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課教學方法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14 08:49:00
導語:德育課教學方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分析高職生的思想狀況及心理特點,在德育課中進行有針對性教育
部分高職生,往往不了解不熱愛自己的專業,是無可奈何而來,是父母逼迫而來,可以說他們是應試教育的失敗者,往往心灰意冷。其實每一個孩子都存在著成功的潛在因素,教師就應該以最大的努力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特長,挖掘潛在因素。
針對高職學生思想存在這些問題,說明學校德育工作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1.用感人的故事和事跡來感染學生
講一些光榮傳統、勤儉節約的事例,讓他們從中懂得道理,如:開班會的時候,舉辦比賽,同學們認真準備,搜集資料,在比賽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學校、熱愛班集體的思想感情,養成文明禮貌,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習慣。
2.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學生行為習慣養成
不定期的搞一些活動,用豐厚實際的素材來吸引學生,要讓學生始終感受到時代在變化,關心社會和關注祖國的發展。比如中國申奧成功、西藏問題、臺海問題、四川地震;通過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的輿論工具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讓學生體會到成功,讓他們認識到“我能行”
幫助學生恢復自信,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人生。對于“問題學生”,教師們不要無謂地感慨“這樣的孩子如何教”而要積極地思考,因材施教,我們要堅信每個學生都會成材,用積極期盼的情感和態度感染學生,使他們每個人都對自己充滿信心。
二、改革德育課教學方法,讓活動帶“活”課堂
在傳統的德育教學中,常常是“一支粉筆一張嘴,老師從頭講到尾”,教師就是播音員,學生是聽眾,教材就是真理讀本。要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取代之以活動式、討論式、舉例式、模擬式的形式,并且采取現代化的多媒體課件方式把學生擺到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調到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參與意識。
1.把握知識結合點,搞一些活動,激發學生興趣
知識結合點是不同知識之間的有機結合,相互轉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產生于學生認識各種事實和現象之間的那些結合點。所以,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結合點。因為只有抓住這些結合點,才能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取得新穎的、出人意料的效果。
2.在課堂上通過設疑、解疑激發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疑、釋疑、解惑,可極大地引發學生興趣,使他們積極思考。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當他們能提出問題,說明他們動腦了,仔細研究學習內容了,教師給予解惑,當講到“誠實守信”這一節時,提問學生社會上哪些現象不誠實守信?問題一提出,都議論紛紛,把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都列舉出來,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接著又提出問題:“不誠實守信對企業有什么影響?并舉例說明。”這一問一答,使學生很快進入了角色,引起興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覺悟。
3.以故事、幽默、名人名言激發興趣
每次教學時間連續兩個45分鐘,而學生注意集中的時間是有限的,若教學平淡,只能加速腦疲勞。有時我發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我就說:我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好不好?同學們立刻瞪大眼睛,注意力都集中過來了,講完故事以后問學生與今天講的內容有什么關系,他們都能結合知識點進行闡述,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名人名言往往能激勵學生上進,讓學生在寫作業時,搜集一些名人名言,并且要求同學們在課堂上將自己的座右銘說出來,這樣的做法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這些名言警句潛移默化的激勵學生樹立自信心,讓他們懂得只有自信才能成功。每次課我用一句能激勵學生上進的話結束課程,達到我們德育課寓教于樂的目的。
總之,只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在備課的同時,注意備學生、備方法,選擇靈活多樣、切合實際的方法,就一定能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效果的目的。
三、密切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注重調查了解,以便溝通引導
由于市場經濟日益發展,人才激烈,就業形勢日趨激烈,當代高職生面臨的問題很多。首先,在承擔《職業道德與就業指導》課時,針對“如何推銷自己”“怎樣戰勝挫折”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優勢和弱勢,灌輸讓學生“先立足,后發展”的思想,正確把握擇業觀,同學們聽后大有啟發,對自己的前途充滿希望。其次,對學生的思想動態用問卷調查形式,了解學生思考什么問題,有什么困難,面臨哪些疑惑;了解學生對學習專業的態度和認識;了解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和對德育課的要求,教師針對調查的情況,用科學的理論加以現實的具體分析,理論聯系實際,達到教育的目的。
四、在德育課教學中,注重情感教育和行為養成教育
(一)注重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接受潛移默化的影響
教學中教師必須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教師的作用就給學生創造一種環境,讓學生自覺進入一種體驗學習的境界,自然而然地實現自我教育。
2.學生需要情感教學
為了使我們的學生不會學的太累,我們需要情感教學。首先要建立和諧的師生的關系,在進行“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課時,講到職業的特點我就問學生一個問題:“你心目中的好教師是什么樣子的?”大部分同學提到: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經常與我們交流的老師。的確,師生關系應是“魚水”關系,而非“貓鼠”關系,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就要走向學生,深入學生,了解學生在想什么,這樣才能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有機結合起來,讓他們在聽課的同時,受到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德育課的實踐性,注重行為養成教育
由于平時教師講道理多,學生學道理多,對行為規范的掌握停留在口頭上,書面上,學與用,知與行相分離,道德觀念只有在參與中形成。但是課堂教學的空間畢竟狹窄,教師應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認識,豐富感情,鍛煉意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德育課貫穿一個“情”字,滲透情感教育,課堂變的豐富多彩,讓學生在親切溫馨的教學中感受德育課的可學性
作為德育教師,要認清自己肩上的重任,善于在教學中創新,在創新中教學,在德育課中滲透德育,在各個學科中滲透德育,發揮“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作用,以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為己任,以更新的姿態和飽滿的熱情推進學院德育工作的健康發展。
[摘要]德育課是一門品德教育培育學生做人的課。教師應力求實現德育課的德育功能,使德育課堂靈活多樣,切實提高德育課的實效,使德育工作更具有經常性、實效性、滲透性。
[關健詞]德育課堂教學方法情感教育養或教育
- 上一篇:德育研究性學習模式研究論文
- 下一篇:德育課教學實效性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