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我國民族傳統民間舞賞析意義

時間:2022-01-27 11:15:00

導語:剖析我國民族傳統民間舞賞析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我國民族傳統民間舞賞析意義

摘要:中國民族民間舞是中國傳統舞蹈藝術的源泉。風情醇厚、多姿多彩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在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世代生息演進,流傳至今。以其絢麗的風采深得中國各民族人民和世界各國朋友的喜愛和珍視,被譽為世界舞蹈寶藏中的瑰麗之花。:本文通過對舞蹈作品《一個扭秧歌的人》的欣賞,探討了風情醇厚、多姿多彩的中國民族民間舞。

關鍵詞:民族民間舞《一個扭秧歌的人》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是中國傳統舞蹈藝術的源泉。

風情醇厚、多姿多彩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在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世代生息演進,流傳至今。以其絢麗的風采深得中國各民族人民和世界各國朋友的喜愛和珍視,被譽為世界舞蹈寶藏中的瑰麗之花。中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文明古國,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環境、生活習俗等方面的特點,這種歷史上各民族和地區的社會發展水平的不等,以及各族各地文化觀念,宗教禮俗和審美情趣的不同,因此造成中國民間舞樣式之多,內容之廣,風格之別,動律之異的鮮明特色。從具有原始圖騰痕跡的模擬舞,到帶有原始遺風的祭祀舞,以至具有宗教色彩有寺院舞蹈形式或民間風情舞、禮儀舞、廟會、燈會、走會、花會上的舞蹈表演以及專職藝人的出現,并登上藝術性舞蹈表演的舞臺,因而中國民間舞構成了中華民族形象的活的文化見證。在遼闊的三江流域和松遼平原廣大地區主要居住的是漢族,受其歷史和自然條件影響下,形成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并具有地區特點的民間舞蹈,據統計有700余種。其中北方規模較大,比較著名的是秧歌,如東方高蹺身歌,山東的鼓子秧歌、膠州秧歌和海陽秧歌號種三大秧歌。還有陜北秧歌、河北秧歌等不下百余種,南方有采茶燈、蓮花燈、竹馬燈、云南花燈、香山花燈等各種名目的花燈種類繁多。北方的秧歌等各種民間舞蹈多具有粗獷剛強,熱情奔放的特點。南方的花燈等民間舞蹈則以優美委婉、秀麗別致見長。兩江之中的淮河流域的花鼓燈等民間舞蹈兼收南北之長,形成剛柔并濟的特色。居住在草原、高原、山區或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民間舞各具鮮明特色:草原上蒙古等民族具強悍剛強的風格特點。地處西北的維吾而族則以體態挺拔、動作豐富、表情細膩見長,在康藏高原上的多種古老藏族民間舞蹈形式,風格各異,但總體上看具有古樸優美的特點,并以舞"袖"為共同規律。以手如柳步如鶴著稱的朝鮮民族民間舞有瀟灑、典雅的風韻。1995年全國第三屆舞蹈比賽中,榮獲中國民間舞表演一等獎的舞蹈《一個扭秧歌的人》就是一部非常優秀的舞蹈作品。

空曠的舞臺,昏暗的燈光,一位風燭殘年雙鬢斑白的老藝人,他蜷縮著身體有些癡狂,有些瘋癲,遠遠地傳來陣陣二胡的聲音,夾雜著感傷、凄涼,也充滿了撩人心緒的幻夢和回憶。在這幻夢中講述了秧歌老藝人一生的悲喜和他對秧歌的眷戀,那舞動的長綢就是他生命的體現,在這夢幻中他瘋狂地舞蹈著,仿佛要將一腔熱血全部舞盡。這就是獨舞《一個扭秧歌的人》帶給我們的強烈的情感沖擊。它借一個秧歌藝人的一生,描繪了全部民間藝人的人生況味和悲喜。

在舞蹈語言上這個舞蹈通過明顯的身體形態的對比--蜷縮與直立,深刻地描繪了老藝人一生的心路歷程。舞蹈一開始,舞者蜷縮著身體,這一體語馬上讓觀眾感受到一位老者的形象:他已暮年,歲月的年輪讓他再也不能挺直腰背。沉寂的空氣中傳來一縷悠遠的二胡聲,撩開他對往事的幻夢和回憶。突然間,這頹然的老者挺身躍起,手舞紅綢,頓足踏地,幻夢中他又年輕了,又可以翩翩起舞了。這一對比把舞者的今天和往昔交代得很清楚,觀眾不禁被帶到追尋他往日蹤影的過程中去。接著,老藝人在幻夢中仿佛找回了過去,他慢慢地直起身體,他和年輕后生們一起舞動。他腰桿挺直,神采飛揚,英姿颯爽。他已進入忘我的境界,在那個世界里他自由、自在、自如地舞蹈著。他給年輕后生們傳授技藝,他用自己的一腔熱血、一片激情感染著年輕的舞者們,從他們身上他看到了自己往日的輝煌。幽咽的二胡聲再次響起,老藝人無奈地回到了現實,他又蜷縮著身體步履蹣跚地離開了熱鬧的人群。他雙手顫抖著捧起那條伴隨他一生的紅腰帶,熱淚盈眶。在這里直立和蜷縮所造成的情感沖擊是非常強烈的,身體的"直立"代表著他的年輕時光,代表著他舞蹈的青春,代表著他昔日的歡喜和愉悅,在這"直立"中他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生命追求。而蜷縮卻意味著歲月無情地將他拋下,昔日的輝煌、歡樂都離他遠去,只有那不減的激情卻怎能抵抗身體的衰老。這一縮一伸淋漓盡致地把老藝人一生的悲喜展現在觀眾面前,這蜷縮和直立中濃縮了他一生的藝術生涯,讓人慨嘆,讓人憐惜,更讓人為他對秧歌的一片癡情所打動。

在舞臺調度上舞蹈突出身體對舞臺空間的占有對比。在這個舞蹈中,演員在舞臺上的調度也向觀眾顯示出老藝人一生角色的變化。舞蹈開始,演員處于舞臺右后角區域,這一區域對于舞臺表演來說是相對弱化的,加之舞者蜷縮的體態,清楚地表現出老藝人的孤獨和寂寥。而舞蹈中段,演員始終處于舞臺的中心點。在這個中心點上,演員用大幅度的舞蹈動作舞盡他對秧歌的癡情,追憶著那逝去的歲月,懷念著那曾經屬于他的舞臺。觀眾可以從中感受到老藝人年輕時高超的技藝。但歲月是無情的,他畢竟老了。舞蹈結束時演員的調度又處于左后角區,仍然是一個表演弱區,在那個角落,他蜷縮著身體遠遠望著那久別的舞臺,那熱鬧的人群,如今這一切都已不屬于他了--來看秧歌戲的人們從他身邊走過,誰也沒有注意到他,也是在這個角落里他帶著夢幻離開了人世。三處舞臺的調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也構成了此舞蹈的語義和語境。

群舞的運用也為表現人物形象增色不少。通過群舞演員年輕矯健的身姿和老藝人蜷縮的身體形成鮮明對比,也映襯出老藝人心中的悲嘆和惋惜,更增加了舞蹈的悲劇情調。而當老藝人遙想當年,瘋狂起舞時,群舞的陪襯更加渲染了氣氛,更加透徹地表現出老藝人對秧歌的一片熱愛。

二、舞蹈《一個扭秧歌的人》以最熾熱的情感,最強烈的生命情調,最質樸的舞蹈語言來謳歌秧歌老藝人的執著,因而無論是演員還是觀眾都在內心受到了感動,也使作品具有很強的審美張力,令人心動又百轉回腸。

優秀的演員,優秀的編導,兩者通力合作打造出了這個中國民間舞的經典作品。1995年,在全國第三屆舞蹈比賽中,于曉雪憑借這個作品一舉贏得了中國民間舞表演一等獎的桂冠,并在1991年第三屆"桃李杯"比賽中獲得民間舞表演十佳總分第一名。而這個作品本身所反映的文化價值和對中國民間舞創作的啟發和影響,也使它在1994年2月獲得了"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評比"經典作品提名。

參考文獻:

[1]裘柳欽:《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