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人物形象鑒賞教學方法
時間:2022-05-11 09:03:54
導語:影視劇人物形象鑒賞教學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影視鑒賞》是各高校開設的公共藝術限定性選修課,在這門課程中的中國(內地)電視劇鑒賞部分的講授過程中,我們應注重對電視劇中的人物剖析。結合電視劇《紅樓夢》中林黛玉這一人物形象為例,《影視鑒賞》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關注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可采用啟發式教學方式,從文藝心理學的視角出發對中國(內地)電視劇中的人物進行剖析,對戲里的人物及戲外的同類型人物予以探析,在尋找差異的過程中從更高的層面來解讀“影視”這一被大眾廣為接受的文化現象,以達到拓展大學生知識面,提高大學生藝術修養的目標。
一、《影視鑒賞》教學中對人物形象的鑒賞
《影視鑒賞》教學中,在鑒賞影視劇中情節、品味影視劇語言的基礎上,不應忽影視人物形象的鑒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鑒賞:
(一)欣賞影視劇中的人物形象,教師要讓學生關注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以電視劇《紅樓夢》中林黛玉這一人物進行剖析為例,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教師課前給學生預習課件,課件部分布置學生看一段電視劇《紅樓夢》的視頻,教師提出相關問題,例如林黛玉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專家學者在影視評論上發表的關于電視劇《紅樓夢》中林黛玉這一人物的看法有哪些?引導學生收集相關材料,總結出林黛玉的主要性格特征,為課上鑒賞電視劇《紅樓夢》這部作品中林黛玉這一人物打下基礎。其次,教師課上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讓學生們結合所收集的材料各抒己見,領會同一人物性格的多側面,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同時教師要關注所教影視作品評論的前沿動態,可以引導學生從文藝心理學的視角出發對中國(內地)電視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剖析。例如學生們關注到,近幾年來網絡等各種現代傳媒對古典名著中的經典形象的再認識、再評價問題比較耐人尋味。我們看到新版《水滸傳》中的潘金蓮賢良得不得了,《西游記》之翻版《大話西游》中的唐僧俗得不能再俗,而網絡版的《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則小性的要命。經過現代人的再認識,經典形象已被闡釋的五花八門、大變特變,教師可以針對這一現象提問學生,對此現象該如何認識評價呢?再次把分析的焦點放在《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身上,因為對林黛玉的爭議由來已久。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收集到的關于《紅樓夢》中林黛玉這一人物的資料,專家學者在影視評論上發表的相關看法,每組選派代表以ppt的形式上臺進行講解。有的學生講到,一直以來,對林黛玉的評價就褒貶不一,不過傳統上還是褒多貶少,即便是貶,也多是一種抬高式的貶、一種變相的褒??山鼛啄陙?,情況卻有了很大變化,各種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的調查數據越來越顯示出林黛玉人氣指數的下滑,尤其不受男性的歡迎,相比之下,薛寶釵的受歡迎指數卻在明顯飆升,人們在講述這種情感偏向的理由時確實也頭頭是道、句句有理??傊?,林黛玉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已絕非一成不變了,人們在評價她時滲入了更為自我、更為現代的因素,這使經典林黛玉形象碎裂翻版為各式各樣的現代版形象。教師順勢引導學生,在深入思考這一問題時發現,表面上這是對傳統經典形象的反叛、顛覆,而實際上卻不然,它是現代人借反叛和顛覆來確證自我的一種方式,現代人賦經典形象一種調侃、嘲笑、荒誕的言行方式為的是借經典形象之尸還自我之魂,以作心靈的獨白,說出自己內心深處也許是最真實但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在現實生活中加以直白痛快的表露的想法,他們的評價也不是對經典藝術形象林黛玉的評價,而是對他們生存于其中的現實的評價,評價的是自己以及與自己發生現實關系的相關人等,這就內在的決定了人們對于林黛玉的認識問題會出現矛盾。
(二)欣賞影視劇中的人物形象,教師可采用啟發式教學方式
教學中,每組選派代表以ppt的形式上臺進行匯報講解時,教師可采用啟發式教學方式。例如,學生介紹林黛玉的性格時,更多的人所能夠想到的依然是那個泣淚葬花的林黛玉;那個冰肌玉骨的林黛玉;那個為情而生、為愛而死的林黛玉;那個永遠惹人憐、惹人敬又惹人愛的林黛玉;那個魅力永恒的林黛玉;這猶以1987年版電視劇版的林黛玉形象為最。提及《紅樓夢》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形象系列,而在形象系列中,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林黛玉,由此可見林黛玉的魅力,教師針對學生的匯報,提出林黛玉的魅力究竟何在呢?這是需要教師采用啟發式教學方式,播放1987年版電視劇《紅樓夢》,讓學生深入思考的。有的學生說到,在我看來,就是她以“兩彎次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向人們提示著一種另類人生的存在,一種令人琢磨不盡、回味無窮的人生,也就是一種藝術的人生。教師順勢講解,藝術人生中的人不同于現實世界中的人,現實世界中,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人的三重人格本我、自我、超我很難處于和諧的狀態,三者矛盾沖突斗爭的最終結果通常是本我在現實中的被束縛、被壓抑,自我對本我的束縛是必要的,但過度的束縛甚至是壓抑則容易導致人性的異化,尤其是自然本性的被遮蔽,自然本性被遮蔽,人就很難再用“童心”去思考、去生活,人于異化的、孤獨的生存狀態中孤獨在熙熙攘攘、喧喧鬧鬧的人群中,努力地適應著種種的辛俗與無奈。探索并尋求人最美好、最理想的生存狀態是藝術的終極價值目標,也是藝術的宿命追求,所以,藝術會努力探索人生困境的各種出路。置身在藝術的精神家園中,人仿佛戴上了一副美彩的眼鏡,戴著這樣的眼鏡去看現實,現實會因暫時的陌生化、距離化而美麗。在藝術世界中,精神與想象可以自由地馳騁,一切盡在瀟灑、放達中,這種人生雖然沒有人可以證明它的真實性存在,可也沒有人能夠證明它的非真實性。我們所戴的這副眼鏡,就是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具體到今天,主要指各種影視音像等電子傳媒技術為我們營造的藝術空間、藝術氛圍,我們稱之為戲里,而戲外則是指我們的現實人生。戲里戲外是兩種人生、兩個境地,人的心靈自由地穿梭于其間,不斷地變換著觀察他人的視角。
(三)欣賞影視劇中的人物形象,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從文藝心理學的視角出發對中國(內地)電視劇中的人物進行剖析
例如,從文藝心理學的視角出發對戲里的林黛玉及戲外的林黛玉式的人物予以探析,可以縱深向度剖析其原因,它是人性異化及人格分裂傾向的一種外在投射,也是現實與藝術相結盟共同探索人生困境的一種隱性的傾向性表現,由此可以洞悉為什么會對戲里戲外的人物持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態度。前文講各種媒體的調查數據均表明林黛玉的受歡迎程度明顯越來越不如薛寶釵了,而且他們將自己情感偏向的理由又講述的頭頭是道、句句有理。在他們看來林黛玉尖酸刻薄愛使小性子,很有種“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味道。確實,林黛玉很不好養,養活嬌弱多病而又多愁善感的她既需要耗巨資來買藥醫病又需要進行不斷的感情投資,而且還要具備超常的觀察力、理解力和忍耐力,即使是這樣也不見得能養活。相比之下,薛寶釵就不同了,她溫婉賢淑、知書達禮,喜怒不形于色,對人講話輕聲細語,對寶玉也是諄諄教導,不溫不火,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賢內助,又天生一副富貴的好模樣,這樣的人誰不會喜歡、不愿與之相處呢?這樣看來,林黛玉受非議也在情理之中,可是偏偏為什么對林黛玉的非議又會引起諸多人的不滿呢?到底是誰出了差錯?誰都沒有錯,問題在于我們把林黛玉置放在什么樣的關系網中,是現實世界還是藝術世界,又是以什么樣的心理關注她。如果我們把她放在現實世界中,自然會得出“她是一個尖酸刻薄的女子”的結論,因為她是作為我們對立的他者而存在的,而且是與多數人相異的他者而存在的,她的超凡脫俗會被當作不入主流、不合群,她的銳氣、才氣會被看成是鋒芒畢露、盛氣凌人,當然她的嬌弱也不會被我們看作是陰柔的病態美,而是一個花錢的無底洞,相比之下,薛寶釵的順性隨和倒容易使人對其產生好感??墒牵斘覀儼蚜主煊裰梅旁谒囆g世界中時,我們發現她較之于薛寶釵更有味道,她不像薛寶釵那樣如平水一湖,靜而無韻,她是仙子,是集日月山川靈秀于一身的仙子,是絕美的化身。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看作了林黛玉或是林黛玉的某個側影,此時林黛玉對我們來講不是他者,而是自我或自我某方面的化身,林黛玉所具備的正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無法具備卻又極其渴望擁有的,林黛玉的一顰一笑就是在演繹我們的某種人生境界,演繹我們的某種人性,借她我們看到了自己,了解了自己,更提升了自己。她的泣血灑淚讓我們感同身受,喚起我們靈魂深處早該發泄的痛。林黛玉的個性讓我們感到生命的尊嚴與存活的銳氣,林黛玉的才氣讓我們感到生命因智慧而產生的驕傲,林黛玉的為愛而生為情而死讓我們感到情感追求的無價,這是對在現實情感面前畏縮的一種反撥。正因為我們能夠將現實生活中的林黛玉與藝術世界中的林黛玉分開,林黛玉的經典形象才未在人們心目中被徹底顛覆,反而更加的徹骨難忘。
二、《影視鑒賞》教學中如何通過對人物形象的鑒賞達到拓展大學生知識面
在《影視鑒賞》教學中,教師要結合作品中的人物,可以對戲里的人物及戲外的同類型式的人物予以探析,在尋找差異的過程中可以從更高的層面來解讀“影視”這一被大眾廣為接受的文化現象,以達到拓展大學生知識面,提高大學生藝術修養的目標。讓學生理解,人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存在,必須而且只能以生活在現實世界中為常態,但是人又不能只生活在現實世界中,因為他更是一種自由的精神性存在,精神對自由的向往與追求促使他去努力探求如何超越現實,同時現實世界中諸多需要去回避、去掩飾的問題也促使他去探求如何超越現實。這就決定了有必要把自己暫時放逐到藝術世界中去,作短暫的精神流浪,在現實世界與藝術世界之間平衡一下自己、關注一下別人,以一種特殊的心理,一種有別于現實常規心理的特殊心理。
參考文獻:
[1]曹雪芹.紅樓夢[M].四川:重慶出版社,2003.
[2]魯樞元.文藝的心理闡釋[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
[3]朱光潛.文藝心理學[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4]朱光潛.悲劇心理學[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5]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M].高峰強等譯,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6]高海清,李家魏.弗洛伊德文明的代價[M].遼寧:遼海出版社,1999.
作者:劉曉娟 劉博 劉玉聰 單位:哈爾濱金融學院基礎教研部應用文寫作教研室 黑龍江東方學院 黑龍江護理高等??茖W校
- 上一篇:林業技術推廣在林業生態建設對策
- 下一篇:紀實電視劇新發展創新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