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信任危機爆發反思德育工作
時間:2022-01-05 03:26:07
導語:從社會信任危機爆發反思德育工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信任危機的爆發,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中國社會大發展的背景使然
幾千年來,中國長期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而與這種經濟狀態相適應的是以私人關系為基礎的人際信任和傳統的道德性的社會信任,用一個專業的術語是人與人之間具有“信息的對稱性和行為的高度可預測性”。而如今,中國處于經濟上的大發展以及經濟和社會的全球化狀態之中,人的活動范圍空前擴大,傳統的以私人關系為基礎的人際信任和道德性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必須依賴系統的法律法規來重新構建社會信任,而這樣的體系目前在我們國家還沒有真正地建立起來。
2.轉型期的道德體系尚未真正建立
當今的中國正處于體制轉軌和社會急劇轉型期,社會各領域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帶來社會利益格局的巨大調整、經濟成份的多樣性、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社會組織形式的多樣化等,客觀上形成了人們思想觀念和方式的多元化。在道德建設領域,現代中國也正處于道德體系變革的十字路口,原有的道德規范所依存的社會基礎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使得傳統道德在總體上處于守勢,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反映和適應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在地位上也處于被重新審視和批判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舊的道德體系動搖甚至瓦解,人們道德生活中民族的、文化的、心理的機制還沒有找到,出現道德的“斷層”,而比較完備的、符合現代化需求的新的道德價值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3.西方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的價值觀念和消費主義意識形態不斷滲透,給中國的道德、倫理領域造成巨大的沖擊。在當前全球化和信息網絡時代,這種沖擊力顯得更加強勁。面對這樣的沖擊,一方面,由于西方科技、經濟的領先地位,人們在心理上易于傾向接受西方的價值觀念;另一方面,一般人又很難從整個文化精神體系上對它們進行客觀的審視,往往很容易去接受某些具體的,或片面的觀念。重點表現為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一切以欲望和消費為中心,關注個人欲望的滿足、自我中心化等等。這種消費主義意識形態極易消解個人的道德主體性,使人放棄對社會共同生活倫理責任,直接導致對自身傳統價值心理的懷疑和價值取向的紊亂,導致道德教育的無力感。
二、學校道德素質教育現狀及其與社會信任危機爆發的關系
社會信任危機的爆發,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其表現形式來看,絕大多數都是源于人或社會組織的道德及職業素養出現了問題。要解決這場信任危機,要靠政府和社會多方面的努力,是一項系統工程。正如雨果所說,教育必須對制造社會的黑暗負責。作為為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的搖籃———學校,在面臨著這場社會危機的時刻,不應該只作為一個旁觀者,而應該正視問題,從教育的角度來進行剖析和反思。
1.當前我國學校道德素質教育現狀
我們知道,現代學校教育立足于培養人的知識技能和健全的人格,作為支撐這兩大目標的學校教育課程,也普遍開設了知識技能課程和德育教育課程。但如果深入了解我國中小學階段的教育課程安排,你會發現,基礎知識課程和德育教育課程雖然一直并行存在著,但是目前出現的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由于中學階段的教育仍然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桎梏,學校的知識技能課程在教師和家長眼里作為“主科”被無限量放大,而德育教育課程作為“副科”,長期以來作為學科教育的一個“陪襯”而存在著。在很多小學,其德育課程代課教師由教“主科”的教師擔任,且德育課程長期被所謂“主科”課程占用的情況在很多學校普遍存在。在德育課程的考核時,教師也是采取“寬宏大量”的態度,甚至爆出某中小學在所謂的“副科”考試時老師把標準答案抄在黑板上讓學生照抄填寫的行為。在中學階段,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德育的主渠道”,現行的思想政治課從1998年開始就已經沒有直接道德教育的內容。中學階段后期,學生面臨著“高考”的壓力,在這種“高考利益”驅使下,思想政治課程的學習被當作達成目標的一種手段,學生只注重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死記硬背,至于道德教育的內容,完全處于被忽略的狀態。大學階段的德育教育也基本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德育課程的重視程度也普遍偏低。由此,不難看出,我國的德育教育從小學至大學階段一直沒有真正實現教育的功能。而對于人的道德品質培養,學校的這一環節絕不是可有可無的。
2.學校教育在人格形成階段的重要意義
研究表明,對于人的道德發展而言,存在著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人在早期發展過程中,通過習得自己的父母或養護人的道德行為實現自己道德意識的最初萌芽,這一階段主要處于少兒時期;第二階段是人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對周圍的事物做出同情、共享的反應從而逐步掌握價值判斷的標準,這一階段主要處于青少年時期,也即是接受學校教育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人通過前期的學習,實現主動地判斷、選擇價值標準并長期的持續下去,也即是我們所說的“成人化”時期。從道德發展的三個階段我們可以看出,早期的家庭教育階段,少年兒童的德育一般只能依賴家庭成員固有的道德素質的影響去實現。而第二階段,即是人在不斷的社會化且思想觀點處于重要構建階段的青少年時期,學校教育是其接受外部教育的最主要來源,也是對其人格和德性培養的關鍵時期。經過了第一和第二階段道德素養的培育和發展以后,才能使其在進入社會,作為一個具有獨立行事能力的“社會人”之后,也能具備相應的道德素養,在社會活動中選擇正向的道德標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學校教育承擔著為社會培養具有現代文明、優良道德素質公民的重要職責,對青少年時期的道德教育,學校責無旁貸。我們不能指望每一個家庭,都會有高尚的哪怕是正向的道德情操,都會將下一代培養成具有高尚道德品質、哪怕是遵守道德底限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再忽視學校教育,那么我們有什么理由能指望最終從學校“畢業”踏入社會的公民能自己忽然“生長出”良好的道德情操來呢?因此,我們不難理解,如果學校培養不出良好的道德品質的人,那主流社會普遍存在信任危機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發達國家對學校道德素質教育的實施狀況
對學校德育重視在很多國家有著較為突出的表現。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國際上不同國家的學校對德育教育的實施情況。美國作為現代教育比較發達的一個國家,也是一個非常強調德育教育的國家。美國當代教育家厄內斯特•波伊爾(RrnestL.Boyer)建議,“基礎學校”的道德教育應當教會學生誠實、尊重、負責、同情、自律、堅忍、奉獻等七項美德。美國的品德教育學院還專門組織編制品德教育課程,并經過長期、大范圍的實驗,從而建立其德育教育課程體系,并在其大部分的公立學校開設。在亞洲,從1987年起就成立了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日本國立教育研究所為后援的“亞洲國家道德教育研究會”,為參與國的道德教育服務。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國也是一直在學校強調和實行直接道德教育的國家。以日本為例,日本現行的中小學課程中直接施行德育教育的課程就有道德課和特別活動時間兩種形式。其中小學、初中道德教育課是每學年35課時,特別活動時間每學年35~70課時不等;高中課程中道德教育納入公民課,占全部課時的1/3。此外,日本等國教育界也同樣關心間接的道德教育和隱性的課程對學生道德發展的影響,強調全體教育工作者都應承擔起道德教育的責任。
四、我國如何加強學校的道德素質教育
通過反思及梳理學校的德育工作及其實施脈絡可以看出,在現階段,我國學校的德育工作可以做出一些調整。
1.對基礎教育階段的德育課程進行合理化設置
基礎教育階段的德育課程,應該是結合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做出的適應性安排。而目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設置的德育課程,不能滿足現階段學校對學生德育教育的需求,也不能達到真正的德育教育的目的。因此,要加強中小學階段的德育教育,首先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結合青少年特點,按照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的德育課程順序安排從小學至中學階段的教學工作。在課時的安排上,建議教育部門做出明確的規定,保證充分的德育教育課時量,確保德育課時不被其它課程占用。在教學內容設置上,要改變當前過于泛化、過度政治化的德育教學內容設置,轉向以道德教育為基礎適度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學校德育,將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適度的德育基礎上進行。同時,思想政治教育要考慮到不同年齡階段教育對象的特點,要區分清楚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對國家公務人員和黨員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可接受性強,符合青少年認識事物的規律和特點。
2.加強大學階段職業道德教育
大學階段除了進一步探索更深一層次的德育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外,還應將職業道德教育放在一個重要的層面上去認識。大學階段是青年人走上工作崗位之前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最后階段(當然也不排除繼續接受教育的人員),大學階段對職業道德的認知和理解,特別是如何將人本的道德理念與社會職業道德相連結,讓青年學生將道德理念深深融入社會職業道德,遵循市場運作規范、遵守行業法律法規、恪守個人道德理念,能夠堅守基本的道德底限,杜絕違法亂紀、坑蒙拐騙、為一己私利不惜犧牲他人或公眾利益為代價的職業道德行為。
3.改進德育教學方法
要想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除了對德育課程設置和安排進行改革外,還應重點加強對德育教學方法的改進。在教材的編寫上,要符合德育的時代特點和規律;在教學組織上,要逐漸摒棄以往照本宣科的完全以教師課堂講授為特點的教育教學模式,而配以相應的德育實踐課時量;學校可和社會組織相配合,成立德育教育基地,讓學生在實踐和生活中去理解德育的概念,增強學生對德育的感性認識,從而在內心潛移默化地積累正向道德的因子。高年級及大學階段的德育教育,要注意選擇與青少年關系密切、有時代特點的教材,要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各種不同現象、觀點的討論上來,要讓道德的種子深深植根于青少年的心靈。我們不難相信,學生在學校期間培養的良好美德和樹立的信念將會對其走上工作崗位后的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當今社會爆發的信任危機也已經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警示:中國教育必須在理論和實踐上強調道德教育的基礎和重心作用,從而使教育真正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格教育基礎。
作者:范麗娜 單位: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中職學校學生管理和德育工作的探索
- 下一篇:中學德育管理與心理服務關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