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中學德育活動課程構建研究
時間:2022-07-30 11:47:24
導語:鄉鎮中學德育活動課程構建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城鎮化最早起源于18世紀的產業革命,從人口流動的方面上看,具體表現為農村人口大批量往城鎮流動。從總的方面上看,主要包含兩種形式,即:城鎮數量相較于以往增速明顯、不同城市的人口數量相較于以往規模、范圍與技術擴大較為明顯。文章從城鎮化的實際情況出發,對鄉鎮中學的德育教育情況及其活動課程的內容設置、實施等分別進行了探討與分析,旨在通過相關的論述分析與實踐探討,對其活動課程的內容制定與開展進行一定優化與創新。
關鍵詞:城鎮化;鄉鎮中學;德育活動課程
一、引言
城鎮化從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的角度上看屬于時展的必然進程,同時,城鎮化也是評估某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文化水平、科學技術發展質量的重要參考因素,也能夠反映社會組織與地區管理工作建設情況。
二、城鎮化背景下鄉鎮中學的發展情況分析
在工業化進程加快與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中,國內在城鎮化的發展上從低水平逐漸發展為高水平,截至2016年,城鎮居住人口由1.71億人增長至將近8億人,年均增長將近1.5個百分點。城鎮化發展增速和村落的無節制開發,使得農村的勞動力大批量流入城市或者鄉鎮區域。隨著大量農村人口的流入與落戶,鄉鎮學生的數量以肉眼可見的增長規模持續擴大。部分鄉鎮地區雖然通過擴建學校、新建學校的方式緩解鄉鎮人口入學難等問題,這也造成一個現實情況,在課程教育的“班額”規模上,學生的人數較多,對于教育的質量保障產生一定影響,對于德育活動課程的教育而言,一方面需要在內容上進行創新或者優化,另一方面需要結合城鎮化的發展情況適當調整活動課程的開展模式,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德育教育的實施質量。
三、德育教育的相關概念
從不同角度對德育進行解釋,可分為廣義與狹義,前者主要強調目的性、計劃性使相關人員在政治、思想和道德等因素上加強相關性活動,具體有社會、社區、學校以及家庭德育教育等方面;后者在概念上特指學校方面的德育教育,該方面的教育主要通過相關人員根據社會或者階級等方面因素,從相關目的出發以及制定相應的教育目標或者模式,使受教育人員能夠在思想、政治與道德等項目上進行相關學習、實踐等活動。中學階段的教育在差異性的表現上主要因為地區發展水平的不同、區域教育發展水平不同等方面原因導致,使得德育教育在內容的制定、教學流程的設置以及基礎設施的應用等方面都具有較為明顯的差異性。鄉鎮中學在當前的社會發展環境、經濟建設水平以及相關高新技術的應用上,大部分相較于發達地區或者城市而言,應用水平與設施覆蓋等情況皆存在一定不足,這也造成鄉鎮德育相關課程教育與活動的展開受到一定影響。對此,在新時期教學理念、德育培養要求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需要從多個方面提升德育課程以及相關活動制定的水平和開展質量。
四、鄉鎮學校與鄉鎮文化相互發展的意義
鄉鎮作為基層的行政機構,在地區語言文化、三觀、風俗以及社會心理等方面具有顯著的區域特色,在獨特的人文環境中,鄉鎮學校與鄉鎮文化之間形成一個有機結合體,鄉鎮學校在建校文化與核心價值理念的宣揚上,較大程度受到地方文化、觀念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影響。兩者的存在與發展,作為中重點強調的內容之一。在新時期的鄉鎮中學德育教育工作中,鄉鎮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化價值
鄉鎮文化屬于區域活動人口的精神寄托與智慧產物,反映不同時期鄉鎮人口的思維模式、生活習慣以及價值觀念等。從個人的思想教育與內在素養培育的角度上看,鄉鎮學生在人生理想、道德模范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受到鄉鎮文化的影響較為深刻。對于德育教育活動的內容制定與實施模式,需要在活動內容建立初期深刻挖掘鄉鎮文化,確保德育活動的內容較為貼合鄉鎮學生的心理特點。
(二)有助于文化認同感與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鄉鎮文化在內涵與形式上主要包含歷代成員的精神寄托、生活經驗與思想文化特點,隨著時間推移,文化中的精華慢慢沉淀,最終形成鄉鎮地區的獨特文化特點。從德育課程的內容編制、指導思想選擇以及文化觀念教育等方面上看,通過鄉鎮文化的引入,能夠在思想觀念、價值觀念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培養學生形成政治上的認同感,進而認同自身的鄉鎮地區文化,如鄉鎮地區文化中的愛國、愛鄉、勤勞以及恪守信用等方面,對德育活動的內容引用與思想教育體系的建立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三)鄉鎮文化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文化個性
從人類文化的發展歷史上看,文化在核心形成與向外拓展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帶有較為明顯的區域特色以及特定群體特點,其中,文化個性的形成也體現出較為顯著的區域文化特色。鄉鎮文化在教育資源上,擁有較多自然屬性的教育資源與區域歷史資源,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鄉鎮文化所表現出的顯著個性與地方特色,能夠在德育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較好的文化個性,使學生能夠從正確的視角上認識鄉鎮文化的價值,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獲得較好的德育教育。
五、德育活動課程的含義與特性
德育活動課程主要結合課程理論對班會課程、升旗儀式以及相關實踐課程等,將多種課程活動通過整合的方式進行德育方面的教育。在構成的課程類型中,其在德育活動課程的展開過程中通過內在調和的形式,對不同的受眾群體與培育對象實施不同的德育教育內容。從實施的目的上看,德育活動內容制定與活動開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從當前的社會環境或者區域環境出發,從核心素養的角度將德育教育進行碎片化的整合,通過明確的活動主題開展,使學生在活動課程的參與上,能夠把握德育活動的主題內容與思想核心,從而個人的素養培育與品格樹立等方面獲得較好的引導。文章在德育活動課程的選取上,一方面根據城鎮化的發展特點,對實際學情進行相應的研究與分析,另一方面根據主題升旗儀式、主題班會與主題實踐活動三種形式的課程特點,制定德育活動課程的主要形式。
六、德育活動課程的標準制定與開展
主題升旗儀式、主題班會以及主題實踐活動在標準制定與實踐開展過程中,為保障三者可以具有較好的教育效果,首先需要從頂層開始相應的設計,使其在實施上能夠具有統一的標準。
(一)重視學生的精神世界培育
學生的精神世界在德育教育的實施上概念較為寬泛,文章主要論述“志向(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情感(親情、愛國情、師生情、同學情、審美情)、思維以及善(善行、善學、善心)”等方面。1.在志向方面的德育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需要結合城鎮化的發展特點,使學生在志向方面的建立上能夠正確認識自我實現與社會發展需求等方面的含義。城鎮化的發展使部分農村學生有機會接觸更好的教育體系,在思想與事物的認知上,形成正確的態度或者思想觀念,通過樹立志向的形式,使學生能夠在有擔當的教育理念中,正確認識政治思想、道德思想以及生活理想等。2.政治理想的含義為,社會公眾對國家與社會發展的共同理想。該方面的德育活動課程實施,主要面向學生的愛國、敬黨以及愛民等方面,引導學生在政治立場的認知上,能夠進行理想信念方面的確認。道德理想的德育活動主要面向學生的品格教育,主要表現為道德標準與思想境界方面的培育。在城鎮化背景下,部分地區的城鎮經濟發展與基礎設施建設相較于以往獲得了較大提升。在新時期的道德理想培育背景下,需要在家庭道德、學校規則以及社會公德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培育活動,確保德育教育與當下的社會發展現狀能夠實現調和,使學生在新時期的社會發展背景下逐步形成正確、積極的道德觀念與價值觀念。3.情感在當前的道德培育活動中,主要從愛國情、師生情、同學情、審美情以及親情等方面進行培育,使學生在相關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能夠認識自愛、親情、友情、同學情以及愛國情等方面的含義與意義。在該方面的培育活動課程中,一方面需要在內容上進行專項制定,使學生能夠通過案例或者相關理論闡述等,形成情感方面的感知能力、評價能力以及感悟能力。4.“善”方面的德育教育活動課程主要面向學生的個人實踐,在“善”方面的學習與實踐中,需要從創新的角度進行相應的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的方式,使學生自身能夠在實踐的學習、感悟上,理解善心、善行以及善學的含義與實踐方向。
七、德育活動課程的開展思路
(一)主題升旗儀式
在該方面的德育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可借助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徑,使學生在升旗儀式上能夠正確認識該項德育活動的開展意義。對此,需要在升旗儀式的講話中對內容進行具體的目標制定,確保該方面內容能夠符合學生的成長需要,同時結合當下城鎮化發展的社會需求,使學生在認識現實社會的基礎上,能夠對德育教育的內容形成認同感,從而在實際的活動中能夠準確實施。
(二)主題班會
主題班會具有較好的專項性與針對性,能夠使學生在小型的德育主題上進行情感、品德與“善”等方面的思考。城鎮化背景下的鄉鎮中學,在班級方面的建設可適當投入相應的設備建設,一方面幫助教師更好展開德育活動方面的內容,另一方面使學生能夠通過硬件設備的形式投入于德育實踐活動中。此外,在班會內容的制定上,需要保持一定知識高度,使學生能夠在現有階段上認識自身的學習任務與發展目標,由此實現知與行的合一。
(三)主題實踐活動
該方面內容主要包含學校方面組織的活動(熱心助民活動和敬老活動等),另一方面還包括家庭活動和社區服務活動等。在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上,除了需要引導學生建立勤工儉學、志愿服務等觀念以外,還需在實踐活動的進行過程中向其闡釋個人德育觀念與社會行為的重要性,由此在觀念與個人行為等方面形成正確的標桿。
八、結語
綜上所述,在城鎮化的發展背景及其中學德育活動的實踐活動開展背景下,一方面需要結合社會的發展實際,另一方面需要結合德育培育及其活動開展的相關要求與教育目標,確保學生能夠在參與活動的形式下,逐步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道德品質以及個人修養等。
參考文獻:
[1]黃艷平.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文存閱刊,2018:24.
[2]曹健敏.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賢文化培育與鄉村治理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8:15-16.
[3]王斯瑩,朱桂萍,李梅.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城鄉教育一體化面臨的挑戰[J].理論觀察,2018:125-127.
[4]陶宇,陸艷娟.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教育實踐研究與未來出路[J].納稅,2017:181.
作者:張曉紅
- 上一篇:貨幣資金審計風險點及應對措施
- 下一篇:機械加工深孔加工技術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