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的作用
時間:2022-12-10 03:30:39
導語: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閱讀教學中,抓準德育點
(一)在寫字、識字中滲透德育
在教學生寫字時,老師要規范示范,指出作業本的擺放、坐姿、握筆方法,寫字要做到“三個一”:眼離書本一尺遠,手離筆尖一寸遠,胸口離桌一拳遠。每一個細小環節都注意引導學生養成好習慣,懂得真、善、美,懂得寫字的要求,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同時,漢字本身具有音律美、結構美、意蘊美等美感,如在指導學生寫“辮”字時,先引導學生讀帖,三個部件,兩個“辛”字,中間一個絞絲旁。左邊的“辛”一豎變為撇,是為了不和中間的絞絲旁“打架”,這是謙讓美。而且三部分寫得緊湊,這樣才能形成一個整體,成為一個字,否則就不成字,這是整體美。這樣的寫字指導,本身就對祖國漢字蘊含了情感,學生無形中掌握了寫字知識,無痕中領會了謙讓和團結的美德。
(二)在體會課文詞句和造句中滲透德育
課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觀點總是隱含在詞句之中。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的詞句,可以較好地滲透德育。如《灰雀》一課,通過語言和行動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的發展進程,我引導學生抓住列寧和小男孩對話的句子進行教學。列寧沒有問孩子是否將灰雀捉走,也未進行任何說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的感嘆使孩子內心受到震動,男孩看看列寧,說:“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著。”從而認識和改正自己的錯誤。讓學生從句子中體會列寧對灰雀的喜愛和對小男孩的尊重、愛護之情,懂得知錯就改是誠實的表現。在教學《奇怪的大石頭》一課時,我抓住句子“這么重的大石頭……它應該把草地砸一個很深很深的坑。”中的“應該”讓學生造句,學生造句:“我們小學生應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學習習慣”,我及時給予表揚,并趁機教育學生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學習習慣。
(三)在教材空白處滲透德育
我在教學中注重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讓學生真正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如《我不能失信》一課,當同學們讀到描寫鴿子可愛的句子時,師問:“宋慶齡想去伯伯家嗎?”“為什么她又沒去呢?”讓學生明白宋慶齡是多么想去那位伯伯家,多么想去看那些可愛的鴿子。如此想去而未能去表明了一個孩子為守信做出犧牲是多么難能可貴。學生回答后,我繼續引導:“此時此刻,假如你就是宋慶齡的好友小珍,知道這件事后,會怎樣想,怎樣說,怎樣做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情感被激活,非常感動,說出了內心話。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讓學生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同身受,學生很容易體會到宋慶齡的守信感動了小珍,小珍在感動中流淚了,她為有這樣守信的好友而驕傲和自豪。我們利用教材空白點引導學生學透教材,正確認識和分析事理,這是培養良好的人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好機會。
二、在分角色讀、演中,抓實德育點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小攝影師》,人物對話和細節描寫較多,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讀好人物對話。注意啟發學生深入體會人物當時的心理活動,思考如何通過朗讀把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表現出來。接著又讓學生進行“小練筆”,要求學生“接著往下寫這個故事”。本課結尾,給讀者留下了懸念和想象空間,我引導學生打開思路,鼓勵他們發揮大膽的想象進行續寫。通過分角色朗讀,學生加深了情感體驗,在語言學習中提高了人文素養;在直觀的表演中,學生運用生活積累,感悟名人是那樣平易近人,是那樣關心下一代。感悟高爾基對媒體宣傳自己并不關心,相反對這個少先隊員卻非常重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高爾基關懷下一代、愛護下一代的崇高品質,感悟小男孩是那樣地崇敬、愛戴高爾基。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傳授知識,又要教育學生做人。欣賞文中插圖、角色表演、導讀、習作表達、體會句子……處處可以尋找到德育點,語文老師必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把學生自然引入到清新、和諧的情感氛圍中,讓他們在品味語言文字中,領略到德育殿堂里一幅幅閃耀著人類理性光輝的美麗圖畫。在教學中抓準德育點進行詩意滲透,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本文作者:傅玲嵐工作單位:大方縣長石鎮慶場小學
- 上一篇:嚴格水政檢查職責規范執法行為
- 下一篇:農機監理工作的創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