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主導和“以生為本”的結合

時間:2022-03-03 04:09:16

導語:教師主導和“以生為本”的結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主導和“以生為本”的結合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等方面都取得長足發展。為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德育理論研究在各個時期都有明確的主題與之相適應。自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國每個階段的德育研究都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我國的德育理論多元發展的特點。因此,學校在德育研究方面也要跟隨時代的腳步,創新德育模式,樹立嶄新的德育理念,開拓校園德育文化的疆土。努力構建有效的德育模式,適應新形勢下學生所要具備的德育要求,與時俱進,才能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德育理論研究;有效德育模式;與時俱進

一、我國德育工作發展以及現狀問題分析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關注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開始抓意識形態,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強化;在總書記時期,教育方面主張“以生為本”,教材結合實際,很生活化。十八大以來,教育由“以人為本”“以生為本”,開始轉變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德樹人”“四個自信”。我國的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期的理論實踐和探索,在各個階段都摸索出較為有效的德育模式,這些德育模式都不同程度地在某一方面發揮著作用。在社會轉型的大變革時期,各種經濟成分、多種政治因素、多種文化價值并存,引起人們對德育地位、功能和價值認識的轉變,主體的多樣化導致教育途徑的多樣化和價值觀念的多樣化,德育觀點也在隨之變化。隨著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學校和教師從思想上認識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性,但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易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很多家長和老師“重智育,輕德育”,其模式多采用強制、灌輸、說服等主體被動服從的教育方法,這些方式往往收效甚微。正是這些將德育過于形式化甚至直接忽略的模式,導致我國各級各類的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是高智商、低情商,無法適應現在社會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學校工作要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有效進行德育工作是培養新時期人才的基礎,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而開展德育工作需要依據有效的德育模式。一個完整的德育模式必須既有理論又有可操作性,是一種教育手段和途徑,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一個能將德育理論和實踐得以有效連接的橋梁。因此,結合當代教育現狀以及發展趨勢,構建一個有效的德育模式是進行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兩種德育模式存在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1.傳道授業論,很顯然強調了教師存在的必要性。這一德育理念流傳至今不無道理。在中國,孔子具有作為教師傳道的使命感,以“周禮”為真理,對學生進行道德觀念、文化、行為規范的教育,認為學生“學而知之者”;韓愈在《師說》里闡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墨子在索冉篇里提到學生如同可以染成任意顏色的素絲等。在西方,蘇格拉底主張“美德即知識”,真理是需要探究的;巴格萊認為,人和動物的區別是“符號”,在現代意義上重新論證了“人非生而知之者”,教師是現有知識的掌握者,是最接近真理的傳道士。由此可見,古今中外,這一德育理念主要強調教師傳授知識以及指導學生的道德修養。由于種種原因,這種模式至今仍被我國廣泛使用,但這種模式存在一定的問題,我認為作為教育者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掉對學生在知識、技巧技能方面的訓練,但不能把教育看成是簡單的傳遞過程。“我講你聽”的模式導致教師地位并不高,并不受人尊重。老師僅僅是傳遞者,無創造、無發明,是知識的搬運工。使老師不需要用智慧去面對鮮明的學生和鮮活的課堂。隨之,教學工作也簡單化了。2.發明本心論,強調客體善良本性的自覺,認為教育,關鍵不在于告訴,關鍵在于啟發。在中國,孟子主張“性善論”,他不在尊崇《詩》《書》《禮》《易》等書本知識,提倡“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觀點,改變傳統的模式,認為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存在與人的內心。教師要引導其把內心的善性發揮出來。在西方,蘇格拉底通過啟發小廝回憶正方形的邊長的過程,認為學習即回憶,是一個由知道到不知道,再到知道的過程。柏拉圖認為,受教育者是有知識的人,教育過程是啟發回憶的過程。近代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英國教育家尼爾、當代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等人的觀點也與之相同。他們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教學模式不是灌輸,教師和學生要相互信任,在一種安全的氛圍中,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正如尼爾在《夏山學校》里提出,學校要適應學生,賦予其自由發展的空間,自由即摒棄“權威”,但自由也并非放縱。諾丁斯在《學會關心》一書中也提到,當代公立學校嚴重的缺陷是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忽視,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優長,這些優長應該在一個充滿關心而非競爭的環境里得以培養。由此可見,發明本心論這一德育理念以“新性善論”為基礎,認為道德的根源在人心,體現了對受教育主體的高度尊重。但從實踐的角度來看,這一理念也有其不可操作性,道德判斷過分強調受教育者個人道德判斷和選擇,而完全忽視人類幾千年來所積累的道德經驗與社會群體所認同的行為準則,這樣的道德不夠完善,不負責任,一定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這兩種德育模式各有利弊,但在我國,由于人口基數大,對于很多偏遠地區的孩子,教育資源匱乏,在高考制度這個大前提下,應試教育雖然存在弊端,但卻能為中國各個地區提供一個相對公平的教育模式,讓貧困落后的地區的孩子也能走出大山,接受高等教育,可以使在校生接受全面基礎知識的學習,減少文盲的存在。由此看來,傳統的德育模式也就是傳道授業論很符合我國教育現狀,但我們要規避和克服這個模式的缺點,將它與發明本心論有效結合,二者取長避短,其效果一定顯而易見。

三、新形勢下有效德育模式探析

當前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以及學科核心素養的影響下根據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構建的德育新模式,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體而言,結合我國教育現狀以及人口基數等因素,我認為最有效的德育模式是文化傳遞論和發明本心論的有效結合。二者的結合能起到1+1>2的效果。以上提及的這兩種德育模式很顯然各有利弊,再加上當代社會,長期以來,大多數人的責任是“服從”“執行”,而不需要獨立思考。因此,基于以上考慮,我們要規避和克服這個模式的不足,將它與發明本心論有效結合,二者取長避短。1.課堂管理方面要以教師為主體。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協調課堂內的各種人際關系,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一定程度上教師的能力、專業水平、素質和經驗都與之相關。教師要善于發揮其組織功能,即組織教學的能力和水平,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教師還要發揮一定的促進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教學能夠圓滿地完成。教師也要發揮協調功能,一個班級少則十幾個同學,多則幾十個同學,學生的“口味不一”、需求不同,教師要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并且使之愿意配合自己完成教學內容。課堂應是教學和管理的交匯點、是學習和生活的交匯點、還應是個性化和社會化的交匯點。此外,在課堂上教師還要注意對以下幾方面的管理:首先,對課堂環境的管理。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在課堂中同學座位的編排、開學第一堂課的內容安排、如何讓教室充滿學習的氣氛等都是需要花心思的地方。其次,對課堂紀律的管理。師生一起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教學規則,規則不可隨意更改,對于規則的執行和落實,教師要具有一定的人文關懷,善用懲罰,但要注意“一碗水端平”。再次,對課堂氛圍的營造。教師要有洞察和兼顧的能力和怡情的能力,學會控制“焦慮”,調動課堂氛圍。2.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只關心教案的實施進程,以現成的知識的傳遞和接受為目標的教學,沒有辦法讓學生鮮活的生命在課堂中得以呈現和伸展,導致師生之間也不可能有真實的互動。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研究學生的特色和狀態,學生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課堂的創造者,在教學中學生參與教學、創造教學、提供資源,在與教師和其他同學的互動中實現。教師要做一個傾聽者,傾聽學生的內心,和學生個體進行內在的根本上的溝通,發現每個孩子的閃光點,并且引導孩子們讓他們知道在他們自己本身的認知以外,還有更加豐富的、誘人的、值得去探索的世界。通過溝通,學生主動琢磨、思考、行動,最終內化為他自己的東西。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因此,教師在傳遞基本知識技能的同時,要培養孩子積極把握自己可以把握的東西。更重要的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做到潤物細無聲。例如,在師生一起制定班規時,可以讓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分組討論:第一,你認為“我”(老師)應該如何對待“你”(同學)?第二,你應該如何對待他人?第三,你希望收到怎樣的對待?通過設置這些問題,利用身邊的資源,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有話可說,讓他們能換位思考,即使有同學不認可規則時,也能讓他心服口服。師生之間是相互的,教師要真正理解體貼孩子,為他們的成長服務。新形勢下有效的德育模式所需要的“教師”,總的來說就是要有創新思維,要敢于去改變自己原有的固化的模式定義,教師真正自尊和被人尊重是要讓人們感到教師這個職業并不容易,并不僅僅是知識的“搬運工”,教學過程需要創造,而這種創造是區別于其他職業的創造。要有學科思維,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深刻認識,要能分辨清楚這門學科上最復雜的問題,能夠分辨清楚那些處于學科思想的前沿的問題。要有綜合思維,教師要能夠懂得那些課堂上并不學習的東西以及那些中學教材里并沒有的東西。教師要擴充知識視野,才能駕馭教學大綱和那些鮮活的個體。還要有尊重思維,教師要關注學生課堂表現、生活狀況,尊重學生,學生喜歡你不是因為你是誰,而是因為他在你心里是誰。因此,隨著經濟時代的到來,要培養學生有良知有特長的個性、有情趣的雅興、有善良清歡的人性,教師需要具備創新思維、學科思維、綜合思維、尊重思維。

四、結束語

德育是一項系統的長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學校和教師在德育問題的選擇上要有所側重,結合時代和現實問題,適當調整。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狀態,新構建的德育模式要由單一走向復合,不僅僅局限于一兩種的結合,每一種德育模式都有利有弊。因此,要建立更合理有效的德育模式,要清楚地認識現代社會所需的道德要求和培養所必需的環境條件,將有效的德育力量整合起來,發揮其合力。

參考文獻:

[1]張鐵勇.試論當代德育的基本特產與發展趨勢[J].甘肅理論學刊,2002

[2]湯玉華.高校德育模式創新與發展探析[J].教育評論,2014

[3]張衛國,李劍敏,李婧.“四位一體、全面發展”高校德育新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7

作者:梁晨藝 單位: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