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小學德育特點及建議
時間:2022-11-26 11:06:10
導語:互聯網時代小學德育特點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聯網具有便利性、及時性、開放性、匿名性、資源豐富性等特點對于我們的生活有方方面面的影響而網絡給小學德育帶來的特點有:
(一)網絡已經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極大豐富了德育資源據
CNNIC第35次互聯網調查報告“截至2014年12月互聯網普及率為47.9%而十九歲以下的青少年則占到網民總數的25%以上”可以說互聯網已經成為了現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互聯網上的資源是驚人的“預計到2020年全球數據總量將超過40ZB(相當于4萬億GB)”而小學高年級學生中互聯網的滲透比例是驚人的當前國家教育部門對于學生接觸依托互聯網新媒體的態度是積極的中國要實現現代化就要學生盡早接觸信息技術以便在全球化競爭中取得優勢小學階段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我們可以看到互聯網信息技術在語文、數學、英語、品德與社會等課程中的滲透是明顯的
(二)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
師生互動加強QQ、微博、朋友圈、貼吧等已經成為當今社交的重要途徑學生年齡小、接觸新事物能力強某種程度上學生接觸到的信息比教師還多學生教師之間的交流已經打破了過去教師向學生單向流動的格局這一點也順應了基礎教育改革的理念現在不少中小學家校聯盟已經開始借助互聯網社交軟件平臺進行家長、學校、教師之間的多維互動總體來講學生主體性得到突出、師生之間互動性有所加強
(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視野更加開闊
新課改以來我們的教育界一直非常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基于網絡新媒體的發展便是這種理念產生的催化劑新媒體的開放性給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帶來了較大空間事實上這與網絡強大的信息流和豐富資源依然是分不開的學生可以通過指導和訓練掌握一定的網絡運用技巧熟練使用網絡帶來的各項資源這樣有利于培養適應社會的人才
二、互聯網給小學德育帶來的威脅
(一)易受各種不良信息的感染
導致產生各種不良行為和后果互聯網帶來大量信息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不良信息這是因為監管的力度不夠網絡匿名性、及時性、信息量的爆炸性等也是推手另外小學生自身心智發展不成熟并且父母因為工作忙不能很好地監督和引導孩子
(二)道德認知容易出現相對主義
互聯網是當今社會重要的媒介而部分主流的網站卻經常大肆渲染極端事件導致人們的價值觀偏離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當前價值觀念的沖突本質上是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馬克思主義和市場經濟道德觀念的沖突而網絡則成了這個沖突的“戰場”網絡所帶來的全球化沖擊是非常明顯的學生在各種價值觀念之間的沖突和碰撞中感到無所適從“價值相對主義背后的道德正當性是建立在價值實用主義基礎上的”在物欲橫流的社會教師由于自身水平的有限和引導的缺失無法很好地引導學生的道德情感和認知的正確發展導致學生道德認知發展出現障礙(3)部分教師對網絡的依賴性過強“目前在學校中專職品德學科教師非常少約占總數的3.6%”部分教師過分依賴互聯網導致教學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下降本次調查顯示53.1%的網民認為自身依賴互聯網另一方面由于網絡媒體的豐富性教師品德與社會課上花的時間非常少導致教師理解和教學準備不充分同時自身意志不堅定等原因教師道德敗壞事情也屢見不鮮
三、解決建議
(一)提高教師素養努力引導學生
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這就對教師素養提出了較高要求德育教師不僅要有引導學生的意愿更要有正確引導學生發展的良好的能力目前在多數中小學中德育教師都是其他任課教師兼任的總的來說當前小學品德課教師普遍缺乏專業性對互聯網認識不夠深入無法正確引導學生因此小學和大學應該加強合作在高等師范學校小學教育專業設置小學品德與科學相關的課程和相關網絡德育的問題為小學輸送相關方面的專業人才并增加德育教師的編制數量同時也要加強在職任課教師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工作提高小學德育教師的素養
(二)開發互聯網德育校本課程和多樣化活動豐富學生的現實生活
針對網絡上可能出現的危害網絡德育應該及早進行學校應該在每學期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活動或者校本課程引導學生、家長乃至教師正確地對待和使用互聯網在課堂中積極滲透網絡的正面積極作用同時在現實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
(三)學校和家庭聯動加強引導和監管
終身教育理念強調打破學校和家庭之間的隔閡加強兩者聯系“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應該加強學校和家庭的聯系與家長及時溝通增強家長對孩子上網的指導能力不定期進行家庭走訪這樣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監督和引導體系以促進學生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念的正向發展.
作者:程科博 單位: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 上一篇:小學英語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3篇
- 下一篇:審計局加強機關黨建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