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媒體弘揚傳統文化思考
時間:2022-07-30 04:20:03
導語:電視媒體弘揚傳統文化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針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以電視媒體弘揚傳統文化展開分析。從尋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尋求歷史及現實的契合、故事化載體,通俗化展現這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并且借助現有文化類綜藝節目作為案例,目的在于研究更為廣泛的傳統文化傳承渠道。
關鍵詞:電視媒體;傳統文化;文化類綜藝
對于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而言,傳統文化構成了絢爛多彩的中國文化。時代的不斷發展離不開傳統文化的作用,這也對傳統文化傳承提出了要求。但是受國外文化沖擊的影響,一些外來文化不斷入侵,這給我國傳統文化帶來很大影響,尤其是青少年人群,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并不多,導致傳統文化傳承與推廣受到影響。電視媒體作為關注度較高的渠道,這對于弘揚傳統文化而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來,各大電視臺開始組織一些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綜藝節目,使更多人關注傳統文化,提高了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1尋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
電視本身具有媒體的優勢,可以弘揚傳統文化,要實現這一目的,必須要遵循以下幾點要求:第一,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契合點,正確認知我國傳統文化[1]。我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身后的傳統文化,然而在所有的傳統文化中難免存在一些“糟粕”,針對這一現象務必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基于全球化背景下正確認知我國傳統文化。當前社會環境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價值觀中體現了民族精神,其核心在于團結統一、勤勞勇敢、愛好和平以及自強不息,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契合點,電視媒體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制作電視節目,以達到弘揚傳統文化的目的。例如中央電視臺制作的《國家寶藏》這一節目,一經播出,在視頻網站的播放量高達29580.19萬,占據文化類綜藝節目頭條平臺熱度第4。該節目是以中國歷史文物為主題,在節目中利用情景劇+現場講解這種形式,讓觀眾更加詳細且立體的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通過情景劇,可以加深對文物歷史的了解。此外,節目本身還邀請了梁家輝、撒貝寧、段奕宏以及王剛等影視明星作為嘉賓,借助其影響力吸引更多的觀眾,從而達到宣傳我國傳統文化的目的。通過這一節目,讓更多年輕人認識傳統文物,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推動傳統文化傳承。
2尋求歷史及現實的契合
電視媒體是黨與人民群眾連接的媒介,其本身也發揮著教化以及宣傳的功能。但是作為電視媒體,必須要全面結合實際情況,將人民群眾提倡的內容和需求緊密連接,如此才能夠獲得理想的播出效果。利用電視媒體弘揚傳統文化,期間必須要找到歷史發展和實際生活之間的契合點,深入剖析電視觀眾精神文化需求,總結收視心理以及基本習慣,將其作為電視節目創新的切入點,從而實現社會、經濟效益的最大化[2]。例如央視推出的《朗讀者》這一節目獲得了顯著的成功,其根本原因是在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能夠快速感應到人民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尤其是娛樂審美疲勞的現在,推出精神文化類節目非常重要。當有了“天時”之后,就需要朝著“地利”方面努力。《朗讀者》開播最初,邀請不同領域影響力高的嘉賓,在節目現場分享人生故事,且對文學家以及學者等的著作加以朗讀。《朗讀者第一季》播出之后,播放量高達55485.02萬,位居文化類綜藝節目頭條平臺熱度第一,邀請李亞鵬、蔣雯麗、鄭淵潔等名人擔當嘉賓,通過訪談和朗讀的形式讓更多觀眾了解我國的文學著作,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基于正確的導向,解讀文學作品,這準確的抓住了人們想接近民族文化的這種親和心理,也就是所謂的“地利”;節目邀請的嘉賓都將重點放在文學作品本身所蘊含的精神,結合個人感情,創造一副活靈活現的現實景象,將文化和現實之間的時空距離縮短,同時也凸顯了傳統文化和大眾精神需求二者間的貼合性,此為“人和”。正因為如此,盡管《朗讀者》這一節目在表現手法等專業性上并沒有體現出極強的優勢,但是卻依然受到觀眾的喜愛。鑒于此,對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必須要選擇合適且符合觀眾需求的內容,這一點非常重要。自從《朗讀者》得到觀眾關注后,開始出現一些與其相似的節目,但是卻始終沒有得到觀眾的認可。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選題是否符合大眾需求,同時專業性也是一個關鍵點。立足于另一個角度分析,電視節目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必須要找準歷史、現實之間的契合點。
3故事化載體,通俗化展現
電視作為大眾傳播的關鍵媒介,務必要對觀眾收視要求進行考慮。在當前社會環境下,提升全民文化素質成為有關部門工作的重點,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電視媒體弘揚歷史以及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必須要將精英轉變為通俗,通過故事這一載體進行呈現,使觀眾能夠更加通俗的理解傳統文化。所謂通俗,即和人民群眾的聯系非常緊密,并且始終與故事化相連接。立足于歷史角度考慮,我國古典小說是以故事性這一特點傳承,但是其發展源頭卻是宋代的勾欄說書唱本,直到明末清初時期才真正達到頂峰[3]。對于宋、明兩個朝代來說,均是我國大眾文化需求最為鼎盛的時期。例如北宋時期,當時的社會經濟水平非常高,直接提高了大眾文化需求,一些有較強故事性的唱本開始充當“文以載道”這種教化功能。但是發展到明代的中后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同時也使市民階層極具擴增,大眾文化需求對小說形成了鮮明的刺激,尤其是那些簡單易懂的白話小說。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通俗小說代替了詩詞,作為明代文學領域的代表作品。對于社會基層群眾而言,故事所帶有的說服力遠比抒情更大,跟理性相比,感性的感染力更為強烈。故事情節中的人物命運直接刺激著人們的思考,小說中的主題、情節也會對大眾的感悟帶來影響,其中便隱藏著教化這一功能。立足于這一點,也可以確定現如今電視節目中那些故事、草根文化盛行的原因。將傳統文化以故事化的方式展現,其中依然具備傳承文化中的精華,并且可以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大眾造成影響,將其作為電視節目的主題,可以掀起收視熱潮。例如比較經典的電視劇———《貞觀之治》,從這一部劇中可以獲得一些啟示。這部電視劇采用了非常平實的敘述手法,主要描述了“李世民”這個人物奮斗的一生,直接描寫了其治國的才能。通過觀看電視劇,可以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勵志性,其中還夾雜著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非常強的教育性。除此之外,《貞觀之治》這個故事不僅具備曲折離奇的故事,還有劇中涉及到的傳統歷史文化,例如唐朝的飲食、服飾等,這些文化因素都得到了非常詳細的體現。由此可見,電視作為傳統文化最為有利的傳播渠道,將其以故事化的方式展現,能夠提高傳統文化的吸引力。當然這也可以作為我國電視宣傳傳統文化的一個切入點。例如《國家寶藏》這一節目。節目本身是以情景劇的方式展示文物,借用故事讓文物“活”起來。《國家寶藏》節目特征是將古代的文博知識與現代語境相結合,例如節目中展示的秦代杜虎符所涉及到的信息安全技術,該技術在諸多領域中也得到廣泛應用。此外,中央電視臺將節目上傳到以80、90后群體為主的視頻網站中,吸引年輕觀眾的注意力,并獲得了非常強烈的反響。其中需要注意,雖然情景劇是該節目的主要環節,但是卻沒有喧賓奪主,依然以故事為輔宣傳我國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與電視媒體的結合,使廣大觀眾有更多了解文化的渠道,通過觀看節目認識到傳統文化對于各行各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同種也可以體會到文化傳播的力量,以故事作為載體評弘揚傳統文化,使其得到更為通俗的解讀,是電視媒體獨有的影響力。
4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電視媒體傳播傳統文化,是現如今立足于人民大眾需求的一種有效手段,《國家寶藏》《朗讀者》《見字如面》等文化類節目的成果,標志著大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這對于弘揚我國傳統文化而言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羅琦,唐苗.淺析電視節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例[J].新聞知識,2016,(10):27-29.
[2]許曉輝,李蕊.從《中國詩詞大會》談電視媒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J].當代電視,2016,(07):78-79.
作者:陳麗紅 單位:山西廣播電視臺
- 上一篇:傳統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探析
- 下一篇:媒體融合下文化類電視節目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