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視劇產業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9 03:22:00

導語:我國電視劇產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電視劇產業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韓劇熱”;文化機制;儒家文明

論文摘要:近年韓劇風靡中國,2005年湖南衛視斥資引進的《大長今》和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加油!金順》,更是引發了韓劇狂潮。韓劇在中國迅猛的發展勢頭已引起中國媒體和學術界的關注。本文從文化視角探討“韓劇熱”的成因,并指出在全球化影視文化產業格局中,建立開放而有本土特色的文化體系,是我國電視文化產業的有效出路。

“韓劇”在中國熱播,不自今日始,但愈演愈烈,卻不得不令人注目。1997年,《愛情是什么》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收視率高達4.2%。2004年,中央電視臺《澡堂老板家的男人們》、《看了又看》、《明成皇后》(第一部)和《人魚小姐》等廣受好評的韓劇,竟然取得了深夜23點以后高達10%的收視份額,這個收視率甚至超過許多黃金時段播出的中國電視劇。至2004年,中國內地引進的韓國電視劇竟然超過100部。而在中國香港、東南亞和日本,韓劇也深受歡迎。《大長今》登陸香港后隨即創下了2005年香港電視劇收視紀錄,超過40%的香港居民觀看它;更離譜的是在香港,根據《大長今》劇情整理的菜譜賣到100多元一本仍然被市民瘋搶,《大長今》在中國臺灣播出也獲得了有線電視收視率的冠軍。

這些現象都說明了韓劇在中國以及東南亞市場受歡迎的程度。“韓劇熱”的現象值得深思,我們應該探討一下韓劇發展起來的各種政治、經濟和文化成因,以及它對全球影像工業格局的影響,尤其是對中國影像工業的影響。當然,學術界和媒體都已有不少學者和專家對于“韓劇熱”的現象進行了深入思考,筆者認為“韓劇”的成功得益于完善的“文化機制”,這種文化機制包含四個層面:

一、完善的制作制度。

從工業技術角度講,韓國的影像工業技術已經相當完善發達,韓國電影人才濟濟,導演和演員均來自專業學校,非常具有職業專業精神。例如《大長今》中關于飲食和醫術,編劇都是通過查閱大量的史料來確定的,雖然其中不免有些穿幫鏡頭,如滿漢全席在明朝出現,明朝使節身著黃袍等,但他們在史料搜集方面確實是下了很大工夫的,參考了很多關于飲食和醫學的著作,如宮廷料理的配方和烹調方法就是根據韓國第三十八號無形文化遺產為基礎的,其中的藥膳和菜譜也符合中醫藥理。從制作水平和投入資金看,“韓劇”畫面精美,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滲透著濃厚的唯美主義情調。“韓劇”的音樂選擇,每一段音樂都是為特定的劇情量身定做。《大長今》在后期的色彩校正上花費了整整半年的時間。韓劇的投資也不算低,如《大長今》的投資每集達到140萬人民幣。當然,從技術、資金到個人,都說明“韓劇”制作的文化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準。

二、有效的文化政策。

前面說的是“韓劇熱”的技術原因,“韓劇熱”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的政策扶持,國家政策對于文化工業發展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眾所周知,1997年亞洲爆發了金融危機,韓國受到重創。金融危機使得韓國政府和精英人士意識到,光靠機械工業還不足以立國,因此韓國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國”方針,把文化作為國家和民族的根本,提出要成為世界五大文化產業強國之一。危機之后,韓國致力于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把目標放在影像工業上,當年即成立了“文化產業基金會”,并且將原《電影法》中有關電影拍攝的審批審查制度改為“申報制”。其實早在1988年,韓國政府就制定了兩項政策:一是逐步放開電檢制度,允許影像人士隨意拍電影和電視劇;二是加大對進口電影的限制,外國影視片不能隨便進入韓國市場。中國的《還珠格格》曾經在韓國熱播,但隨即韓國政府就做出了停播決定,韓國精英認為,他們國家只有4000萬人口,如果文化市場完全放開,將很難和中國、日本這樣的大國抗衡,所以要限制海外影像工業,保護民族文化產業。2000年,韓國還頒布了《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在法律上規定鼓勵和建設文化產業,這些政策促進和刺激了韓國影像工業的發展。

三、多樣化的電視類型。

由于實施了比較寬松的影視環境,韓國的影視工業得到了飛躍發展,電視類型也豐富多彩,新加坡學者趙慕媛在《韓國的電影市場:中國電影票房的艱難挺進》一文中就說,韓國影視業的文化類型相當豐富,這多樣的類型給了觀眾無數的選擇。而相比之下,中國影視業的類型很不成熟,顯得十分單調。

四、濃郁的東方文化特色。

韓劇很強調文化因素。許多人觀眾聲明喜歡《大長今》,就是因為《大長今》提供了富有特色的韓國飲食和醫藥文化,《大長今》的播放還引起了人們到韓國旅游的熱潮。另外,靠俊男靚女來吸引眼球,確實也是韓劇占領中國市場的一種文化策略,韓國影星不是美女就是俊男,這是迎合消費社會的心理,把身體作為一種獨特的消費品去展示。當然,韓劇也不是光靠外形,不是只做花瓶,韓國演員很敬業,在演技上很認真,女演員則表現出了東方女性的含蓄、內斂和敦厚的氣質,這也是韓劇獲得多方認同,尤其是獲得中國老人認同的主要原因。

雖然韓國已步入現代消費社會,但以儒家文明為基石的道德和文化規范仍然是其社會與家庭結構的主體,把文化傳統融入現代社會,使得韓國社會既能迅速地現代化,同時也不失其獨特性。因此韓劇給人的感覺,滲透著濃厚的傳統文化意識,卻又很容易被現代都市人所接受。當然,張揚文化傳統也是“韓劇”建構現代消費社會的一種策略,在以電視媒介為主的消費社會中,“傳統”、“歷史”本身是被作為一種消費和美學對象展現給觀眾的。韓國人其實很“狡猾”,他們為了把韓國的影像工業推向海外,很注重文化策略,近年隨著中國的高速發展,中國市場越來越大,所以為了進入中國市場,獲得利潤,韓國采取了“文化接近性”的策略,通過展示中國文化因素來吸引中國文化圈的觀眾,《大長今》許多地方都突出了對漢文化的景仰,這之中有歷史原因,但也是一種文化策略。總而言之,合理的文化政策和文化策略、強大的資金和技術,濃厚的文化色彩和敬業精神,是“韓劇”飛速發展的主要原因,現在文化工業的利潤甚至超過了汽車工業。

“韓劇”的迅速發展,改變了世界,尤其是亞洲影像工業的傳統格局,傳統的亞洲影像中心如香港、印度和日本都在衰退。在韓國,好萊塢大片的市場占有率也下跌到三分之一,本土電影則上升至二分之一;在中國,韓國的電視劇、電影,大有超越日本文化產業在中國的地位之勢,“哈韓”逐漸取代“哈日”,正是韓劇的沖擊,引發了中國影像的危機和廣泛的思考。面對洶涌“韓流”,中國影像人士憂心忡忡,張國立甚至對韓劇及其觀眾進行了嚴厲批評,并把“韓劇迷”冠之以“漢奸”的稱謂。

“韓劇熱”確實值得思考,無論怎么論爭,喜歡韓劇也好,批評韓劇也好,中國絕大部分觀眾都喜歡看“韓劇”。新浪網曾做過一個調查,有87%的中國人愛看韓國電視劇,只有不到13%的人喜歡中國的電視劇。這說明,中國的影像工業確實存在問題。有人把中國影像工業的問題主要歸為經濟因素,認為中國拍不出這么好的電影和電視劇是因為錢不夠,所以比不上好萊塢和韓國電視劇。有導演聲稱如果給足了錢肯定會拍出好片子。經濟在影像工業中雖有重要作用,但不是決定因素。中國是不可能跟好萊塢拼金錢,韓國、日本也拼不過美國。韓劇其實基本上都是室內劇,很少有特技鏡頭和大場面制作,沒有花太多錢,《大長今》的成本每集140萬人民幣,在韓國已經夠多了,但陳凱歌導演的電影《無極》總投入是3億人民幣,比70多集的《大長今》奢侈的多,張藝謀《英雄》的投資也不低。前面說了,韓劇的發達既有資金原因,也有制作技術、影像制度、專業精神和文化策略的緣故。這就是說,韓劇的發達是其影像工業整體結構都合理、完善的結果。而在這點上,中國遠遠比不上,比如從影像制作上來說,韓國電視劇的拍攝方式是邊播邊拍,編劇也是邊拍邊寫,編劇可以通過看網絡上的視聽留言,還有一些媒體的報道來適應觀眾的需求。有的電視劇甚至在網上采取觀眾投票的方式,調查觀眾希望主人公結局怎樣,然后做出選擇,有很強的觀眾意識。但中國相反,導演“決定一切”,導演看中了劇本就拍,根本不考慮觀眾反映。所以大量中國電視劇是脫離現實與觀眾需求的作品。從演員的演技看,韓國演員整體上要比中國演員演技好,像《看了又看》,100多集的劇集中沒有一處接吻鏡頭,這就需要演員的演技要好,真正地投入到劇情中。只有真正投入到劇情里面,才不至于靠“脫”、接吻等鏡頭來吸引觀眾。韓劇的表演藝術風格很少歇斯底里的爆發,表演非常注意“度”,不過分的“做”。

除了技術、劇情和演技外,前面我們講了,“韓劇”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文化機制”的完善。相比之下中國電視劇的制作缺乏完善的文化機制,與韓劇相比較,我國電視劇體現了相應的四個方面不足:

首先,制作工業的不完善。20世紀90年代之前,中國電視劇制作都是由政府電視臺承擔,沒有一套完善的制作計劃和流程。20世紀90年代之后,市場機制開始建立,民營影視公司也多起來,電視劇制作才走上了商業化的道路,但是許多民營公司資金不足,基礎還很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制作體系,缺乏強大的人才參與制作,這大大影響了電視劇的水平。

其次,缺少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國影視審查制度相當嚴格,中國2004年拍攝400多部電影,能公映的影片據說還不到一半,很多好作品通不過審查,還沒經過市場檢驗就先被審查機構給審查掉了,這大大限制了中國電影的發展。中國導演拍電影、電視時,首先想的是這個題材能不能拍,是否觸犯了政治禁區?哪有精力再考慮創新和發展。為了不違反“禁忌”,要么拍一些無關緊的影視作品,要么以戲說方式調侃歷史和現實,久而久之,導致了中國電視劇的“惡俗化”趨向。雖然有不少中國導演熱衷于歷史題材,但許多中國歷史劇既不了解過去,也不了解現在,純粹是胡編亂謅。

再次,單調的電視文化類型。由于缺少開放的制度和完善的文化工業體系,我國電視劇類型單一。盡管這幾年發展了一些新的類型片,譬如偵探片、驚悚片、言情片、懸疑片等,但絕大部分電視劇仍然是按照傳統的類型劃分拍攝,鄉村劇、戰爭劇、歷史劇、文藝片是幾種最常見的類型,單調的類型已經很難滿足都市觀眾的多元文化口味。

最后,缺乏深層的文化內涵。前面我們說了,盡管韓劇倡導多樣化的類型,使其適合現代觀眾的口味,但是“韓劇”非常注重電視劇自身的文化特色。這點我們在下面將進一步討論。

韓國影像工業在中國和亞洲的快速發展,確實給了中國影像業有很多啟示。其實中國是電影、電視劇生產大國,單從電視劇產量來看。2001年以來,每年批準立項的電視劇都在1500部以上,在這1500部的電視劇里,肯定有許多優秀作品,但是在生產了這么多電視劇情況下,韓劇還是“入侵”,并且形成了一股強大潮流,這說明韓劇的成功有它的獨特之處,當然,“韓劇熱”并不排除許多觀眾的跟從心理。我們也不要“談韓色變”,更不能像張國立那樣把“韓劇熱”上升到“文化帝國主義”。韓劇確實對中國和日本的影像市場構成了威脅,但韓劇并非十全十美。像《人魚小姐》等劇,情節冗長,節奏緩慢拖沓,《大長今》達到了70集,也很冗長。

但是,韓國影像工業的成功,還是值得反思。前面說過,韓國影像文化的發達不僅表現在技術、劇情和表演上,更重要的一點是韓國為了發展自己的影像文化,針對1998年的經濟危機,采取了“文化立國”的方針,強調了保持韓國和東方特色,逐漸從全面西化認同中擺脫出來,回歸了東方文化認同上。同時采取開放韓國國內市場、限制國外影像業進入韓國的措施,達到培育韓國的民族影像工業的目的,并把影像市場的目標投向“文化接近性”的中國、日本和東南亞的身上,韓國對自己在亞洲和全球影像市場的位置定位相當準確,所以堅實的文化根基、合理的文化政策和文化策略,使得韓國影像工業得以迅速發展。

其實在全球影像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中,日本也調整了自己的“文化政策”。作為亞洲大國,“明治維新”后日本采取了“脫亞人歐”的做法,逐漸脫離亞洲,全面西化,使得日本迅速發展,并取代中國,稱雄亞洲。但二戰之后,日本的全球野心受到遏止,美國和西方也對日本實行軍事壓制。所以日本在全面發展經濟的同時,又不得不重新面臨亞洲,20世紀80年代的日美經濟和貿易競爭,使得日本越來越意識到“亞洲的重要”,正如日本首相村山富士所指出:“就如同戈爾巴喬夫宣稱蘇聯的家在歐洲,所以很自然地,亞洲才是日本的家,而非美洲或歐洲。”亞洲日益增長的影像工業,也使得日本想在這個市場占有一定份額。針對日本曾經有的殖民歷史,為了不引起曾被日本殖民過的亞洲國家的反感,改變日本歷史上的壞形象,日本也選擇了“文化接近性”的文化策略,利用日本同中國、韓國文化的接近性,將流行音樂和動畫片等一些不含過多日本色彩的文化工業輸入到這些國家;并且又發展了一種叫“觀念貿易”的文化策略,所謂的觀念貿易就是日本輸出產品和技術,當地提供明星和演員的影像貿易模式,實際目的自然是推銷他們的產品,但這樣又不會引起亞洲各國人民的反感。通過這樣的舉措,日本的影像工業在亞洲,實際上依然占據著重要份額,1992年到1993年,世界動畫市場上有58%的動畫片是日本的,像日本學者指出的那樣,這意味著日本是有意圖、有策略地出口,而不是很盲目。但回頭看看中國的影像工業卻很容易發現,中國對影像工業的定位是模糊的,這種模糊說明中國還沒有找到發展影像業的“文化根基”。

日本早稻田大學依田熹家說:鴉片戰爭后,中國最大的不幸就在于失去了亞洲文化大國的地位。“現在,中國的最大課題就是恢復亞洲文化大國的地位。”他說二戰日本失敗后,各種產業都喪失了,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首先被提出的課題就是建設文化大國”。他認為文化的普及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而不是相反。他批評目前的中國只強調經濟,而忽視了文化,以前亞洲國家都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但現在中國正失去這個位置。他認為這對于中國而言是很危險的,這些都說明,中國只有走“文化立國”的道路,才能重新恢復它在亞洲的影響力。而影像工業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文化特性”,但在中國卻普遍缺乏文化因素。中國的影像整體上缺少基本的文化理念,沒有明確的“文化意識”,導致了傳統的倫理秩序已經被破壞,而新的關系卻沒有固定的現象。

所以,“韓劇”對中國確實是一個啟示,國產劇的不景氣,不在于別人拍的好不好,而在于自身缺乏“文化根基”。這種“文化根基”缺乏的時間太久了,現在已到了迫切重建的時刻了。中國影像文化要發展,應該有一個基本的文化觀念,在這個基本的文化觀念指引下,再根據市場需求,建立一種多元化的文化工業。

那么這個基本的價值觀念是什么呢?我想是儒家文化,儒家文明是中國,乃至整個東方文化的根基。早在20世紀40年代,哲學家賀麟就指出,復興中華文化即是復興儒學為主體的傳統文化。因而中國影像工業要應對區域和全球影像產業的競爭,也要把儒家文化作為自身發展的基礎,在此基石上發展自己的影像工業,建立屬于自身的影像風格,而不是盲目地模仿韓劇、好萊塢大片或者日本動畫片,這樣才能在中國、亞洲區域和全球文化的多元格局確立自己的位置。

自然我們也應該像韓國一樣,采取一些保護民族影像工業的文化政策,對韓劇和好萊塢影片適當加以限制,培養觀眾對于民族影像文化的情感,當然,限制不是封殺或封閉;其次,放松審查制度,讓作家和電影人去自由地創造和表現,我們應該向西方學習,實行影視分級制度,大家只有不受限制地拍片子,好片子才會出來;再次,培養電影人才。讓優秀人才進入到影像工業;另外建立真正的影像文化理論和文化批評,建構一種健康的批評氛圍。現在報刊娛樂版充斥著無聊的八卦新聞,偶有評論實際上也是商業炒作,缺乏理論基礎。久而久之,觀眾在這些低級的批評語境中,喪失了對影像文化的鑒賞和評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