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德育推廣反思論文

時間:2022-05-15 10:49:00

導語:新課程德育推廣反思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程德育推廣反思論文

[論文關鍵詞]課程;課程政策;課程執行力;課程改革

[論文摘要]我國現階段的課程改革中,課程政策的認同感低,課程資源投入與開發不足,乃至課程制度上也存在著變革的要求。這些問題的改變與解決,從根本上需要增強課程執行力,保證課程政策的有效性,其中課程執行者“知”“行”能力的提高是關鍵,課程制度的變革與創新是突破。因此,形成合理的課程推廣策略,加強對課程政策的理論研究勢在必行。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實踐的發展,課程推廣的研究已日益重要。要切實實現改革的預期目標,課程執行力的研究更應該得到重視。

課程執行力是一個國家在影響課程執行的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下保證課程政策目標實現的有效力,即各方面因素發揮同向的積極作用來保證課程改革實現的有效程度??偟膩碚f,課程執行力研究不僅是當前推進新課程改革、實現改革目標的關注點,而且也是當前課程政策研究領域的發展要求。

一、課程執行力研究是課程改革的現實要求

當前,世界各國都在進行著方方面面的教育改革,而其中最核心的改革集中于課程領域。相對來看,各個國家都努力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否制定出較為完美的課程政策上。然而,從實際的課程改革情況來看,由于各種因素制約,在課程改革實踐中困難重重。究其原因,課程改革之所以失敗,最核心的原因是實踐中“糟糕”的課程力,沒有真正的切實有效的“行動”。

課程改革要獲得成功,課程政策目標要真正實現,需要依靠廣大的政策執行者的努力以及各方面的保證。如果政策沒有得到有效地執行,再完美,再科學,再民主的課程政策也只能是“一紙空文”,只能被束之高閣,無法真正實現預期的目標。因此,課程改革要獲得成功,尤其需要真正有效的執行,需要有效的課程執行力做保證,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依靠目標本身、執行者、資源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協調統一。

二、課程執行力在課程改革中面臨的主要困惑和問題

我國于2001年在全國試行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培養目標,在課程開發、課程管理和課程評價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然而,改革中的問題仍然存在著:

1.“認同”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中央統一管理的“集權型”的課程管理體制。課程政策的制定主體相對單一,傾向于由教育行政人員,專家特別是學科專家來設計課程,然后通過行政命令將課程改革付諸實踐,這種“重設計,輕實施”的課程政策理念一方面把廣大的一線執行人員,如校長和教師等排除在課程政策制定之外,忽略了這些人對政策制定的實際價值;另一方面,由于忽視了“草根群體”對制定課程政策的參與性,課程政策從一開始的出臺就難以得到這些群體較高的“認同感”。認同感不高,政策執行中的努力程度也就大受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執行政策不夠徹底

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在推行課程改革政策過程中,迫于壓力,他們對中央課程改革政策的落實只作出一般性號召,在口頭上表示愿意改革,卻沒有在行動上作出調整或改變。這些地方往往改革的“面子”工作做的非常好,而實際是傳統教學的頑固“守望者”,在行動上沒有具體有效的措施,在組織、人員、資金、資源等方面都不到位。

(2)執行政策不全面

一些政策的執行者囿于本地區、本部門的利益,在實施政策時,不是正確領會,認真執行,而往往把一個完整的政策加以分解、過濾選擇、斷章取義,尋找符合自己意愿的解釋,將政策中對自己有利的部分“用足用活”,甚至放大,而對自己不利的政策部分置之不理。這種“選擇性執行”很容易使上級政策失真走樣,偏離政策制定的初衷。

(3)缺乏政策的持久性

這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許多地區在新課程剛進入實驗階段時,參與改革的熱情都很高,紛紛表態一定要把課程改革實驗工作做好,并且采取了積極有效的方法推進課程政策的進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改革之初的熱情逐步冷卻,常常是虎頭蛇尾,不了了之。

2.“資源”問題

充足的經費,相應的教材、完備的教學設備及充裕的改革時間等,這些因素都是課程改革的資源。沒有這些資源作基礎,課程執行者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課程改革的發展也往往步履維艱。從我國現有的調查中可以看出,一線教學人員非常關心教材的適用性,教學設備的完備性以及課程資源開發等的問題。并且,一部分教師普遍認為當前的課程改革中,確實存在經費不足,部分教材內容適應性不夠,教學設備有限和教學時間不充裕的問題,這些現象和問題必然會影響到課程政策的有效執行。

3.“制度”問題

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要求變革原有的相應制度,特別是課程管理體制、教育監督機制以及培訓制度。而在實踐的層面上卻存在以下幾種現象,影響新課程的有效落實。

(1)“拿來主義”

一些地區教育行政部門在課程實施方案制定過程中,機械地照搬照抄中央政策,或者為了方便而完全“復制”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使得政策執行完全脫離本地的實際,而終使政策落空。這樣呆板地執行政策往往不但不能解決具體的問題,相反還會把改革中出現的問題“上推”或“下移”?!吧贤啤笔侵赴沿熑瓮平o政策本身,推給政策制定者,“下移”是指把改革政策不能得到落實、深入歸因于教師能力差,適應不了改革的要求,或學校和教師態度不積極、不配合改革。

(2)“急于求成”

就是對方案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缺乏科學的預測,對改革缺乏長遠、科學的規劃。表現在時間緯度上,就是對改革的階段性目標不清晰,總希望改革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由于一味追求教育的“跨越式”發展,而經常陷入“大目標大失望”的怪圈。

(3)“望文生義”

正確執行政策,首先在于正確的理解政策,在于全面、深刻地把握政策。在實踐當中出現的“執行偏差”,許多時候就是由于執行者沒有“吃透”政策的精神實質,學習上面的政策浮光掠影、淺嘗輒止,只追求其表面的意義,致使原政策在執行中“走樣”、“變形”。正如鮑爾(StephenJ·Ball)所說:“由于對政策文本的模糊甚至是錯誤的解讀,會進一步導致公眾的迷惑和懷疑氣氛的蔓延?!薄?〕政策理解上的“失之毫厘”常常導致執行上的“謬以千里”。

三、影響課程執行力的原因

影響課程執行力的原因有多種,既可能是政策本身的因素,也有政策以外的因素。從我國新課程的執行來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1.課程領域中的信息傳遞問題

在一個迅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任何組織都會遇到信息困難問題。在一個以分散決策為基礎的政治結構與交流渠道通暢和意識形態淡化的開放性社會體系中,信息上的困難要相對較小。而在集權型國家中,這種信息困難與缺陷特別突出,原因在于集權決策的信息系統依賴了許多自上而下的環節,信息的傳遞與權利的流通與變化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而缺乏同一語境和輿論導向,也影響教育領域中的課程信息傳遞的質量。當代社會,學科的滲透與綜合已成趨勢,但不同學科與學術領域都有其特殊的語境。如果相互之間溝通不夠,就會形成語障,造成學術爭鳴的誤區。而輿論的導向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政府媒體對課程政策進行的一些“炒作”。使那些持有不同觀點的人保持“沉默”。德國傳播學家伊麗莎白教授把此現象稱為“沉默的螺旋”。當一種輿論形成后,由于多數人的意見占了上風,少數人就會陷入心理萎縮而沉默,使并不正確的意見得到放大而占據輿論市場?!?〕

2.意識形態的影響

意識形態是具有符號意義的信仰和觀點的表達方式,它以表現、解釋和評價現實世界的方式來形成、動員、指導、組織和證明一定的行為方式,并否定其他一些行為模式?!?〕在現代社會,意識形態作為社會生活的中介和社會融合的一種機制,其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作為一種觀念體系,意識形態與科學理論在價值判斷上有很大的不同。意識形態雖然也會隨著歷史變遷而發生變革,但這種變革是緩慢而滯后的,與社會的變革并非同步。在這種情況下,當一項新的課程政策產生并付諸實踐時,意識形態的合理功能得以發揮,它力圖維持舊的,低效的甚至無效的課程政策,使新的課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遇到頑固的抵抗。

3.利益團體的作用

隨著教育民主化的氛圍日益濃厚,各種利益集團在課程領域中的矛盾和沖突表現的更為激烈和尖銳。就現實的課程而言,任何課程都是一種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彼此暫時的妥協、讓步的結果。而從理論形態上看,這個過程是充滿矛盾和辨證的過程和活動。〔4〕因而一些課程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會受到各種壓力集團與利益團體的影響。在美國,全國性的壓力集團有一萬多個,涉及教育的壓力集團有各種教師組織、學生團體、家長團體、私人組織的基金會等,其中最大的壓力集團是全美的“家長和教師國家議會”(NCPT)〔5〕

因此,在利益集團多元化的當代社會中,要合理照顧各利益集團的利益問題,協調不同的利益團體,使個人目標和群體目標與課程政策目標保持一致,課程執行就會取得良好成效。

4.政策的不確定性與外部影響

不確定性在經濟學上通常是風險聯系在一起的,確切地說,它表達了一種行為與結果之間難以預測的關系。其實,風險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不確定性,它是危害損失的潛在因素。〔6〕這種不確定性的存在,使人們在行為上呈現收斂態勢,甚至成為保守力量,缺少創新的精神。

對于外部性影響的普遍存在,史普博指出:“某種外部性是在兩個當事人缺乏任何相關的經濟交易的情況下,有一個當事人向另一個當事人所提供的物品束”。〔7〕因此,個人行為的外部性存在,就有可能導致“搭便車”的發生,結果降低了集體行動的效率,降低了課程政策的執行效果。

四、提高課程執行力的策略

1.加強課程執行力必須依托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能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是推動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課程改革能否順利進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力的高低。因此,教師必須不斷更新知識,提升能力尤其是教育科研能力。

首先,學校課改管理層應做到營造濃厚的教育科研的校園氛圍。

校長作為教育科研的第一責任人,應當身先士卒地投身于教育科研的管理與研究,做教育科研工作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實踐者。

其次,逐步確立學校的科研總課題。

課改管理層應深入教學一線挖掘本校教育的新內涵,了解本校教學的實際情況,并通過與教師進行研討、訪談、調查等形式,重新定位學校的教學目標,尋找學校教育科研的最佳契合點,自上而下地構建學校教育科研課題。由于這一課題來自教學前研,教師研討時就會有熱情,有積極性,也最能激發教師的主體意識,形成教育科研的合力。

第三,創新教育科研管理與激勵制度。

課改管理層可創建科研管理組織,形成基層管理網絡,并制定相關方案,對教師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以保證課改背景下學校教育科研有序有效地進行。如果要求教師參與一個課題,上好一節專題研究課,提供一個研究案例,寫好一篇研究論文等,必須構建科學有效的教師教育科研評價體系,激勵教師以課題或專題為載體,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逐步實現從問題到課題,由經驗到實驗,由成果到成長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教育科研的過程,也就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以及確保課改執行力得以提升的過程。

2.加強課程執行力必須重視課堂

課堂是課程執行力落實的主要陣地,也是教師實現新課程、新概念的實驗基地。部分教師將新課程錯誤地理解為比傳統教學多幾個游戲,多一些熱鬧,這種理解只是停留在新課程的教學形式上,而沒能認識到新課程呼喚教師重視課堂教學的本質:課改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應是一個提升師生生命質量的,促進師生共同成長的教與學的樂園。學校課改管理層應清醒地認識到課堂教學是檢驗新課程、落實新理念的一個重要基地。

首先,課堂是一個體現互動合作學習氛圍的空間。傳統課堂教學的“滿堂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成為被動學習者。課改背景下,教師可為學生搭建一個互動合作的平臺,通過師生、生生的共同探討、學習與交流,有效的融洽師生關系,激活課堂教學,增強課改執行力。

其次,課堂是體現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的舞臺。全新教學理念的實施以及教學形式的轉變對教師的教育實踐智慧提出了挑戰。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必須對學生及教學內容有深層次的思考與分析;授課時,教師應依據學生的課堂表現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從容應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各種情況。教師在教學的同時應分析課堂教學行為,反思教學過程,通過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引導、啟發、評價等,滲透新課程理念,提升教學執行力。

3.加強課改執行力應該統籌教學資源

課程改革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的“文本”、“教本”現象,提出了“人本”思想,這要求教師以“學”為本,以“生”為本。在“生本”理念的感召下,各學科教師應逐步實現由“新教材”到“用新教材教”的轉變。新教材、練習冊等只是課程資源的一部分,不是學生學習的全部。教師應積極拓寬學生的學用渠道,統籌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首先,整合校園資源校園資源包括學校的人力資源——教師、環境資源、課程資源等。教師是教學資源中的開發者,運用者。教師的專業素質及業務能力是校園資源中的核心因素。為充分利用這一人力資源,使之服務于課改背景下的日常教學,課改管理層應著眼于教師工作潛能的激發,工作能力的釋放,工作價值的體現,并著眼于教師職業素質的提升以及專業能力的發展。

其次,利用家庭和社區資源。家庭、社區同學校一樣,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課改管理層應注重家庭、社區與學校的互動機制,聯系家庭,借助社區,努力促進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社區的建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第三,開發網絡資源。20世紀90年代以來,多媒體技術日益普及,尤其是因特網與校園網的接軌,為學校教育提供了更廣闊的前景,更豐富的資源。課改管理層應大力開發網絡信息資源。這種基于網絡的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提升,且能更好地體現出課程改革執行力的效度。

4.加強課改執行力必須保證課程政策制定的科學性

就課程政策的制定而言,科學性是首要的問題。如果一項課程政策由于社會認識的不默契使群眾基礎不夠廣泛和深厚,甚至脫離社會客觀基礎條件,或者是根據某一時刻存在的突出情況的需要而制定,或者雖然反映了社會基層的心聲卻沒有更好地吸收他們參與政策制定工作,那么政策的科學性就有很大的問題,其執行效果也不會理想。

加強課程政策制定的科學性,不僅意味著政策的制定過程是民主的,程序化的,而且意味著政策選擇的內容是科學的,專業的。這就需要我們在制定課程政策前要廣開言路,聽取社會各階層的聲音,包括專業人士的與非專業人士的,政府的與民間的意見;在政策制定中,要選擇合理可行的技術線路,多方面吸取經驗與教訓,進而制定有效的實施方案,并且要建立起能夠適應政策目標的政策評估系統和保障系統,以便于當政策出現偏離或失真時,能夠進行適當的自我調整。

新一輪課程改革需要廣大的教育工作者聚焦課改教學層面的執行力,更好地將新課程理念落實于教學實踐中。筆者呼吁課改管理層及一線教師應依托教育科研,關注課堂本質,運用教育資源,保證政策科學,形成教學合力,積極穩妥地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

沒有執行力就沒有競爭力。從總體上說,我國當前基礎教育的新課程是一項適應社會發展和需要的課程政策,但其在執行中存在種種偏離有效性的現象,嚴重地影響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政策的執行效果。因此,課程執行力研究是課程改革的現實要求。本文從課程推廣在改革實踐中的問題入手,進一步分析了影響課程執行的原因,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加強課程執行力的有關策略,以期對新一輪課程改革有所裨益,促進我國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鮑爾.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結構主義的視角〔M〕.侯定凱,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6.

〔2〕袁振國.中國教育政策評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31.

〔3〕毛壽光.政治社會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133.

〔4〕謝維和.論辯證法的課程觀——譯《未來的課程》有感〔J〕.課程教材教法,2003,(8).

〔5〕汪霞.課程改革與發展的比較研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58-60.

〔6〕丹尼爾·F·史普博.管理與市場〔M〕.上海:三聯書店,1999:56.

〔7〕喬薩托利.民族新論〔M〕.馮克利,閻克文,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