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指導下的高中德育論文

時間:2022-09-28 04:14:04

導語:以人為本指導下的高中德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人為本指導下的高中德育論文

一、當前高中德育面臨的新情況

現行德育課本上的一些純粹理論化的知識無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甚至會由于理論過于枯燥而引起他們的反感。在我們對山東省某高中三個年級學生所做的問卷調查中發現,認為目前德育課程內容生動、有吸引力的不足20%;認為自己接觸的各種現實生活實例對自己的心靈、觀念影響更加深刻的占到了60%。調查還發現,高中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有著比小學、初中生更加多元化的道德訴求需要滿足,但當前的德育內容設置很顯然沒有很好的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認為學校德育課程能夠很好的解決自己道德困惑的人數只有23%。

二、當前高中德育實踐對“以人為本”理念的疏離

(一)德育課程的考核標準與“以人為本”理念失和

高中新課程改革對德育提出的總目標就是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從以上目標中,我們可以明顯的感受到新課程改革對德育培養目標的定位是“以人為本”的,是以全面提升人的道德素質,實現人的發展為終極目標的。但對人道德水平的評價很難有一個量化的指標;再加上升學壓力的影響,各個學校對德育課程的考核大多采取的是與其它學科一樣的筆試形式,很難做到全面評價學生的真實道德水平。

(二)德育教學內容的設置與“以人為本”理念脫節

德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是直接影響德育課程吸引力,進而影響德育效果的重要環節。當今的時代是一個存在著多元挑戰的時代、我國也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關鍵時期,人們在道德領域中遇到了許多新問題、新困境,也就是說,高中學生對德育有了更多元化的訴求。筆者調查發現,當前高中德育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以理論化、規范化見長,而實踐性、可操作性相對較差。比如,在對集體主義進行講授時存在著將重義輕利;重公輕私;重理輕欲絕對化的傾向,而對如何尊重、保護人們合理個人訴求的內容相對不足。同時,在現行的教學內容中,案例教學、討論話題等部分設置較少,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教學印象。當前的德育教學實踐已經證明,傳統的德育內容體系已經無法滿足新時期人們對德育的訴求,在新的時展趨勢下對其進行與時俱進的揚棄勢在必行。

(三)德育教學過程對受教育者的定位忽視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德育是人們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教育是人類所從事的特殊社會實踐活動,其最根本的“特殊性”在于它所改造的對象是“人”而不是“物”。高中學生已經具有了較強的主觀能動意識和能力,是具有主體性的特殊客體。因此,在高中階段的德育教學實踐中我們不可能要求廣大的高中生只是消極被動的接受教師的施教,這是對學生主體意識的漠視,是典型的對“以人為本”理念的疏離。長期以來,高中傳統的德育模式將教育活動的參與者(即師生)明確分割為對立的兩方,德育過程由教師完全主導,這種情況很容易使教師漸漸形成高高在上的自我定位,將自己變成了機械的說教者;另一方面,日趨走向成熟的高中生們的主體意識長期被忽視,在德育過程中只能居于服從者的地位,最終導致完整人格的缺失和個性的扭曲。

三、“以人為本”理念在新時期德育改革中的貫徹與運用

(一)德育課程考核機制應“以人為本”,有助于培養“和諧人”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的人不是單純的自然人、更不是“經濟人”,而是擁有和諧特征的“和諧”人。所謂“和諧”人,就是實現了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人。高中學生已經有了相當的思考、邏輯分析能力,再加上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生們有了更多關注社會、關心環境等現實問題的熱情和機會,希望現代的高中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是對學生發展和社會發展不負責任的表現。要想在高中德育教學中實現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目標,現行的德育課程考核體系必須進行必要的改革。過去用一份試卷來判定一個學生道德水平的模式必須改變,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評價完全可以細化為多個部分,比如,道德理論(以對課本理論知識的考察為主);道德素養(要求學生對生活中的實例進行分析);道德實踐(考察學生在校、在家、在社會實踐中的綜合表現)等。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評價的人不應僅限定為德育課的任課老師,可以運用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結合的評價體系。

(二)德育教學內容應“以人為本”,關注人們的道德訴求,做到有的放矢

目前,我國在發展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巨大的社會轉型沖擊著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帶來了整個社會道德觀念的巨大變化。正處于身心尚不完全成熟階段的當代高中生不可避免的會遇到許多道德困惑,而當前高中德育內容體系“重物輕人”、“寬泛高難”、“重公德輕私德”的弊端使其與學生們現實的道德訴求漸行漸遠,逐漸失去了自身的吸引力,嚴重影響了德育教學效果。在調查中,認為在高中德育內容中應該加入生態倫理、性倫理、網絡倫理內容的學生分別占到受測學生數的68%;26%;59%。由此可見,學生們對高中德育教學內容的期望絕不再僅僅是空洞、機械的理論說教,而是能讓他們自愿接受并自覺遵循的可操作性規范,進而指導他們有針對性的解決道德困擾。

(三)德育教學過程應“以人為本”,發揮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德育實效性

高中德育教學的過程是一個需要師生之間協同配合才能完成的互動過程,雙方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充分發揮將直接提升德育教學的整體效果。一直以來,在我國高中德育模式中學生仍被簡單、機械的看作需要教育,甚至是進行改造的對象,學生的個體意識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被壓制,個體的獨立性、能動性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與發揮。當今的時代是一個強調主體自覺、主體能動的時代,當代的高中生也有著與其前輩相比特別強烈的希望被認同的愿望。這樣的現實,要求我們在高中德育教學改革中必須貫徹、運用“以人為本”的理念,具體而言:承認高中德育教學活動的對象———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以此作為我們對廣大高中生予以定位、發揮其主體性的基礎性原則。充分尊重師生雙方的平等地位,保障他們擁有平等的話語權。運用現代的通訊和網絡技術為師生雙方提供自由溝通的交流平臺,通過師生雙方的充分互動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個性,從而達到催發教師創造性和改變學生在德育教學中被動、盲目狀態的雙重目的。

作者:馮蕓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