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課堂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19 09:24:00

導語:高中政治課堂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政治課堂管理論文

[摘要]本文介紹了深度學習的特點,討論了把深度學習的某些做法應用于高中政治課學習中的可行性,提出了政治課深度學習教師應注意的四個方面。是把深度學習和政治課教學相結合的一個新的嘗試。

[關鍵詞]高中政治深度學習結合

新的高中政治課程標準強調考查考生對知識整體把握、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文綜考試既反映各學科知識之間的系統聯系,又表現注重學生思考、知識遷移、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通識教育理念。而現在不少學生,認為政治是小科,臨考時背一下就行了,所以他們不注重學習能力的培養,往往只重視知識的背誦,浮光掠影,淺嘗輒止,缺乏系統性和反思,也難以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以為,將深度學習(deeplearning)貫穿于政治課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能夠提高學習效率,特別是在當今高考試題越來越靈活的情況下,深度學習尤其必要。

深度學習(Deeplearning)是一種有利于培養學習者高級思維能力的學習方式,它是與膚淺學習(Surfacelearning)相對來說的。深度學習與膚淺學習的對比

深度學習要求學生在研究高考大綱的基礎上,對基礎知識逐一過關,并通過組織、解釋、評價、分析和綜合信息,在各知識點之間產生關聯,同時把課本上的重點事實資料和社會上的熱點問題結合起業,學會用書本知識來分析、解釋社會現象。也就是把知識點“穿成線,連成面”,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并在這個基礎上,真正形成學生自己的綜合能力,達到“明理”的境界。

深度學習,正如BarbaraCambridge所描述的,包括反思,是不斷發展的、綜合的、自我導向的、終身學習。深度學習,要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注重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深度學習中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注重系統性、反思性學習,強調批判性思維。深度學習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發揮好組織者、引導者和學習的幫助者的角色,起到點燃學生思想火花的作用。

把深度學習應用于高中政治,教師起著尤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要發揮教師在課堂上的指導和示范作用,筆者以為具體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注重知識的縱向和橫向聯系

以經濟常識學習為例,應該讓學生把握一個學科思想——效益思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條主線,而效益是它的靈魂。這就引出了一系列的概念和一系列的聯系:商品,貨幣,價值規律,宏觀調控,整個經濟常識可以用經濟效益構建一個知識網絡。

學習哲學常識就應該把握一種“方法論”思想,也就是所有的哲學觀點和原理,都是為最后的對現實的指導意義服務的。所以,這幾年的高考越來越傾向于考“怎么辦”了。在這里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是主線,“方法論”思想是它的靈魂。

從分析具體的問題,我們也可以把經濟常識,哲學常識和政治常識三科的知識結合起來,這里我們以“三農”問題為例,對于“三農”問題產生的原因、解決“三農”問題的出路,我們可以從經濟常識來分析,這里面涉及到了價值規律問題。在農村有些農民缺乏經濟頭腦,大部分人不了解價值規律,更不知道去利用價值規律,所以他們總是等別人嘗到了甜頭之后,才一哄而上,結果導致市場上同類產品供過于求,于是又一哄而下,導致了資源的大量浪費,因此他們總是趕不上趟,常常是增產而不增收,這也正是中國農民勤勞而不富有的一個致命的原因。

從經濟常識的角度,我們還可以聯系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黨在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等相應的法律法規等。這里面具體又涉及到了生產力狀況、所有制結構、分配方式、產業結構、農業結構、產品結構、城鄉結構、地區結構、勞動力結構、消費結構等問題。

從哲學常識的角度,我們可以聯系: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從而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從政治常識的角度,我們可以聯系: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十六屆四中全會、我國的國體、國家職能、國家機構的組織和活動原則、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等知識。

綜上所述,依托“三農”,我們就可以把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通過縱向或橫向聯系,構建成一棵枝繁葉茂的知識樹。當然橫向還可以與地理知識聯系,縱向也可以與歷史知識聯系,我就不再舉例了。

二、善于對所學內容進行批判性思考

深度學習提倡一種不唯書不唯上,不迷信權威、大膽質疑的精神。通過這種批判性思考,從而產生新的知識并達到解決復雜問題和情景的目的。

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就遇到過這樣一個問題: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之間,教材觀點是二者成反比。但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所遇到的事實卻不象那么回事。比如糧食價格,雖然我國糧食生產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比以前提高了好幾倍,糧食的價格不但沒有降低反而還有上漲的勢頭;還有“天價月餅”等給我們的表象是價格嚴重偏離了價值。是不是課本出現了錯誤?二者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

帶著這些問題,深度學習就要求我們善于調動過去學過的知識,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另外,還會促使我們去查資料,或者從生活當中找出證據。然后對這些證據進行分析和整理。

比如剛才所說的糧食漲價,可能的影響因素有:人口數量的劇增,可耕地面積銳減,如城鎮化、城市化過程中,各種建筑、修路用地和土地荒漠化等。飼養業的發展,食品加工業的發展,大量用糧。農民種地的成本也在不斷的增加,再加上自然災害造成的糧食減產等原因,所以糧食的漲價主要還是市場調節的結果。另外還要考慮到紙幣的購買力問題,相對于前幾年,紙幣的購買力總體來看一直處在下降的狀態。所以,盡管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但糧食的價格不但不能降,而且還要升高。但我們不能因此得出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不成反比的結論。

再比如“天價月餅”,這里我們除了考慮以上因素之外,我們還要考慮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等因素,比如有些月餅盒里還放著相當貴重的金銀首飾等物品,專供某些人行賄之用,所以這樣的月餅賣成“天價”,也就不足為奇了。

綜上所述,通過對某些問題的置疑和批判性思維,我們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刻了,這些知識離我們近了,我們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三、關注學生思想和行為能力的提升

課程標準反復強調:要切實提高學生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使他們具有走進社會、面對挑戰、規劃人生的真實本領。深度學習要求在讓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要求教師找準知識的連接點,提升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能力。

比如整個高中政治的課程內容里都貫穿著一種思想:和諧,和諧是一種美,從哲學的角度講叫對立統一。比如經濟常識里的“使用價值與價值”、“市場調節與國家的宏觀調控”、“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三大產業”、“生產者、經營者與消費者”、“個人利益、集體利益與國家利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積累與消費”、“東部、中部與西部”“人口與環境”、“勞動者的權利與義務”、“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等等,都是對立統一的關系,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是堅持了科學發展觀,就可能建立一個和諧社會。

這些對于培養學生的良好的思維習慣,增進學生的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哲學里面更是如此:福與禍、安與危的轉化告訴我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教人們要有長遠打算。進步與退步、驕傲與落后的道理告訴我們應建立一個學習型社會。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教我們重視量的積累;內外因辯證關系原理教我們把握機會,促成飛躍,因為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這就要求我們要終身學習,不斷進步。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學會揚長避短,敢干張揚個性,發揮特長。聯系現實,針對越來越多的大、中、小學生自殺現象,思考生命的意義,使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和諧統一,認識到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明白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所以全社會都應提倡雷鋒精神、合作精神、團隊精神。

四、教師評價方式的改變。

學生的深度學習方式的養成是和老師的培養分不開的,所以教師的評價方式至關重要。關于評價要注意以下幾點:

1、更加注重過程的評價,注重學生在課堂的表現,注重學生的點滴進步。而不是最后的一個分數。深度學習能力的養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教師應該敏銳地察覺學生的每個哪怕微小的一點進步而給予積極地評價,讓學生把深度學習持續進行下去。

2、為了學習的評價(AssesmentforLearning)而不是學習評價(AssesmentofLearning)應該作為老師的一項關鍵職業技能。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區分學生的好與劣,而在于鼓勵他更好的學習,因此,強調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比總結性評價更重要,因為任何評價都有情感上的影響,應該考慮學習者學習動機的重要性,并且培養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應該致力于學習目標的實現,以及對評價依據的標準達成共同的理解

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開發學習者的自我評價能力,以便于他們能反思和自我管理?!傲私庾约骸?,這種觀點有助于終身學習,在一個對成年學習者開發檔案袋(Portfolio)來證明優先學習的研究中(Brow,2002),JudithBrown發現了以下的結果:增加了學生對他們如何通過工作去學什么,為什么要學,如何去學的理解,增強了交流和組織的能力,加強了學習中反思的重要性。

總之,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建構主義的科學的學習方式,深度學習的能力不是每個學生自然所形成的,它要求學生持續不斷練習,我們相信,把這方式應用于政治課堂教學必然帶來的是學習能力的提高,而且這種學習是自我導向的終身的學習,掌握深度學習的方式,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Weigel.V.B.(2001)《數字時代的深度學習》

[2]《深度學習中的數字故事------電子檔案袋(電子作品集)》HelenC.Barrett博士(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