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德育地位理論反思論文

時間:2022-05-17 10:13:00

導語:儒家德育地位理論反思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儒家德育地位理論反思論文

[內容提要]中國歷代儒家都十分重視德育的作用,形成了置德育于首位的優良傳統。這一文化傳統在歷史上曾起過重要作用。今天看來,仍然不乏熠熠閃光之處,如揭示了道德教育對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反映了各個階級教育培養后代的一般規律。但繼承和借鑒德育首位論的合理內核時,也應注意其自身所具有的無法克服的歷史局限性,即道德教育決定論的主觀唯心主義傾向。

***

在中國教育史上,歷代儒家都強調德育的首要地位。在新的歷史時期,科學地評價儒家“德育首位論”,對于加強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一、把德育排在首位是一個重要的歷史傳統

儒家辦學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十分重視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在儒家教學活動中占有首要位置。儒家所以重視道德教育,是與他們對道德教育的作用的認識分不開的。

第一,在儒家看來,道德是一個國家賴以存在和得以治理的根本。因此,道德教育對鞏固國家政權具有特殊的績效。《左傳》說:“德,國家之基也?!薄渡袝费裕骸暗挛┲?,否德亂?!闭J為以德治國,天下就會太平;否則,社會就會大亂。儒家創始人孔子明確提出德治論,主張以德治國,以德育人。他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1)]就是說,用行政命令來誘導百姓,用刑法來整齊百姓,老百姓只是勉強克制自己免于犯罪,而不知犯罪是可恥的事情;用道德來教育百姓,用禮教來約束百姓,老百姓不但知廉恥,而且人心歸服??鬃舆€認為,統治者道德修養的高低是國家治亂的決定因素。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2)]即:統治者有道德,老百姓就會如眾星一樣擁戴他。思孟學派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在《禮記·大學》中明確提出修身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對統治者的道德行為無疑是一種約束,影響所至十分深遠。我國歷史上開明的君主一般都講求個人修德,良臣義士則視規勸國君修德行善為應盡的職責。

孟子主張“仁政”,認為加強儒家道德觀念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他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3)]這就是說,良好的道德教育能使人們心悅誠服,以改革其心;而良好的政治手段雖可以防亂于外,但達不到征服人心、使百姓衷心擁戴的效果,所謂“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保郏?)]依仗實力使人服從是壓服,只有道德感化說服,才能使百姓心悅誠服,如同七十多位弟子服從孔子一樣。這里,孟子與孔子的認識是一致的。

第二,道德是人區別于禽獸的主要標志??鬃诱f:“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5)]意思是說,孝不僅要子女在物質生活上贍養父母,同時在精神生活特別是態度上,對父母要尊敬和仰慕,恭而有禮。單純的物質供養如同飼養狗馬之屬,不可謂孝。今天看來,孔子的敬養,為孝很有道理。孟子也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6)],意即,人與禽獸的區別就是那么一點點,這點區別就在于人有“不忍人之心”[(7)]的仁義道德。正如《禮記》所說:“無別無義,禽獸之道也”,“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8)]列寧指出:“本能的人,即野蠻人沒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區分開來,自覺的人則區分開來了?!保郏?)]儒家以道德為標準,把自己同自然界區分開來,這種區分雖不盡科學,但畢竟反映了人的自覺,在某種意義上這種認識是有價值的。而人的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主要是后天教育的結果??鬃诱J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保郏?0)]意思是說,人們的性情本是相近的,只因習染的不同,而相距甚遠。這里的“性”,是指人的本性,指先天的素質,“習”就是習染,指后天環境和教育的影響。道德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環境影響,它比一般自發的環境的力量更大,是形成人的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對此,孔子明確指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保郏?1)]意即,愛好仁德而不愛好學習,其蔽病是易被人愚弄;愛好聰明而不愛好學習,其弊病是易放蕩不羈;愛好誠實而不愛好學習,其弊病是易被人利用而使自己受害,愛好直率而不愛好學習,其弊病是易鬧出亂子;愛好剛強而不愛好學習,其弊病是易狂妄不羈。這里,孔子認為,人們如果不學習,不接受道德教育,就不能形成仁、智、信、直、勇、剛等各種良好的道德品質。即使有人具有以上各種良好的品質,但如果不學習,不接受道德教育,這些好的品質也會分別產生愚、蕩、賊、絞、狂等各種不道德的后果。孟子提出了“性善說”,認為仁義禮智等道德觀念的萌芽(“善端”)是先天的,“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保郏?2)]由于受不良的社會環境的影響,固有的道德觀念逐漸喪失。而道德教育能把已經喪失的“善端”找回來或將其保持、培養、擴充、發展,排斥環境中的污染和損害。與孟子不同,荀子主張“性惡論”,他說:“人性惡,其善者偽也?!保郏?3)]所謂“偽”,也就是孔子的所謂“習。”在荀子看來,道德教育使人“博學,積善而化性”[(14)],能改變人的惡性之質而遷于善。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都是唯心主義的先驗論,但他們由此認識到了教育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這種認識是有價值的。

正是基于以上道德及教育的社會價值觀,儒家在辦學執教過程中,既重視才能的培養,又致力于封建道德的教化,主張“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15)],“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16)],“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17)],循循誘導弟子門徒“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18)],使道德教育在儒家教育實踐中處于“為先”的地位,起著統帥的作用。誠如朱熹在《學校貢舉私議》中所言:“德行之于人大矣,然其實則皆人性所固有,人道所當為,以其得之于心,故謂之德,以其行之于身,故謂之行。……士誠知用力于此,則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國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為先?!彼抉R光在《資治通鑒》中指出:“聰明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在司馬光看來,思想品德是統帥,而學問智慧和才干等等只是思想品德借以發揮作用的工具,并且學問才干等所起作用的性質,完全取決于人的思想品德的性質。這段話可謂集中表達了儒家的人才觀和教育觀。儒家追效的理想人才是“才德全盡”的圣人,鄙視那些“才德兼亡”的愚人,疾惡“才勝德”的“小人”,立足于現實,致力于培養“德勝才”的君子。

孔子的教學實踐很能說明問題。正是這位儒學大師開創了儒家德育首位的優良傳統。他認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是成為圣賢君子的首要條件。他說:“君子懷德”[(19)],君子所經常想的就是道德。他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20)]。由此可見他對人的道德品質的重視。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他把道德教育列在第一要項?!白右运慕蹋何模?,忠,信?!保郏?1)]這里,“行”、“忠”、“信”都屬于道德教育范疇。由此可以證明,道德教育是孔子教學的重心。他在談到知識教育與道德教育的關系時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22)]這更足以表明他是把道德教育和實踐放在第一位,把知識教育放在第二位的??梢哉f,孔子是歷史上第一個充分肯定并系統闡述道德作用與地位的教育家。在他的思想影響下,我國古代形成了以德育為中心的教學體系,這是我國傳統教育有別于西方各國教育的重要特點。后代儒家無不遵循孔子的這種辦學方向,逐此形成了儒家德育首位的育人傳統。唐代韓愈認為,教師的天職是“傳道、授業、解惑”,更加明確地指出一個教育者的職責首先是傳道,即傳授儒道,培養人才;其次才是授業(傳授業務知識)和解惑(解決疑難問題)。授業解惑的目的是傳道,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教書育人。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韓愈在一千多年前提出這個思想道德教育的命題,是很有見地的。韓愈在歷史上首先提出教師的三項基本任務,文字表述明確,有主有從,一經提出,就廣為流傳,成為人所共知的名言。在后代為數眾多的儒學“教規”、“教約”、“學規”中也都毫無例外地把德行條目列居其首,并提出具體要求。如朱熹的《白鹿洞書院揭示》把“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封建倫理關系列為“五教之目?!蓖跏厝实摹督碳s》明確規定:“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書誦書……?!鳖佋凇读朂S教條》中把“孝父母、敬尊長、主忠信、申別義、禁邪僻、勤赴學、慎威儀、肅衣冠……”等等列居條目之首。

二、現實的思考

儒家置德育于首位的傳統,其歷史作用是巨大的。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之所以會淵遠流長,幾千年一直未曾斷裂,在很大程度上也應歸功于儒家重視道德教育的優良傳統;同時,以儒家倫理道德文化為主要內容的道德教育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培養也有其功不可沒之處。尤其是儒家所倡導的“自強不息”、“見義勇為”、“見利思義”、“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直到“殺身成仁”、“舍身取義”的精神曾感召和哺育了無數志士仁人。他們舍身求法的英雄氣概與品格是永遠令人敬仰的。中華民族素以“禮義之邦”著稱于世,這也在相當大程度上應歸功于儒家重視道德教育的優良傳統。

儒家重視道德教育確曾取得過輝煌的成就,這些雖已因時代的發展而“俱往矣”,但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其中仍然不乏熠熠閃光之處,值得我們繼承和借鑒。

第一,儒家對道德文化及道德教育的作用的認識是深刻的,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一種無形的巨大力量,這種精神的弘揚對于整個社會同衷共濟、安定團結是關系重大的;而道德淪喪,則天下必然大亂,這可以說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條規律。與此相應地,儒家把道德教育看作是政治工作,是政治得力的臂膀。這種觀念也是很有價值的。事實也正是如此。道德教育不僅和政治法律一樣,是一種重要的統治手段,而且還能起到政治法律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有其獨特的社會功能。它可以感化人們,征服人心,既能使百姓守規矩,又能使百姓形成“羞恥之心”,即形成“道德信念”的力量,因而有利于社會的穩定。這里不僅包含著深刻的歷史經驗教訓,而且也包含著人類對道德教育與社會穩定之間關系的深刻認識,是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對于我們今天加強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第二,和上述認識相聯系,儒家把道德教育置于教育的首要位置,反映了各個階級教育培養后代的一般規律。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并且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教育是有階級性的,這種階級性體現在由哪個階級來掌管教育,用哪個階級的意識形態灌輸給青少年,培養哪個階級的接班人等。而道德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做人的道理,塑造學生精神境界,使他們形成高尚的政治思想品德,進而保證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活動。離開道德教育,就談不上育人,教育就會丟掉根本。同時,把德育放在首位也是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決定的。沒有正確思想的引導,沒有道德規范的約束是難以出人才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儒家將德育置于教育的首位是有價值的。我們不能因為這些見解是過去剝削階級思想家、教育家提出的,就不加分析地一概如以拒絕,而應該在新的條件下加以繼承和發展。我們的國家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社會主義教育,學校的根本任務應該是而且也只能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中的理想、道德、紀律都屬于道德范疇,因此,更應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在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23)]的同時,又指出:“不論是知識分子,還是青年學生,都應該努力學習。除了學習專業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進步,政治上也要有所進步,這就需要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學習時事政治。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24)]鄧小平在著重指出學好現代科學文化的同時,同樣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極端重要性:“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25)]。在1989年慶祝國慶40周年講話中也指出:“各級各類學校,不僅要建立完備的文化知識體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敝袊伯a黨這三代領導人的論述,反映了無產階級運用教育鞏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的高度的階級自覺性,是對儒家置德育于首位的優良傳統的弘揚和發展。

上述所說的繼承是就其一般意義而言的,即繼承的是教育規律。應該看到,歷代儒家所強調的德育,其根本目的都是為那一時代及其統治階級造就人才,培養順民。其具體內容無不帶有鮮明的階級的、社會的和時代的烙印。而且,儒家把道德教育及其實踐作為最根本的實踐活動,很難解決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種種矛盾。這種把道德教育當作人類生活決定性因素的觀點,是一種歷史唯心主義的觀點。相對地說,限制了實證科學的發展。儒家教育思想不主張積極向外探求宇宙規律,而僅僅以人比附自然。在這種思想影響下,教育與科學技術相脫節,教育內容和考試都排斥科技知識。士子的學問,主要是追求“身心性命之學和對儒家經典的考訂解釋。況且,德育在整個教育中所占的比重過大,這也不是我們所取法的。

注:

(1)(2)(5)《論語·為政》

(3)(6)《孟子·盡心上》,《孟子·離婁下》

(4)(7)《孟子·公孫丑上》

(8)《禮記》,《特效牲》及《曲禮上》

(9)《列寧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頁

(10)(11)《論語·陽貨》

(12)《孟子·告子上》

(13)(14)《荀子·性惡》,《荀子·富國》

(15)《中庸》

(16)《荀子·勸學》

(17)《大學》

(18)(20)(21)《論語·述而》

(19)(22)《論語·里政》,《論語·學而》

(23)(24)《選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第385頁

(25)《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第1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