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技術與城市電視發展綜述

時間:2022-05-23 04:53:00

導語:新媒體技術與城市電視發展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媒體技術與城市電視發展綜述

根據目前的行政區劃和當前多元化媒介生態現狀,我國電視新聞媒體格局已經呈現為國家級電視臺、省級衛視、省級地面頻道、城市臺、縣市臺和港澳臺等六大類。在上星衛視和非大陸電視頻道出現以后,傳統的四級覆蓋分類格局已有所改觀。本文所指的城市電視包含地市和省會城市地面電視頻道。在新媒介技術的推動下,具有新銳傳播特質的新媒體不斷涌現,這些新銳特質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新聞的即時性、自媒體傳播的廣泛性和信息獲取的廉價性。隨著技術和實踐的不斷成熟,新媒體已經形成兩個穩定的基本內核:以網絡為核心和相對明確的受眾預期效應。以新媒介技術推動為契機,城市電視的媒介生態雖然日趨復雜,但其本土化的發展方向卻日漸清晰、穩定。

一、城市電視媒介生態分析

第一、多媒體時代的到來,把電視從“最大眾”的第一媒體時代推進到后電視時代。其基本表現是:生存空間受到以數字技術為載體的新媒體擠壓;電視在廣告、受眾和資源上已被新媒體分流;電視對新媒體的依賴卻日益突出。根據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統計,“2010年上半年高學歷觀眾平均到達率為63.5%,比2009年同期下降1.59個百分點,降幅為2.44%;比2008年上半年下降3.17個百分點,降幅為4.75%,下降幅度明顯高于中低學歷觀眾……”①同時有研究顯示,近年來中國電視觀眾逐漸流失并有老齡化趨勢。高端受眾和青年受眾的流失,已經波及電視廣告結構、投放的品質與業績;“據艾瑞咨詢集團的一份中國網絡廣告市場份額報告預測,2011年中國網絡廣告市場規模將達到370億元,與2007年的106億元相比增加兩倍多。2008年第4季度,中國商業樓宇電子屏廣告市場規模達6.48億,公交地鐵電子屏廣告達到4.93億,而我國電視媒體發展了幾十年,廣告總收入才達到232億的規模。”②受此影響,電視媒體對互聯網等新媒體的應對真實而有趣地演化為回縮式應對,“因為受眾分化壓力而退守中老年觀眾,……因為資源資源壓力而懶于創生新的內容”③這種回縮式應對的出現于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抑制電視創新動力。因此,當前電視的媒介生態可以這樣表述: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新興起的第五媒體攜第四媒體,正在逐步取代電視的最大眾地位,電視的黃金時段,因網絡視頻化的發展而失去其“黃金”性能,電視最終成為狂歡媒體中的普通一員。第二、受當前媒體不良競爭的影響,城市電視的發展與省級衛視、省級地面頻道一樣進入瓶頸時期。做大的廣播電視集團大多數并沒有做強,兩極分化比較嚴重;電視節目形態的克隆之快,衰亡之速幾成正比,類型化特性明顯,并以民生新聞、娛樂、資訊為基本表現形態。類型化傳播背后,隱藏著電視內容嚴重不足與創新匱乏;而強勢媒體的擴張,則進一步加劇了廣播電視的非理性化競爭,把城市電視的收視份額擠壓到20%以下,直至更少的空間。此外,城市電視本身存在著先天不足,比如盈利模式單一,在央視、省級衛視、鳳凰衛視、網絡圍堵下,優質廣告客戶散失嚴重,運營比較困難,創新資源不足;盈利模式單一又導致技術投入不足,除了東部沿海地區部分發達城市,中西部很多城市電視軟硬件設施落后,節目制作高成本、低產出,發展滯后。第三、就地緣來說,盡管有新媒體、衛視、央視的擠壓,城市電視在新聞資源的地緣性上,具有得天獨厚的空間優勢。城市臺對于本土新聞,不僅擁有信息源的豐富性、原生態性,在傳播與傳輸空間上也有先天的便捷性。國家級媒體和強勢地區,如北京、上海等地的衛視,可以憑借地緣優勢獲取經濟、政治優越資源,對各受眾群體產生影響力;而省級衛視也走上了個性化的發展道路,比如江蘇衛視的情感中國、云南衛視的人文特色,湖南衛視、浙江衛視的娛樂主義等,都可圈可點。但是,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強勢媒體的多元社會影響力正在不斷分化,學會如何從多元地緣文化生態和民生需求出發,在報道方式、報道手法上根據本土文化進行創新,內容上貼近民生、民情,形式上為大眾喜聞樂見,唱好本土化這出戲,就會在夾縫中獲得發展先機。要言之,在激烈多變的媒介生態之下,既要承認城市電視的區域媒體現狀,還要抓住其本土化優勢。城市電視的本土化主要體現在:近距離與電視消費者接觸,無法替代法的本土新聞、資訊資源和觸手可及的民間本土文化。

二、城市電視本土化發展策略

據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根據杭州、南京、廣州和濟南2010年6月-11月主要頻道節目收視排行數據,在杭州,杭州電視臺西湖明珠頻道的《阿六頭說新聞》,杭州電視臺生活頻道的《我和你說》優勢明顯;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的《零距離》的收視競爭力較強;在廣州,廣東電視臺珠江頻道的《今日關注》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在濟南,濟南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的《今晚20分》和《今晚特別點擊》,山東電視臺齊魯頻道的《每日新聞》收視表現突出且穩定。各城市市場中,省、市地面頻道播出的上述新聞節目2010年6月-11月期間,均多次進入當地節目月度平均收視率排名前10位。“”在31個直轄市和省會城市中,超過半數城市的地面頻道新聞節目收視比重超過了50%;其中尤以杭州、南京、廣州和濟南地區表現突出,地面頻道新聞收視比重均超過75%,而本地頻道新聞節目的高收視也為頻道的優異表現起到了支撐作用”。④根據上面這個研究報告提供的數據,可以說在城市電視本土化生存中,新聞和生活資訊是其支柱性內容產業,而在本土化進程中,未來的民生新聞經過轉型與硬化,依舊舉足輕重。具體到城市電視的本土化發展戰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與實踐。第一、理念與內容,堅持新聞主流立場,以本土新聞為重心,擠壓新聞“泡沫”,重塑電視公信力,留住高端受眾。電視民生新聞生存困境的一個突出表現,是公信力下滑,因此城市電視以民生新聞為載體,必須要沖破央視和其他落地媒體的圍堵,很快走出徘徊低谷,尋求轉型之路。以重塑公信力為切入口,做硬民生新聞,打造良好的媒介形象,以公平、正義、人道的立場和精神,樹立有良好美譽度的新聞品牌為其必由之路。筆者一直認為,以公共敘事為指歸的電視民生新聞發展方向,會為激烈的媒體競爭和城市電視發展,找到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于坐標,也應該是當前城市電視的發展目標。以浙江省2010年電視欄目一等獎三個獲獎欄目《九點半》、《新聞深呼吸》和《大民討說法》為例,他們均是民生類電視新聞欄目,分別出自浙江電視臺錢江都市頻道,浙江電視臺經視生活頻道和臺州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全部來自省、市地面電視頻道。其中臺州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的《大民討說法》最高收視率達到8.1%,這個欄目在城市電視的本土化嘗試中進行了三個方面的探索:一是選題的硬化,觸及到民工、土地、司法等相對敏感的選題和領域;二是以律師和調解員雙介入的手法,觸及到相對深層的社會矛盾;三是以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為最終目的。通過三個方面的探索,培育電視新聞的核心競爭能力,對城市電視公信力的重塑作了實質性的探索。因此,在城市電視內容產業本土化這一塊,首先是生產本土化的電視新聞,塑造核心產品,做好本地的新聞與資訊。再比如浙江電視臺錢江都市頻道的《九點半》就是一檔事件加評論的新聞節目,集杭城本地的新聞、資訊和城市故事為一體,在主持人不拘一格播報、言說中,貼近生活、貼近江南文化,在杭城和其他覆蓋圈內廣有影響。而《大民討說法》則在選題與新聞理念上,秉承曝光化報道的監督特質,本身就是對新聞和電視娛樂化的自覺反動,因此,它在當地社會弱勢群體中有很大的號召力。第二、城市電視的本土化發展的另一個關鍵點,是特色化傳播語態和手法。這里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本土化的語言表述。當方言節目獲得市場認同之后,有研究者曾從傳播的大眾性和推廣普通話的法制性角度對方言節目持有異議;其實特色化傳播語言,除了方言一個層面外,還有打破“八股腔”的播報,幽默、生動、通俗、自然的語言風格,以及具有本土風情的標題和意味等內涵。比如前面提到的2010年浙江省優秀電視欄目《新聞深呼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一個其貌不揚、念一口方言版普通話的律師兼媒體人舒中勝。這些有特色語言風格的主持人,其成功的意義就城市電視本土化發展來說,不亞于鳳凰衛視的竇文濤、魯豫等。另外一個方面,是傳播手段的紀實化運用。目前紀錄性新聞的出現,不是對“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簡單翻版,而是以紀實的手法,展現本土化新聞事件與人物的原生形態。城市電視的本土化發展,一個重要課題是電視民生新聞的轉型,而以紀實手法和民間思維尋找突破契機,紀錄社會變遷和人物命運,則更加符合新聞的貼近性理念,與城市電視的本土化發展不謀而合;紀實化表現形式目前主要以“城市故事”的方式呈現,比如北京電視臺《大城小事》,浙江電視臺教育科技頻道的《紀實》等,就是新聞故事成功的案例。紀實的城市故事與民生維權、新聞資訊互為犄角、資源共享,共同支撐起城市電視的本土化發展方略。第三、在媒介技術上,突破新媒體圍堵,實現傳播的互動共融。

網絡作為第四媒體,雖然在理論上依然被歸納到新媒體范疇之內,然而在媒體實踐中,互聯網已經傳統化、經典化,取而代之的是新新媒體或第五、第六媒體。如今對于新媒體的排斥和恐懼已經過去,城市電視在本土化發展中,與新媒體的關系是互動、共融。除了推動電視的數字化整體轉換、三網融合等宏大敘事之外,從微觀層面來講,突破新媒體圍堵,實現互動共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強化電視傳播的可視化,和網絡視頻實現聯手互動。這個手法的使用除了在極個別媒體依然羞羞答答之外,如鳳凰衛視這樣的大臺也早已采用,而作為城市電視的一個傳播手段,因為地域優勢的無與倫比,大批DV視頻、手機視頻、城市天網和社區監控的出現,使之成為用之不竭的可視化電視資源。在民生新聞中,這樣的視頻隨著拍攝者技術的成熟,已經廣為使用;同時,這些視頻資源也已經被廣泛用在了專題、紀實等欄目中,它以細節呈現的方式推動情節發展,增加了電視的畫面視覺沖擊與感染。當然,在硬新聞報道中,這種視頻也有可貴的表現,比如2008年杭州電視臺綜合頻道選送的《在震中的54個小時》,就是以手機拍錄下的沿途所見所聞,產生極強的可視、可感效果,贏得第中國新聞獎二等獎。“《在震中的54個小時》一片講述的正是記者周吉等在地震后從被困到被救,并徒步走出災區的全過程。在地震發生之后,攝像設備被損壞了,記者周吉第一時間拿出手機,打開了攝像功能。此后,無論是被困在車里,生死未卜的時刻,還是被救出車子,在震中映秀附近度過的一天兩夜,一直到最后步行十多個小時走出災區,她的手機一直在記錄著,記下了災難造成的破壞,更記下了災區里的人們大難時刻互救互助的真情。”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未來城市電視本土化發展中,可視性視頻將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其次、電視傳播的新媒介化營銷。手機作為一個新媒體,直接推動了自媒體的繁榮;而微博在經歷了溫州動車事件、利比亞戰爭之后,已經奠定其無可置疑的傳媒地位,甚至有人驚呼“微博改變一切”。城市電視在本土化發展中,必須直面手機的互動性和微博的即時性。“玩微薄”、“玩手機”這樣的電視營銷手段與策略,也許在未來會被其他更新的媒體所替代,但是利用新媒體、新新媒體推動城市電視本土化發展則會與時俱進。就當前已然出現的營銷方式而言,比如電視欄目的官方微博,電視編導、主持人、制片人的個人微博,已經在拓展信源,自我營銷上取得可觀的業績。

當然,除去上面提到的三個方面,IPTV、電視網站、樓宇電視、乃至三網融合,都會為城市電視本土化發展帶來機遇。而在理念上堅持主流新聞立場;在技術上做到與新媒體得融合、互補,則始終是城市電視本土化的兩項基本原則。

在央視、港臺、省級衛視的擠壓和省級地面媒體的爭奪下,城市電視還面臨著新媒體、都市報媒的受眾、廣告、信源分流,以及縣、市電視的再分流,這是一個尷尬而無法掙脫的真實場景,用“在劫難逃”四個字來形容固然悲壯,但很客觀。層層圍堵中的城市電視,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只能走本土化營銷道路,依托民生新聞和資訊、生活、服務類等節目形態,進行差異化經營,形成自己的地域和文化優勢,走貼近之路,與新媒體在受眾、廣告、資源三方面實現信息共享、平行傳播,方能守好并待機突破自己10-20%的收視份額與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