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電影大師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01 10:06:00

導語:現代電影大師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電影大師分析論文

北野武:日本電影新天皇

北野武被稱為日本電影的新天皇,不過,他自己對此并沒有非常特別的感受,他自己甚至說:“每當有人稱我為‘亞洲導演’,我總覺得這個稱號充斥著歧見,我真希望在我們的電影里,能去掉典型的亞洲特征,文化、美學。這倒不是說要把黑澤明拋開,只是我寧愿見到當代的日本電影能超越武士電影。我討厭導演一古腦地販賣亞洲模樣。我知道這正是目前最好賣的,但這也是我亟想擺脫掉的。”

北野武的代表作是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花火》。北野武的大部分作品是警匪片,但出乎常規的,這些構圖加上極少極少的對白,電影的敘事線索呈片段式的分布,邀請觀眾和人物一起玩拼圖游戲。他的影片對日常生活有著偏愛,可是它總被驚人的殘酷打斷。有人說,當北野武要嚇人時,是無厘頭的,也沒有任何警告,因為他的習慣是在預備動作都還沒有做好之前,就打得你鼻青臉腫。

《花火》的影片風格很像法國印象派畫家修拉的“點彩法”。它的內容也的確包括了點彩法,電影中的退休警察瀕臨絕癥,以繪畫打發時間,他用點描的方式作畫,之后其畫風慢慢變成影片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對死亡和自殺的著迷。電影中的人物不斷地做著同樣的工作,他們不是忙著拼圖就是忙著洗牌尋找答案,試著找回生命中斷裂的碎片。這樣的語法和王家衛的《阿飛正傳》中對時間的使用頗為相似。北野武還在他的影片中直接引用日本傳統的畫像,富士山、假石庭院的圖像、寺廟、櫻花、自助旅館等等,都在顯示他對傳統景觀的關注。引用傳統,這也正是后現代的一個顯著的特征。

在1999年的《菊次郎的夏天》中,北野武的電影回到了老人和孩子身上。這種一老一少相伴而行的影片很容易讓人想到它會充溢《中央車站》、《科里亞》一般的溫馨,沒想到北野武竟然來了一段真人加電腦動畫特效,天使從天而降,搖響菊次郎手中的玻璃鈴鐘,令人頗為意外,畫面質感,如同一段精制的嬰兒電視廣告片。將電視廣告引入電影之中,并非北野武首創,他不過是來自非常隨意和率真。

巖井俊二:日本電影的旗手

生于1963年的巖井俊二是90年代日本電影的另一個代表人物,可是他自己卻說“我并不是日本電影的旗手”,可見其對電影的態度。拍攝第一部電影長片《情書》以前,巖井已經有過相當多的影像經驗,從學生時代開始玩照相機(這也是日本導演得益于日本照相/錄像器材民用化的優勢所在),之后進入電視界,拍MTV、談話節目、飲食節目、電視連續劇、廣告,然后是電影。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影像的時代是毋庸置疑的,可是要在這樣一個高度數碼化的世界挖掘出屬于自己,同時能愉悅大眾的電影并非易事,巖井堪稱一個編織后現代夢想的人。

《情書》更多的是關于電影與記憶的關系。《情書》不僅有著相當個人色彩的企圖,同時也反應了巖井俊二在中學時代的回憶,通過和已逝去的戀人通信,引導主角更加強烈地感受到愛人的不存在。理所當然,死去的人無法回信,那么這當中一定有什么理由。隨著故事的行進,愈來愈明朗化,如巖井所說:“這是一種戀人不在的戀情。”這份悲傷,巖井卻用遠鏡頭的描寫方法,象征著我們這一輩子的人對于戀愛仍無法正面去面對的心情。他將這份不存在的戀愛,以自己私人的回憶及大家都有過的經驗融入其中,重復描寫。因此和他有著相同的經驗與過去,擁有共同時期的人來欣賞這部作品時,一定相當懷念,因為“不管什么電影都無法實現人所逝去的記憶”。

雖然巖井的電影走在時代的最前端,但是他的風格和昆汀·塔蘭蒂諾那種帶著嘲諷的幽默與完全暴力交織而成的電影又不一樣,在他的電影里有著MTV的節奏,同時還有拍攝電視培養出來的感性。自稱為印象作家的巖井活躍在各種視覺媒體,他這樣的心態完全不同于一些老牌電影導演,他們認為電視產品的影響會危害他們的作品,更別提MTV了。巖井就是這樣一種嶄新的、自由的狀態下拍攝了《燕尾蝶》。巖井虛構了一個叫元都(YenTown)的城市,這個城市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被錢的魔力吸引而來的人們,有說越南話的,有說漢語的,這里有黑幫,有妓女,還有流行音樂藝術家。他們看來一個個沒追求,金錢和欲望是他們的“世界語”,加上影片凌厲的視覺形象,如同一幅現代“浮世繪”。

阿巴斯:模糊戲劇性和紀錄性

伊朗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Kirostam)既被人們視為亞洲電影的象征,也被認為是“90年代世界影壇出現的最重要的導演”。阿巴斯1940年出生于德黑蘭,畢業于德黑蘭藝術學院。大學畢業后,他主要從事廣告制作、畫插圖、海報設計及廣告標題等工作,1960—1969年間他共拍過150多部廣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