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普通高中德育論文

時間:2022-09-28 04:07:15

導語:城市普通高中德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普通高中德育論文

1德育面臨的新問題

1.1德育對象來源多元化,結構復雜,增大了德育工作的難度

四川省瀘州高級中學校(簡稱瀘州高中或瀘高)作為一所典型的城市普通高中,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隨著普高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隨著高中階段教育的逐漸普及,學校生源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筆者對瀘州高中1992年至2012年間的生源結構進行統計分析,分別統計了1992年9月、2002年9月和2012年9月瀘州高中的生源情況,班級總數分別為15個、43個和112個,學生總數分別為908人、2752人和6724人,獨生子女所占比例分別為12%、47%和68%,單親子女比例分別為9%、17%和31%,留守子女比例分別為11%、34%和41%,市外生比例分別為3%、19%和36%,住校生比例分別為17%、46%和72%,計劃外招生比例分別為11%、35%和47%。從統計數據不難看出,在過去的20年里,瀘州高中逐步發展壯大,無論是班級總數,還是學生總數均急劇增多,這既是好事,又讓人感到“憂心忡忡”,因為這給學校的精細化管理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隨著學生總人數的急劇增加,獨生子女的人數也快速增長。獨生子女寄托了長輩們太多的期望,他們大多受到長輩們的寵愛,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有的獨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養成了好吃懶做的惡習,既有經不起挫折打擊的“草莓族”特征,也有凡事依賴長輩解決的“啃老族”痼疾,教育難度特別大。除此之外,單親家庭子女的人數也在急劇增加。單親學生的家庭破裂、家庭不健全這無疑會給漸懂人事,自尊心、好強心日漸增強的學生帶來巨大的負面心理影響,對其學習生活、為人處世帶來始料不及的嚴重的教育后果,增加教育的難度。此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隨著打工潮逐漸向大江南北海內海外的發展,作為西南內陸一隅的三線城市瀘州有越來越多的留守子女。留守家庭對子女的關愛教育有時鞭長莫及,故留守子女的教育問題日益顯現,不容小覷。近二十年來,由于瀘州高中的教學質量越來越高,影響越來越大,也由于瀘高招生范圍逐漸擴大,故周邊省市前來就讀的學生日漸增多,住校生和市外生的比例均大幅提高。這些學生遠離父母,初次來到城市就讀,對環境還有一個適應過程;同時城市環境中一些不良因素必然對他們有所影響,必將會給德育工作帶來不小的羈絆。更讓教育工作者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是:二十年前,瀘高招收的幾乎都是正取生,學生品學兼優,管理難度小;二十年后,瀘高招收了接近一半的計劃外學生,這部分學生學習基礎不牢固,學習自覺性較差,行為習慣有待進一步糾正提高。因此,當前的瀘高德育工作任重而道遠。

1.2德育工作的環境日益復雜,信息社會中的大量垃圾信息對學生身心影響巨大

作為一所城市普通高中,我校有近一半的走讀生,不可能像縣區農村普通高中一樣把所有學生均封閉在校園內,讓學生免受外來不良因素的干擾。毋庸贅言,在繁華喧囂的大都市,有越來越多的負面因素在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諸如酗酒、抽煙、進網吧、進營業性歌廳等等,都或多或少對意志力不強、德行不夠堅定的學生有巨大的負面影響。此外,隨著手機的普及、掌上電腦增多,暴力、色情以及大量垃圾信息正悄無聲息地腐蝕學生幼稚的心靈。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縱欲主義以及西方的不良生活方式也在侵蝕學生,導致問題學生越來越多。這些負面因素都嚴重阻礙德育正能量的發揮。

1.3應試教育陰魂不散,重智育輕德育現象愈來愈嚴重,德育弱化不容小覷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指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此方針對教育的目的和任務說得非常清楚明白。21世紀培養的人才,德育為先,德才兼備,理論聯系實際,全面發展。在我國,從古至今,本無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對立,應試教育是學生具有一定的綜合素養之上的考試而非單純的應試。但是由于考試標準,選拔人才的機制單一,過分的應試模式,才有了當下這場爭論。學生成了教育機器,學習的唯一目的就是考高分。為此目的,有的學校,取消了學生應有的活動,比如班會、體育課、勞動課、藝術課、心理課等,學生們被擠占的時間,全部用來做練習、考試,沒有時間去感悟和體驗學習的快樂,生活中的美感,沒有時間去體驗勞動和助人為樂,沒有時間去與人相處,與人溝通交流,沒有時間去體驗1小時陽光體育。他們所缺的德育課程,在大學能補得上來嗎?他們的心理問題,大學教師能給他們醫治嗎?多年以后,這些學生走上社會,發現他們的夢想和現實差距很大,他們對辛勤的園丁們會有多少感激之情呢?長期以來,我校作為瀘州市兩所國家級示范高中之一,肩負著沉重的升學任務,因而學校絕大多數教師以教學為重,輕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輕對學生的德育教化工作,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長期以來面臨著跛腳走路的尷尬問題,亟需矯正。

1.4德育教育形式單一,未形成齊抓共管態勢

“傳統的德育教育傾向于把學生視作被教育和被管理的對象,強調嚴格管理和紀律約束,忽視了學生的個體意識和權利,要求學生單向地服從管理人員的命令。”隨著社會不斷進步,通訊和網絡的發展,地球變成一個小村莊,學生們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途徑增多,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的說教式和懲戒式的德育教育,已不再適應現代德育教育模式了。德育是如此重要,遺憾的是,部分教師對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他們只教書不育人,或僅在課堂上育人,課堂外不育人等現象依然存在。“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一崗雙責,愛校如家,愛生如子,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校園文化精神,還沒有完全形成。另外,德育教育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社會力量的參與。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一旦送到學校,教育問題就是學校的問題,與自己無關。同樣地,社會在評估學校時,往往只看重升學率,忽視學生的品行和表現,綜合素養和社會實踐活動。西方教育,在這方面做得較好,學校課堂對家長是開放的,家長和學校長期保持交流。社會對學生提供多種實習場所,學生們在醫院、礦山、勞教所、戒毒所、救助機構、社區等參與實習,并作為一門重要課程,得到相應的學分和綜合評價。

1.5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由于社會教育環境的日益復雜化,由于學生自身不正常的人際交往心理,新形勢下的學生心理日益復雜化和極端化,有時會讓教育者防不勝防。同時,學生課業負擔,并沒有隨著課改的推進而減小,反而比以前有所增加。學生由于沒有足夠的時間參加身體鍛煉,勞動鍛煉;沒有時間與老師、同學、家長進行交流,內心的苦悶、彷徨得不到排解,長期積壓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特別是較內向,不善交流和溝通的學生,更容易發生心理疾病,容易出現偏激行為。近年來,學生自殺的和患抑郁癥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心理健康問題未得到全社會足夠的重視。

1.6學校的安全問題細節落實不到位

學校的安全工作,是學校管理的“高壓線”。沒有平安校園,就談不上和諧校園,秩序校園,就無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所以確保學校安全,是學校管理中的首要任務。然而目前校園安全管理存在以下問題:全員安全意識還比較薄弱,應急處理能力還較差;安全課程和安全知識演練不落實;設備設施較陳舊;消防設備未合理配置;防暴、監控、預警設備資金不足;保安隊伍素質整體較低;學校、家庭和社會未能形成一個系統預防機制。

2德育管理對策

(1)認真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按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有關精神,加強社會主義“八榮八恥”教育。

各級各類學校,務必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改變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單純應試思想,讓學生綜合發展,和諧發展。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理想、道德、紀律、法制、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學校、家長、社會形成合力,讓學生從小事做起,從具體的勞動實踐和活動中,體驗中華傳統美德教育。

(2)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鑒于目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學校應成立心理咨詢室,全方位、多渠道開展工作,建立每位學生的健康心理檔案,各年級應開足開齊心理健康課程。加強心理健康教師的進修和培訓,加強全體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和有關德育部門的心理健康知識的培訓。各年級、德育處和安辦應有特殊學生的檔案,切實加以預防。要教育學生高考不是一生唯一的選擇,“一個人可以考不上大學,可以不具備高深的科學知識,但不可以不具備寬闊的胸懷。”

(3)德育工作,人人有責。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師要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注重細節,注重落實。“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德育教育實行階段德育和主題德育相結合的辦法。高一年級主要培養學生的文明素養,養成教育,感恩責任,勞動體育和強化閱讀。高二年級主要是挫折教育,勵志教育和青春期健康教育和感恩奮進。高三年級主要是理想前途教育,感恩奉獻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4)安全問題重于泰山。

全員教職工,都要具有安全意識,重細節,重預防,重落實。全校要有明確的責任分工意識,每一個路口,每一個樓段,都要有責任人,并明確標注在指示牌上。每個環節都要有預案,全校教職工要有一本非常清楚的安全手冊。重點巡查要長期堅持,形成制度。校門的管理應是軍事化或準軍工化管理。事故發生后,有關應急處理必須有統一清楚的流程。政府加大投入,提升監控系統、預警系統、消防系統、廣播系統等的現代化水平。安全問題,必須由學校、家庭、社會和政府部門,抓共管,方能有效。校門口的攤販,網吧,飯店,發廊和公路,都是帶來不安全的場所,如果沒有政府的公權力度,很難治理。

(5)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

校園清潔衛生,也應該由學生自己做,并作為勞動課程的一部分。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成立勞動實踐基地,讓學生在那里全面體會勞動的艱辛與快樂,讓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由此上升到熱愛祖國和人民。讓學生在傳統文化中,浸潤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校園文化應突出體現以下內涵:以人為本,人是文化的核心;注重文化的傳承,讓中華傳統文化和校園傳承的文化和諧統一;辦學理念,辦學思想,辦學傳統,辦學目標,校訓等主題突出;文化長廊映襯學校的辦學思想;體現制度文化內涵;彰顯學校特點,師生個性化特長;教風建設,學風建設,人際關系建設;學校整體環境色調,視聽效果等。

3結束語

學校總是在艱難中發展,風險和機會共存,挑戰與希望共生。這里,只要有一大批拓荒者,忠于自己的信仰,堅守自己的事業,這種事業一定會繼往開來;在這個精神的家園里,容不下浮躁和外界的喧囂。他們雖然清貧,但內心充實而沉穩;他們辛勤一生,但無怨無悔,他們的教育夢想是為了祖國的明天。

作者:劉中楷單位:四川省瀘州高級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