最大利益的合理性。但同時也要求求利行為符合社會道德。

新中國成立后的整個計劃經濟時期,也是過分強調奉獻精神,把“大公無私”、“毫不利已專門利人”這種理想化的高尚品德作為普通的社會道德準則進行不切實際的倡導和灌輸,人的個性和個人利益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也就是說,我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必須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道德文明。正如經濟學家羅賓遜所認為的,任何一種經濟制度或規則,都需要一種意識形態來為其辯護,并且需要一種個人的良知促使他努力去實踐創門。換句話說,制度方式的有效性通常取決于是否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基礎—道德觀念體系。從宏觀上看,道德是維持市場經濟秩序所必需的。市場經濟離不開良好的道德基礎。

二、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

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社會提倡的新型道德風尚,是社會協調發展的精神基礎。個人主義體現了人的本能,最原始的追求,追求個人利益是個體生存的需要。

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思想代表和政治代表自覺升華形成的社會意識形式,是社會的理性認識。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既有相互依存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前一面為主時,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還可以“和平共處’,;而當后一方面為主時,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矛盾將突出起來。如果沒有集體主義對個人主義的限制和引導,聽任個人主義無限制發展,就可能使個人主義發展成為損人利己的利己主義。

我.國現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既要摒棄不尊重個體的“集體主義”,也要防止個人主義膨脹,尤其要反對極端主義和自私自利。倡導以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相結合,整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為基本涵義的集體主義原則,同時也強調承認個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社會必須保護人權。根據這樣的倫理原則,集體應該體現尊重個體,保障最大限度地滿足員工個人利益,追求集體與員工個人共同發展的終極目標。讓個人的人生價值在為集體、為社會的工作過程中得以實現。同時,也要倡導個人的大局意識,個人利益不能凌駕于社會或集體利益之上,更不能損害社會利益、集體利益或他人利益的方式追逐個人利益。只有這樣,集體和個人之間才能形成命運共同體。

三、義和利的關系問題

道德所追求的,與其說是“德”,不如說是如何把“得”與“德”相結合,從根本上說,道德就是如何達到“義利合一”、“德得相通”的智慧。道德的真諦,不是要人們不要“得”,否則便與人類生活相悖,而是解決“如何獲得”的問題。“義利合一”、“德得相通”才體現了道德的精髓。

的確,在市場經濟中,利益是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個人有個人的利益,集體有集體的利益,國家有國家的利益,民族有民族的利益,利益深透了社會的每一根“神經”。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f2l市場經濟追求利潤最大化,這一原則將經濟主體的利益動力充分釋放出來,調動起人們的積極性,極大地推動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是積極的一面;同時也存在著消極的一面,在市場經濟中人們容易自然而然地用金錢來作為獲得利益的標準,把金錢作為萬能的流通手段,能夠買一切商品;在特殊條件下,還能夠買到名譽、地位、官職乃至人的靈魂。因此,人們為了追求金錢最大化,常常見利忘義,利欲熏心。當然,這樣的價值觀是不文明的,不值得提倡的。我們必須要建立以“義”來調節“利”的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利益的社會道德觀。個人的利益必須服從于和服務于社會的利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仍然承認追求最大利益的合理性,但同時也要求在追求個人利益時必須符合社會道德這個“義”,道德是維持市場經濟秩序所必需的。因此,只有處理好“義”和“利”的關系,個人、集體、社會才能持續的不斷發展。

四、誠信問題

目前,誠信已成為舉國上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原因很簡單,社會需要誠信,社會又缺少誠信,社會呼喚誠信。那么,為什么說當今社會缺少誠信呢,是中國缺少講誠信的傳統嗎?是現實社會不提倡誠信嗎?都不是。我國素有“一諾千金”之說,在幾千年歷史中,有許多誠信的論述,也流傳著許多誠信的故事。其實回過頭看看我國推行市場經濟以來的一些現象就有答案了。多年困擾許多企業的“三角債”;假冒偽劣產品充斤市場;合作中任意違約行為;交易中的拖欠賴帳行為等等。可見,社會呼吹誠信和企業的誠信操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誠信是道德建設的根本,也是一種非常寶貴的資源。社會呼咦誠信,而許多企業不守信用,這是為什么?企業在市場中的行為都是為追逐利益,一些企業經營者目光短淺,不守誠信坑害了別人,受害者又要在以后的交易中不惜以“失信”撈回損失,這種現象多了,人們就會感到做好人(守誠信)吃虧,不講誠信的行為蔓延開來,造成整個社會信用環境惡化。要根治誠信缺失現象,需要企業加強自律,也需要國家建立有效的商業誠信制度,使政府成為可靠的財產權利的保護者和商業誠信原則的維護者。誠信是企業的一種寶貴資源,只有每一個企業都“從我做起”,整個社會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信用環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健康、快速地發展。

五、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與履行社會責任

關于企業是否該履行社會責任,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認識是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進程逐漸變化的,其主要代表觀點有兩種:即古典的(或經濟的)觀點和社會經濟的觀點。古典觀:古典觀最直接的支持者是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米爾頓·費里德曼。古典觀認為:管理者唯一的社會責任就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企業為自身獲得最大利潤就是為社會提供了最大的利益。社會經濟觀:社會經濟觀的支持者認為:管理者應該關心長期的資本收益率最大化,為了實現這一點,他們必須承擔社會義務以及由此產生的成本。社會經濟觀強調:利潤最大化是公司的第二目標,而公司的第‘位目標是承擔社會責任,以保護公司自身的生存。

在市場經濟社會中,所有的企業都必須遵守法律,并追求經濟利益。一個企業當它符合其經濟和法律責任時,它只是履行了它的社會義務,達到了法律最低要求,僅此而已。我們所說的社會責任,是一種企業追求有利于社會的長遠目標的義務,而不是法律和經濟所要求的義務,這一定義將企業看作一種道德機構,在它努力為社會做出奉獻的過程中,它必須分清正確和錯誤的行為。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歷來強調企業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注重社會效益就是要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應該包括經濟責任、政治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三部分組成。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履行經濟責任是企業的中心任務,但是,履行經濟責任是以履行法律和道德責任作為前提和墓礎的,不講法律、不講道德的盈利不是正當盈利。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面推進,今天的企業應該比以往的企業更有社會意識和道德觀,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更注重履行社會責任和社會道德,為我們的社會提供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