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節目文化思考論文

時間:2022-01-27 11:17:00

導語:電視節目文化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節目文化思考論文

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發展到今天,經歷了晚會時期、娛樂時期、競猜時期、真人秀時期四個時期①。從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等欄目的推陳出新,到《超級女聲》、《快樂男聲》的大紅大紫,如今娛樂節目的發展已成為各個電視臺在廣告競標中的重要籌碼,也普遍成為各電視臺向受眾和廣告商推銷自己的標志性品牌。2010年初江蘇電視臺推出的大型電視速配交友節目《非誠勿擾》,又引領了新一輪收視率狂潮,輕松趕超了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的收視率,節目的風靡程度遠遠超出了起初策劃時的預料。然而節目火爆的同時也伴隨著激烈的爭論,并引起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的討伐,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也出拳進行治理整頓。筆者不禁思考,近年來中國大陸娛樂節目異常火爆受到了哪些因素推動?作為電視娛樂節目,自身應確立什么樣的審美追求和價值定位?有關主管部門監管的內在邏輯是什么?電視娛樂節目熱播原因探析近年來,各種娛樂節目相繼火爆,已經成為各地電視臺競相創制的主流節目。思考娛樂節目火爆的原因,我們發現,這與近年來社會流行文化的變遷和發展有著直接的關系,體現了社會民眾審美觀和價值追求的轉變。

第一,平民化、草根化崇拜的顯現。無論是“芙蓉姐姐”、“犀利哥”還是“鳳姐”,這些人物符號的流行和傳播都直接體現了廣大民眾對“平民偶像”的崇拜,同時對于精英文化等“宏大敘事”也漸行漸遠。這些沒有過多包裝和修飾的“平民偶像”有著與平民相似的背景、相貌、學識等因素,民眾容易產生強烈的親切感和較高的認同度。

第二,娛樂化傾向的凸現。隨著生活、工作壓力的日益增大,社會對于娛樂休閑的需求顯著增強。民眾逐漸遠離精英文化、公共話題,轉而獲取趣味性、娛樂性強的信息,在消費這些娛樂產品的時候,獲得精神的宣泄和情感的釋放。媒體也在此時迎合了受眾“娛樂至上”的需求,制造了大量的娛樂節目,滿足不同類型受眾的多樣化娛樂需求。

第三,拜金主義的泛濫。在當下中國的社會轉型過程中,經濟發展帶給民眾一種“焦慮”的情緒,這種焦慮很大一部分來源于財富分配不均后出現的一種“相對剝奪感”,社會對于金錢的崇拜異常劇烈,伴隨產生的是一系列傳統道德的解構、人類情感的貶值。如今,電視娛樂節目中也同樣充斥著拜金、浮華,通過給觀眾構建出一個虛擬的浮華世界,從而滿足了一部分民眾的感官的虛榮。在《非誠勿擾》“拜金女”馬諾事件中,女主角“寧在寶馬中哭泣”的言論是浮華世界最好的注腳。

電視娛樂節目的審美追求康德曾經把人的愉快歸納為兩類:一是經由感官或者鑒賞獲得的“感性的愉快”,二是通過概念或者理念表現出來的“智性的愉快”。而目前的電視娛樂節目多注重文化消費層面上的游戲、娛樂、炫耀和歡愉,旨在逃避現實生活和調節世俗,而作為審美層次上的“智性的愉快”卻往往被忽略。挖掘隱私、諷刺人物外形、突出感觀刺激等大行其道,成為電視娛樂節目的慣用伎倆,大大顛覆了傳統的審美價值,走向了傳統審美的對立面。

電視娛樂節目出現審美缺失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深刻的社會背景,也有電視臺自身的問題。一方面,商業邏輯制約著媒介運作和媒介倫理,電視臺的商業運營性質在討伐聲中備受責難。另一方面,電視受眾的審美和價值追求發生變化。作為文化消費者的觀眾,手拿遙控器投票的商業化運作性質使得電視節目將受眾的口味和興趣放在第一位,因此,受眾的審美追求和價值訴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電視娛樂節目的走向和底線。

審美,作為一種體驗,是人在心理上超越了異化的存在狀態。審美是滿足人們對美的高級需求,而不是對本能的低級滿足。僅僅把審美對象當作一種本身無需道德判斷的東西,就失去了審美的基礎。②筆者認為,電視娛樂節目的審美追求應當涵蓋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電視娛樂節目需要有正確的審美觀,媒介不能盲目地迎合受眾偏激的需求,更不能讓不健康的審美價值觀通過媒介向大眾傳播,造成不良影響。

電視娛樂節目的根本目標還是應該放在滿足廣大電視觀眾文化需求,提升社會大眾的文化品位的層面上。電視娛樂節目能夠給觀眾們一種精神美的享受。

第二,電視娛樂節目的主題要貫徹三貼近的原則。電視娛樂節目的興起,真實地反映了受眾力圖擺脫傳統類電視節目中精英文化“宏大敘事”的模式和框架的意圖。“芙蓉姐姐”、“犀利哥”、“鳳姐”等人物符號的流行和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其主流話語渠道的偏差,沒有傳統精英分子的學識、財富等等,沒有過多的包裝和修飾,反而給人一種相對真實的感覺,也更容易引發受眾的關注度。

電視娛樂節目需要做到在世俗化與低俗化之間尋找到平衡點,真實再現普通民眾的“原生態”生活,在柴米油鹽的感性生存體驗中展示人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的人生境遇,從中挖掘出值得回味的戲劇性、趣味性和娛樂性。但是同時也要避免過度世俗化所引發的低俗化的隱憂,在應有的思想深度和品質格調上疏于要求而喪失其在整個社會背景下的意義真實。

第三,電視娛樂節目技術環節方面,注重舞臺設計、燈光配置、音樂效果、畫面切換、節奏把握等等。

審美最基本的也是最直觀的就是視覺美,一個節目的場景設計對于一個節目的成功與否非常重要,華麗但又樸實的場景布局加上高科技手段的裝飾,給人們一種新穎的美,而在節目各個環節的安排上也要環環相扣,將內容緊密整齊地連貫起來。

電視娛樂節目的價值定位目前,青年人是娛樂節目的主要受眾群,觀看節目的過程也是對青年人的價值觀、婚戀觀進行再塑造的過程,因此娛樂節目的價值定位有著較為重要的社會影響。選擇“娛樂至上”的純粹娛樂價值還是選擇寓教于娛樂之中的價值,決定了電視娛樂節目的品位和層次。就媒體的“教育引導”功能來看,我們的選擇當然是明確的,寓教于樂的形式最符合社會文化健康發展的需要。“從根本上說,娛樂節目的教育功能是那種能夠影響人的思想感情、倫理觀念、精神品格的人生境界的力量,是那種能夠凈化人的靈魂、激勵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素質,從而實現改造世界重鑄自我的功能。”③筆者認為,電視娛樂節目在策劃制作過程中應當努力達到以下幾方面要求:第一,倡導健康向上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應當立足于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道德傳統,弘揚時代先進理念,表現出一種催人上進、奮發努力的精神氣質,能夠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第二,注重社會效益的實現。媒體有自身的社會責任,這種責任要求媒體在實現自身經濟價值的同時,為豐富社會文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塑造民族性等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電視娛樂節目也是如此,娛樂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電視娛樂節目的根本目標還是應該放在發揚傳統文化,提升社會大眾的文化品位的層面上,滿足廣大電視觀眾文化需求。

第三,不斷進行節目內容與形式的創新、超越。

由于諸多歷史與現實原因,我國的電視媒體原創能力不強,引進吸收電視強國的節目形態和創意是有效解決我國電視節目形態老化問題的好辦法。④但我們同樣要強調自主創新,即使引進節目,也要注意本土化的完善和創新,不能全盤照抄。在節目發展起來后,也應當不斷創新,加入新的內容,不能一直走老路。另外,主持人要追求個性風格多樣化,時刻給觀眾新鮮感。

觀眾在觀看娛樂節目時,心情一般都是輕松愉悅的,很多信息就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觀眾。所以娛樂節目給自身一個健康的價值定位的基礎上,擔負起社會責任,才能在寓教于樂中營造良好的娛樂氛圍,提高全社會的欣賞品位。

參考文獻:①謝耘耕、唐禾:《2006年中國電視娛樂節目報告》,《現代傳播》2006年第6期。

②田維鋼、付曉光:《真人秀電視節目的

審美異化》,《現代視聽》2009年第4期。

③楊麗:《娛樂節目的教育功能》,《記者搖籃》2009年第4期。

④姜嶸:《淺談電視娛樂節目發展方向》,《新聞傳播》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