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環境電視新聞如何拍好看

時間:2022-11-29 09:15:30

導語:新媒體環境電視新聞如何拍好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媒體環境電視新聞如何拍好看

【摘要】電視新聞以蘊含大量畫面信息為特征,通過最直觀的形式向觀眾展現新聞的內容。電視新聞的畫面是一幅一幅的組合畫面,需要記者對所拍攝的內容進行藝術構思,既要嚴格把關電視新聞的畫面構成,從技術角度和藝術層面提升電視新聞畫面的質感,還要從內容上展現新聞事實。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新聞;拍攝手法

一、新媒體時代對電視新聞的要求

(一)時代性特征顯著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信息傳播的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新媒體是實現信息傳播速度提升的主要途徑。如此,才能更好地滿足觀眾心理,實現觀眾對節目更多的選擇。電視新聞媒體在保證信息內容的真實性,記錄時展的同時,緊貼時代脈搏,關注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用最快的速度傳百姓心聲,反映事實熱點背后的故事等等。

(二)畫面質量要求高

拍攝和傳播技術的革新,改變了傳統電視新聞的生產。其實電視新聞也是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不斷實現突破,而傳播技術的革新也不斷催化著新聞采訪方式的改變。當下新媒體環境下,無人機、AI技術、5G技術已經被運用到電視新聞中,它們既豐富了畫面也對電視新聞的呈現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聞畫面之間的切換和搭配,畫面色彩和特效的處理,都對新聞工作者有新的要求。

二、電視新聞攝像特征與技巧

(一)新聞采訪攝像的特征

電視新聞采訪攝像作為新聞節目制作中的重要構成部分,事關整個節目的制作質量。電視新聞攝像主要包括三個特征:第一是時效性,電視新聞采訪的攝像與電視劇電影等其他節目的攝像方式最大的區別是對時效性的要求。由于新聞事件具有突發性,所以新聞攝像工作人員必須時刻做好準備,保持新聞敏感度,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發現有意義有價值的新聞素材;第二是不可逆性,電視新聞的采訪攝像沒有彩排一說,也沒有預演一說,必須在實際發生地點進行現場錄制。正是由于新聞事件的不可逆性,記者在新聞攝像過程當中必須全神貫注,不錯過任何一個新聞細節;第三是復雜性,電視新聞采訪攝像的環境不是事先準備的,而是由攝影工作者在第一時間前往現場進行錄制,攝像工作人員必須在攝像過程中盡力減少外界環境對新聞拍攝的干擾,保障新聞的真實性和獨立性,同時也要注重新聞的規范性。因此新聞攝像人員要在較短時間內迅速完成構圖,保障主要內容的完整呈現。

(二)新聞采訪攝像的方法

科學的電視新聞采訪攝像,能夠保證新聞的真實性不受破壞,能夠提高新聞的畫面質量。優化攝像方法可以從三方面著手:第一是在鏡頭的運動上,攝影工作者必須掌握攝像拍攝基礎,恰當運用推、拉、搖、移等方式保障攝像鏡頭對新聞現場的細節捕捉,使新聞內容得以呈現;第二是如果拍攝現場不利于三腳架的擺放,需要攝影記者肩扛攝像機進行拍攝,這種情況下攝影記者必須保障攝影設備的穩定性,一定要避免出現鏡頭抖動的情況,這樣會影響新聞畫面的質量;第三,在畫面的拍攝中,要講究新聞的構圖,突出新聞主體,提升新聞真實性。在保障內容真實性的基礎上,還要適當加強新聞的藝術性,使作品既真實又富有藝術感。

三、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拍攝技巧的探討

(一)現場記錄,保障真實

新媒體時代,受眾更加喜歡真實的新聞呈現,希望更加客觀地新聞現場,自己去評判新聞內容,這要求新聞記者能最大限度地還原新聞現場。跟拍是新聞拍攝的一種手法。在新聞發生現場可以采用跟拍的方式來記錄現場,增加新聞的真實性。跟拍要求全程開啟攝像設備,最大限度的記錄新聞發生現場,比如事件的發展過程和新聞當中涉及到人物的心理轉變,以及人物的情緒表現。跟拍可以使新聞細節更加生動,抓住觀眾的眼球,提高節目的美譽度。比如中央電視臺《新春走基層:相約在零點37分》的報道,使網友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能夠在兩天時間時閱讀量達到2億人次,不斷獲得網友點贊。這項收獲無數點贊的新聞報道,便是采取了跟拍的拍攝手法,分別用不同的攝像機,對新聞的兩位主人公進行跟拍,全面記錄主人公在列車相遇時的現場情況,并且不對新聞過程進行評述,記者只是單純的記錄過程。在這三分鐘不到的新聞報道中,記錄了多項事件發生,其中包括突發的列車晚點,有兩個主人公找不到彼此的情緒波動,找到后的驚喜,以及見面時間之短,男主不能給女友戴上戒指的遺憾等等。雖然只有三分鐘內容,但是記者敏感地捕捉到了一些細節,觀眾深深地受到了新聞內容的觸動,產生精神上的共鳴。整個過程記者只是用攝像機忠實記錄下所發生的一切,通過后期剪輯將其故事化,可以說,跟拍這種“笨辦法”可以取得不錯的拍攝效果。

(二)重視新聞同期聲的運用

新聞同期聲能夠保障報道的真實性和信息的真實性,能夠增強報道對觀眾的感染力,引起觀眾的共鳴。比如在有關肺炎的相關報道中,很多電視臺新聞記者在介紹隔離病房的現場情況時,同時講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攝影記者采用了隔離病房的同期聲,醫生走路時的聲音、和病人對話、治療儀器的聲音等等,都真實地出現畫面中,使觀眾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也渲染了眾志成城的氛圍。還采訪了醫護人員,讓他們對病情進行介紹,陳述治療情況,使新聞更加真實,容易被受眾接受。總之,在電視新聞中要利用好同期聲,能夠更加真實客觀的反映新聞現場和信息的真實性,同時也能夠增強報道的可信度、說服力和感染力,能夠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和心理認同感。

(三)重視構圖技術

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對新聞畫面的舒適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下電視放映技術也發生了很大改變,這要求攝影記者在進行拍攝時能夠考慮到電視放映畫面的實際情況。當下電視畫面高度寬比是3∶4,高清電視畫面的高度寬度比是∶16,可以更好地滿足人們的視覺要求,擴大觀眾的畫面視野,保障觀眾能夠獲取到更多的新聞信息。因此與之前的電視拍攝相比來說,新聞構圖手法應當做出合適的變化。一般來講,新聞采訪人物會超過兩個人,這在普通的3:4畫面情形下進行采訪,展示出來的畫面會采用蒙太奇手法,將鏡頭畫面進行組合,這就導致一種問題,即采訪是由觀眾的心理去“拼接”,而不是通過現場的真實畫面進行展示。由此3∶4的電視畫面在視覺上受到限制,無法在水平角度為新聞采訪提供更多空間。在高清電視出現以后,為了更加全面的展示新聞發生現場往往需要拍攝新聞發生現場的大鏡頭或者是大全景,高清電視∶16畫面能加大水平方向的視角,使得物體在水平方向上增加所停留的時間。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要考慮觀眾的視覺體驗,新聞拍攝人員在拍攝現場時可以采用迅速搖鏡頭的方法,實現節奏感。無人機拍攝畫面為受眾提供了更加獨特的畫面,尤其是在大全景呈現上更具視覺沖擊力,攝像記者需要將二者合理地利用起來,達到更好的畫面效果。雖然電視新聞畫面講究簡潔、主題突出,和綜藝節目的唯美畫面有著很大不同,也沒有紀錄片常用的長鏡頭。但是伴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小屏占據了人們獲取視頻信息的重要渠道,過去不能出現在電視新聞中的畫面構圖也逐漸被打破,需要攝像記者不斷進行研究。

結語

電視新聞作品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電視新聞畫面的質量。新媒體環境下,新的攝影方法和形式不斷出現,為電視新聞呈現提供了更多選擇。攝影記者在進行拍攝時,要善于運用畫面來反映新聞的主題思想,應當留心各種細節,不放過具有典型性的細節內容,實現直擊人心的視覺效果。攝影記者要提升攝影技巧,在保障電視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實現技術和藝術的統一,滿足新時期觀眾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林得亮.高清電視新聞拍攝與編輯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8(5):121-121.

[2]羅登慧.試論電視新聞前期拍攝與后期編輯的關系構建[J].科技經濟導刊,6(11):2.

[3]樊守成.淺析電視新聞采訪的攝像技巧及基本功訓練[J].傳播力研究,8,2(21):7.

[4]陳捷.新聞攝像中特寫鏡頭的運用探討[J].傳播力研究,8():-.

[5]陳楠.電視新聞前期拍攝與后期調整技巧研究[J].記者搖籃,8(08):11-12.

[6]胡廣標.淺談電視新聞前期拍攝、后期編輯工作的具體措施[J].新聞研究導刊,6(11):3-3.

作者:牛大力 單位:寧夏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