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學融入初中綜合實踐活動的策略

時間:2022-07-30 10:33:07

導語:德育教學融入初中綜合實踐活動的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教學融入初中綜合實踐活動的策略

摘要:隨著素質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教學思維與教學目標均發生了較大的革新,綜合實踐活動是以學生學習需求為出發點的實踐性課程,其教育過程更加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品行的鍛煉與提升,同時它以實踐活動為基本內容,具備一定的趣味性與實用性,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有效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本文將重點分析在初中綜合實踐活動中融入德育教學的主要內容與有效策略,以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教學;綜合實踐;德育教學

德育指的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實施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的積極影響,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培養學生品德的系統性活動。在傳統教育的長期影響下,學校教育出現了“重才智、輕德育”的問題,給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初中是學生學習文化知識,提升自身道德品質的黃金時期,能為今后的成人、成才之路奠定堅實基礎。新課標倡導提高德育在現代教育工作中的地位,讓初中生對德育入腦、入心。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引導學生成為具備良好品行的高素質社會主義接班人,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教師應秉承“育人先育德”的教育理念,挖掘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德育內容,并探索高效的德育融入策略,以最大化地促進學生發展。

一、在初中綜合實踐活動中融入德育教學的內容

(一)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與共同發展的核心靈魂,我國是多民族團結統一的社會主義大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56個民族共同努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民族精神是德育的重點內容,在設計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應注意引導學生樹立起愛好和平、自強不息、團結友好的民族精神。例如,在端午節前,可舉辦以“飄香粽子”為主題的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講解端午節的起源,引出屈原的故事,使其能更加深入地體會其中蘊含的精神,進而有效提升其民族自豪感,鼓勵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身于學習和生活中。

(二)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培養青少年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關鍵。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學習馬克思、等偉人的重要思想,并幫助其樹立起為了理念信念而不斷奮斗的決心。紅色文化是蘊含著偉大革命精神與歷史文化內涵的重要資源,也是理想信念的集中體現,教師可組織學生參加“品味紅色經典”“革命根據地參觀”等活動,讓學生在收獲與感悟中得到不斷追求理想和信念的動力與源泉。

(三)道德品質

道德與品質教育屬于德育中的核心內容,其包含范圍較廣,既有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集體主義精神、人道主義精神,也有與家庭、事業相聯系的家庭美德、誠信敬業教育,同時也有與大自然密切相連的保護環境教育。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道德品質已經成為衡量人才質量的最重要指標,而道德品質教育也已經成為素質教育的靈魂,所以說,在初中綜合實踐活動中融入道德品質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比如,環保教育館的參觀活動,既可以讓學生對環保的概念有更為清晰、具體的認識,也能幫助其開拓眼界,形成自愿為自然環境做貢獻的優秀品質。

(四)遵紀守法

只有注重培養學生“知法、守法、懂法”的道德品質,才能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有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與德育的融合應將遵紀守法教育作為重點內容,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基礎法律知識,有條件者,也應帶領學生到公安局、檢察院等實地進行參觀,以便其更加全面地了解相關崗位規范與職業紀律。(五)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素質教育也倡導教師利用科學的心理學教育方法,在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其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綜合實踐活動是鍛煉學生心理能力的重要途徑,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應從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陣地入手,在普及基本心理健康知識的同時,也應給予學生科學的心理咨詢、輔導與援助,并鼓勵學生之間互幫互助,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素質。

二、在初中綜合實踐活動中融入德育教學的策略

(一)趣味導入,利用情境融入德育內容

在實際教育過程中不難發現,學生不太喜歡教師利用傳統教學手段對他們進行德育教學,因此,產生的教學效果也往往不盡如人意。那么,教師就需要轉變思維,結合學生興趣特點,對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進行創新,利用生動性、趣味性的情境對話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融入德育,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個活動環節中來。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一周書籍交換閱讀活動,學生要在活動結束后談一談自己的讀書心得。由于部分學生對圖書的保護意識不足,在交換的過程中,書籍可能會出現被損壞的問題,這樣不僅會影響活動進程,也可能導致學生之間出現一些小矛盾,進而影響學生之間的關系,甚至是班集體的團結友愛。因此,在活動開始前,教師應與學生進行有效對話,告訴學生交換閱讀可以讓大家從不同的書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也是節約環保的一個重要手段,接著讓學生為書籍包上書皮,然后詢問學生:“大家是不是都十分珍視自己帶來的書籍,不希望它們‘受傷’?”這時教師能得到十分肯定的回答,接著可以進一步引導:“修補后的圖書不如完整的好,既會影響閱讀,也會讓書籍主人‘心疼’,所以大家一定要多加小心,既要愛閱讀,也要注意保護書籍。”這樣能讓學生深入了解到保護書籍的重要性,也能有效提升德育教學的效果。

(二)走出校園,讓學生明白責任與擔當

對于學生來說,學校就像是一個象牙塔,在校規的影響下,不僅學生的行為受到了正面的約束,其天性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而社會是十分復雜的,學生一旦步入社會,自身的一些不良品行可能會顯露出來,也會因性格差異而受到一些傷害。所以,綜合實踐活動不能拘泥于學校,應利用真實的社會生活開展德育教學,讓學生真正地了解復雜的社會生活與人情世故。例如,可以讓學生在路況較為復雜的路口進行文明交通督導,引導其體會交警人員工作上的困難,并知曉不遵守交通規則所帶來的損失。同時,社區活動是初中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社區孤兒院和養老院做義工,在與孤兒和老人接觸的過程中,能有效激發學生的風險意識,使其自覺承擔起幫扶弱勢群體的重要任務。另外,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初中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在了解孤兒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后,學生能更加感恩父母,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在開展社區服務活動時,教師也可為學生布置一些具體的任務,引導其充分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分工協作,切實解決社區中的實際問題。

(三)身正為范,利用榜樣作用開展德育教學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是學生學習中的最好榜樣,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體現出的美好品德與品行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著深遠且積極的影響。與其他課程有所不同,初中綜合實踐活動具有動態化、生成性的特點,工作開展起來相對煩瑣,教師必須要精心組織、精心安排,保證各個環節順利開展。同時,教師也應真誠地對待學生,關心、愛護并尊重每一名學生,這樣既有助于教師在學生中樹立起良好的威信,也能提升學生間的團結凝聚力,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主動為集體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當然,不止教師,歷史中、社會上有眾多學生值得學習的榜樣,教師可利用傳統節日以及紀念節日的契機開展實踐活動。比如,在清明節,很多學校都開展的“烈士陵園掃墓”活動,能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體會革命烈士不畏犧牲、勇敢向前的愛國主義精神。在勞動節,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公益性的社會勞動,使其在學習勞動技能的同時,也能更深入地感知各行各業的辛苦,使其學會尊重與感恩,真心地向勞動人民致敬。

(四)家校合作,開發網絡媒體的德育功能

德育雖然是一種偏理性的教育,但無法脫離人的感性現實,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上,學校是德育教學的唯一主體,但學校生活并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真實生活,教師應超越德育局限,利用先進的網絡通訊技術加強與學生家庭的聯系,以進一步提高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德育效率。家庭德育雖然具備環境上的優勢,對學生的心理與品德的影響也最為深刻,但由于學生家長在教育能力和教育理念等方面存在著一定不足,所以,僅靠自身力量難以取得理念的德育效果。而隨著新興媒體的不斷發展,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獲取信息的途徑都越來越便利,教師可以將手機作為輔助家庭德育的重要工具,通過向家長普及德育知識提高其德育能力。比如,在開展有關“感恩父母”的實踐活動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微信交流群讓家長提前了解活動的主要內容,并告知其有效的德育融入方法,使其準確把握德育教學契機,以實現活動主題的進一步升華,促進學生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綜合實踐活動具備個性化、生態化的特點,能為學生提供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空間,將其與德育教學相結合,不僅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能密切學生與生活、社會、自然的聯系,從而促進其人文品質與思想境界的有效提高。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致力于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綜合實踐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以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實現身心的全面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楊宏偉.淺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促進學生德育發展[J].師道:教研,2019(5):28.

[2]方凌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育德價值和實踐路徑[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19(1):42—44.

作者:韓清華 單位:汶上縣中小學實踐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