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輔導員德育工作啟示
時間:2022-02-18 10:10:41
導語:高職院校輔導員德育工作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透過供給側視角,本文以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為切入點,從學生的需求側出發,進行高職院校德育工作供給側的現狀分析、供給主體的詮釋、基本原則的探討,提出高職院校輔導員德育工作供給側改革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高職院校;輔導員;德育工作
基于供給側視角研究高職院校輔導員德育工作,能更好地協調德育工作供給側需求的平衡,實現德育供給側自身的引導力和影響力。
一、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內涵界定
隨著社會各個領域的改革融合,經濟領域的供給側改革為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德育工作具有普遍性和延續性,其內涵是把一定的社會思想觀念、政治意識、道德規范,通過對受教育者施加有組織有計劃的影響,引導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意識形態和行為實踐。這個內涵奠定了德育工作供給側的重要地位,要求德育供給側具有強大的滲透性和引導力,并向受教育者輸出高質量的“精品”活動,滿足受教育者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避免教育資源的結構性浪費。黨的十八大以來,高等職業院校對學生培養的目標和質量有了更精準的要求,德育教育也面臨著輿情多變、思潮多元的問題,德育工作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二、高職院校德育工作供給側的現狀
一些高職院校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技能發展,忽略了德育培養的投入,加之教學條件的有限,使德育工作教育理念落后、形式單一、內容枯燥。首先,德育目標設立偏離實際,過于政治化、理論化、片面化,德育教育往往被邊緣化。學校設置的德育目標沒有結合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思想覺悟水平,忽略了學生道德水平培養的階段性和個體差異性,脫離了現實生活的道德環境。其次,德育內容缺乏科學性和創新性,偏重理論的灌輸,忽視了個體情感的體驗和實踐的獲得感。德育內容除了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以外,還要緊扣時代的脈搏,不斷更新內容要素。再次,德育效果評價方式比較單一,不利于道德意識的養成,大學生德育活動的效果評估往往是以考試分數來決定,這種評價方式忽視了道德教育的實踐意義,缺乏科學性和實效性。最后,輔導員技能水平和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在工作中習慣套用工作經驗,加上過多的管理,缺乏引導,減弱了德育的時效性,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還有部分輔導員的精神境界和對德育工作的片面認識,也弱化了對學生的示范作用。
三、高職院校德育工作“供給主體”的角色詮釋
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是多方主體聯動開展的,涉及面廣泛、內容復雜,要求供給主體具有開展工作的戰略格局。高職院校德育工作開展的主體包括學校、教師、學生團體等組織和個人,高職院校“供給主體”具有多層次和多樣性的特點,在開展德育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輔導員作為高職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育供給側改革的骨干力量。輔導員奮戰在學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線,不僅是各項工作的整合者,還對學生道德情感和精神世界有重要的影響。所以,高職院校輔導員是否能提供高質量的德育供給直接影響德育工作的成效,影響著學生習慣養成和品格塑造。這就要求輔導員提高開展德育工作的信效力,多角度、多渠道地認真研究方法和對策,運用“供給側改革”的思維,主動建立自身的“資源庫”,扎實有效地推進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開展。
四、高職院校輔導員德育工作供給側改革的基本原則
1.堅持理論指導與實踐體驗相結合的原則。高職院校德育工作供給側改革的實質是提高供給內容的精準化、品牌化的過程,要想真正理解其理論的內涵,就必須用實踐來檢驗。所以,高職院校在德育工作供給側改革的實施過程中,增強學生踐行德育活動的興趣性和主動性,使他們能夠真正解決現實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和困惑。具體來說,輔導員在提高供給理論質量的同時還要進行實踐檢驗,使高職學生真正成為社會道德體系的主動實踐者和行為示范者,在有意義的實踐中,發現自我,完善自我,自覺踐行德育體系的基本要求。2.堅持集中性教育與持續性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德育供給側改革必須緊跟高職院校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做到“想在前、做在先”,用發展的眼光和動態的工作方法,建立德育供給的覆蓋機制和長效機制,使德育供給的形態從二維走向立體,從獨立變為系統。通過有效的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和制度保障使社會主流思想進入大學生頭腦,并轉化為個體內在的信念和自覺的行動。高職院校的德育是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教育,甚至可以說是終身教育。所以,德育供給的內容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個人的成長進行調整,這就要求德育供給變成具有流動性的長效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以主流的意識形態指導行為,慢慢地滲透符合時代要求的德育內容,從而形成高職學生的認知結構。3.堅持主流引導與多元發展相結合的原則。隨著社會的經濟的發展,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都發生著深刻的變革。整個社會意識形態領域呈現出傳統與現代、理性與非理性、進步與落后等多種意識形態并存的現象,需要有一個主流意識形態來引領,才能保證社會主義發展的正確方向。在這種情況下,輔導員在進行德育教育時要主動踐行主流引導和多元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堅定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堅持指導思想與價值取向的主流化,充分發揮德育教育在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引領作用,牢固掌握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與此同時,也要采取開放包容的態度,正確處理主流引導和多元發展的關系,尊重社會思潮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合理吸取其有效成分,豐富德育供給的內涵。對于各種思想意識的有效整合,能有效促進德育供給側改革的科學進行。
五、高職院校輔導員德育工作供給側改革的路徑選擇
1.加強德育工作的統籌設計和務實推進。德育供給側改革工作要有設計、接地氣,要遵循德育工作的特殊性、立德樹人的服務宗旨、學生成長的階段性規律,對德育工作的整體流程實施規劃,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斷完善德育工作的有效機制。學生在校期間與專業課教師接觸的時間最多也最直接,所以德育供給側改革要主抓專業教師這個突破點,利用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的特點,聯合專業教師,形成德育供給的合力,主動咨詢學生的學習情況,積極采納專業課教師的意見,整合信息資源,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促進目標、任務和要求在組織中有效落實。提高職業院校各方的協同意識,例如,加強學生工作與教學、服務等系統的管理協同,加強輔導員管理隊伍與專任教師之間的教學協同,加強融媒體的線上和線下的實效協同,真正構建全員、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大格局。2.盤活高職院校德育供給內容。做好供給側內容的精品輸出,構建包括思政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等立體式供給體系,不僅要有豐富的德育素材,還要結合高職學生的實際需求和社會時政訊息來提高德育內容的信效度。德育工作的另一個核心要點就是要融入中國的傳統文化精神,在進行德育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要緊緊抓著這個“魂”。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納入德育體系的傳統文化必須進行篩選梳理,才能有效提高供給質量,在實踐過程中可以通過傳統藝術展示、經典導讀、戲劇電影等多種方式傳遞傳統美德所蘊含的價值。另外,注重對網絡德育資源的有效運用和整合,運用融媒體技術創新德育工作載體,從而提升德育供給側的科技感和吸引力。輔導員要結合本身專業背景和學科特色,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著力打造精、簡、藝的德育品牌活動,將網絡熱詞、紅詞揉進德育供給側的內容,讓德育供給側的輸出真正做到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輔導員還可以開設網絡道德課程,強化學生網絡道德的行為規范和責任感,主動輸出優質精品,追求精準傳播,努力將德育工作落到實處。3.改變德育教育工作的供給方式。高職院校要探索適合學生群體的德育工作模式,實現精準的教育供給,努力構建獨具特色、功能多樣的德育體系,講授與引導相結合,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為學生創設多維的德育實踐渠道,提升德育供給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德育供給側改革過程避免輔導員單打獨斗,應學會用眾籌的理念做德育供給,擴大德育供給宣傳平臺的受眾范圍,積極開展追蹤反饋。有效構建德育供給側輸出的評價體系,形成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受教育的效果,促使供給內容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另外,輔導員隊伍要注重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的提升,加強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促進先進思想文化的積累,提升德育供給側的解釋力、感染力和影響力,形成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優秀供給隊伍。隨著高校內涵式的發展,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要運用供給側思維,以需求側的具體情況為出發點,理清高職院校輔導員德育教育供給的問題短板,在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供給端主動轉型升級,提高德育供給實施工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有效完善德育教育供給的組織保障、人員保障、制度保障和資源保障,實現輔導員德育教育管理雙向平衡和良性互動,全方位精準發力,以此更有效地推進高職院校輔導員德育供給側改革的進程。
參考文獻:
[1]侍旭.高校思想政治也應有“供給側改革”思維[N].光明日報,2016
[2]黃東桂,潘柳燕.自我教育:高校主體性道德教育的歸宿[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
[3]趙秀紅.網絡平臺多優質產品少,高校輔導員呼吁——網絡思政教育也要“供給側改革”[N].中國教育報,2016
[4]劉新庚.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王易.近十年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研究述評[J].教育探索,2015
[6]曹金榮.新時期高校德育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知識經濟,2011
作者:趙曉穎 單位: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醫學人文教育大學語文探究
- 下一篇:小學德育教師指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