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高德育教育工作實效性增強思考
時間:2022-05-14 11:14:12
導語:普高德育教育工作實效性增強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小城鎮普通高中德育現狀
1.德育途徑單一,時效性不強
目前,大多數學校主要通過“主題班會”、“大型集會教育活動”、“校團支部組織課外文體活動”“班主任工作”、“社會實踐”、“個別約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徑實施德育。首先,主題班會的主角是班主任,封閉式的由教師包辦的說教的學校德育己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在工作中我發現絕大都數的學生“喜歡自己組織的活動”,然而出于安全考慮,不得不禁止學生自己組織的活動。其次,校內各種德育力量缺乏互相配合,難以形成全員育人機制。不是自己年級的學生、不是自己教的學生、或者教師本人不是班主任,很少人會重視對學校的德育教育。加之,德育教育任務重、責任大,社會各方面又對教師的德育教育求全責備,使得一些有豐富班主任經驗的教師不想擔任班主任工作。當前農村普通高中德育處于被動應付、“單打”的局面,缺乏“全員、全方位、全面育人”的長效機制,德育效果差。
2.德育內容缺乏時代性
學校德育工作常常遇到德育現狀與客觀環境的變化不相適應的矛盾,從而使德育實效性大打折扣,農村普通高中在這方面遇到更大的困惑。經過調查發現大多數農村普通高中仍然突出“行為規范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法制、紀律教育”、“安全教育”等教育,難以解決學生思想上深層次問題,尤其是對“網絡安全教育”等新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夠。高中階段是青年學生世界觀和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期,這個階段他們所形成的思維方式、道德觀、價值觀,對善與惡、美與丑的判斷等都將對他們在今后人生道路上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要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就必須全面分析德育實效性不高的原因。
二、小城鎮普通高中德育問題的分析
1.社會環境中的消極因素對德育的沖擊
德育教育作為影響高中生未來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教育方面,必須引起社會、老師以及家長的重視。德育教育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環境會給予高中生一個影響其道德的外界輔助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事實上,由于學生時時刻刻生活在社會這個大的群體中,社會的方方面面極具滲透性,換句話說,盡管學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對學生早已進行或者正在進行著思想教育,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社會總是會更早一步的影響孩子們的人生觀道德觀,甚至影響的程度遠比學校德育教育影響的程度要大很多
2.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悖影響德育的實效性
農村普通高中的學生家長首先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龍成風,出人頭地,只重視學生考試成績,“重智輕德”現象嚴重。本就收入不多的家長們在物質上舍得投入,生怕孩子在外求學受累。然而對孩子的精神世界卻關心甚少,不能和孩子進行有效的交流與溝通。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中暴露出了許多問題,其中農村普通高中學生家庭背景也越來越復雜。在工作中我發現“單親家庭”“離異家庭”“隔代撫養家庭”,或有的父母雖然齊全,家長卻經常玩牌、賭錢。家庭教育的畸形發展與學校全面育人的目標發生了矛盾與沖突,影響著學生的健康成長,嚴重干擾了學校的德育工作。
1.適應實際需要創建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更新德育內容
第一,德育內容的選擇要注重適應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學校要依據學生品德發展的滿足學生的需求。尤其是農村普通高中更應突出“以人為本”的辦學思想,創建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校園文化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通過圍繞學校的辦學特點,組織開展各項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來體驗學校德育的要求,深化對德育內容的認同,從而以一種自主教育的形式,與學校教育進行互補互動。校園文化內容與形式的可接受性、可參與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獲得實踐和創造的愉悅,學校德育內容就有效地轉化為他們內心的需要。
2.建學校、社會、家庭一體化德育網絡提高德育實效性
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辟新途徑,才能把德育工作落到實處。今天的德育必須要和我們這個時代相結合,也就是說高中德育必須要與高中階段的辦學目標相結合。德育工作離不開班級的參與,班級是學校展開德育工作的基層組織。班級德育工作直接體現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和管理者,與學生朝夕相處,對每一個學生的品德形成、情操陶冶,素質提高,班風學風養成,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高中正是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主要階段,因此,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是高中班主任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3.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教師的思想修養和專業素質
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是全部德育教學工作的核心,也是德育教育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的關鍵環節。沒有教師高度的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對于教育意義的深刻認識,沒有教師刻苦勤奮的努力和良好的教學水平,再好的學科體系都難以轉化為科學的教學體系,再好的教學理念都難以落實到教學過程,再好的改革方案都不會轉變為實際的教學效果。(本文來自于《高考》雜志。《高考》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孫玲玲王申會孫青峰工作單位:吉林省蛟河市第二高級中學
- 上一篇:關于體育運動發展的思考
- 下一篇:體育教學中娛樂性運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