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當前中國電視文化精神

時間:2022-03-26 09:26:54

導語:淺析當前中國電視文化精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當前中國電視文化精神

摘要:2019年中國電視節目創作充分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潛力,并將其與人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實踐緊密結合,創作出一系列富有中國精神的文化作品,在弘揚家國情懷、煥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精神,以及彰顯情感張力等方面做出了積極努力,著力打造“文化+”模式,激活中國電視文化的現代活力。

關鍵詞:文化自信;電視文化;家國情懷;情感記憶;文化+

2019年的中國電視節目創作深入融合,短視頻平臺、微博微信等網絡社交平臺,以及優酷、愛奇藝、芒果TV等網絡視頻平臺,為受眾呈現了全媒體的視頻盛宴。電視節目創作以提出的“文化自信”為指導方針,不斷探索與打造更具文化活力與價值的電視節目,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為培育“文化自信”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一、時代精神引領下家國情懷的弘揚

“懷舊”與“文化尋根”是中國電視節目創作實踐中重要的文化主題,有助于拉近受眾與歷史的時空距離。2019年中國電視以個體人物為切入點,采用更為豐富的形式,將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的英雄人物以及默默奉獻的勞動人民作為電視表現主體,秉持“小而深”的創作理念,充分挖掘革命文化的深刻內涵,喚醒觀眾對國家歷史的文化記憶,在喚起情感共鳴的基礎上,抒發新時代家國情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于2019年10月13日推出了全新文化節目《故事里的中國》,綜合影視、戲劇、綜藝3種藝術形式,力邀多位實力派演員對烈士李白、楊子榮等英雄人物進行重新演繹,再現了建國70年以來的經典作品,如《永不消逝的電波》《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等。為了將每一位人物形象刻畫得更為生動具體,節目組在舞臺布景及音樂渲染方面下足了功夫,力圖還原與原作相吻合的場景,將原作所呈現的歷史氛圍盡可能真實地傳遞給觀眾。“我們保持回憶的方式,是把它們和我們周圍的物質環境聯系起來。我們的記憶若要重現,那么我們所必須關注的,正是那些被我們占據、不斷步步回溯、總可以參與其中、隨時能夠重構的社會空間。”①電視作為保持文化記憶的載體,正在從革命文化與新中國歷史中汲取營養,在新時代中重塑家國情懷。江西衛視《跨越時空的回信》則采用“家書”這一更細微的載體對中國革命文化記憶進行構建。無論是趙一曼寫給兒子滿溢母愛的信,還是安寫給妻子的脈脈情書,都展現了英雄為國捐軀的大義背后對家人的深深惦念,由此家國情懷的完整意義得以全面表達。對英雄家書的朗讀和來自現代的回信,將“國”與“家”真實地連接在一起,在英雄“神性”的外衣之下,露出普通人充滿骨血與濃情的內核,從而激發受眾的心靈共鳴,重塑對于家國文化的理解。“電視最大的長處是它讓具體的形象進入我們的心里,而不是讓抽象的概念留在我們腦中。”②正是在電視節目的守正創新下,革命文化能夠突出重圍,借助多種文化表達形式縮短現實與歷史的距離,形成文化認同。《重走來時路》《淮海戰役啟示錄》《偉大的轉折》等電視節目也沒有停留在對歷史宏觀敘述的層面,而是選擇一些重大歷史節點進行深入剖析,從微觀入手“以小見大”地展現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文化對現代社會的指導作用,推動家國情懷的傳遞與重塑。

二、民族精神襯托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

用鏡頭記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與變遷是中國電視的歷史使命之一,2019年的電視節目創作也在不斷地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努力打造出一系列令觀眾喜聞樂見的電視文化作品。2019年中國電視將鏡頭對準了一個個平凡的家庭,從“小家”看“大文化”,探尋已融入生活內里、蘊含在為人處事習慣之中的“家文化”。“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河北衛視《中華好家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謝謝了,我的家》、安徽衛視《家風中華》等一系列以家風傳承為主題的訪談類電視節目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將中華傳統美德娓娓道來。2019年3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播出了以家風為主題的文獻紀錄片《守望家風》,與其他節目不同之處在于熟練運用場景再現、影像資料和視覺動畫3種手法,力求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相結合,激勵當代人堅守“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中華傳統美德,在時代變遷中推陳出新。2019年很多現實題材電視劇將目光聚焦于奮斗在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們,用鏡頭真實還原他們的年代境遇與工作場景,如關注電力機車行業的《奔騰年代》,聚焦石油工人的《共和國血脈》,展現新興快遞行業的《在遠方》,刻畫奮斗在緝毒一線的警察群體的《破冰行動》等。通過描繪普通勞動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展現了愛國、敬業、奉獻等傳統文化品格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實踐與傳承。無論是為鐵路事業奮斗終生的常漢卿、金燦爛夫婦還是兩代人都堅守在禁毒一線的趙嘉良、李飛父子,人物刻畫都力圖從“平凡”中折射出“不凡”,從個人經歷出發,堅信個體價值的實現融入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以軍人群體為表現對象的《飛行少年》《陸戰之王》等劇集,沒有照搬《亮劍》等同類型劇集的主題定位,而是選擇“青春”作為切入點,重點表現新生代軍人的特質與堅韌不拔的品格,貼近當代年輕人的心理活動與情感變化,以更為現代的敘事手法和內容構建幫助青年群體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尋找踐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切實可行的方法與途徑。

三、人文精神孕育下文化認同的情感記憶敘述

電視文化從來都不應是高高在上的,它的價值在于提煉社會生活中的復雜現象進行差異化處理,以生動靈巧的形式抽取出人文精神內核打動人、影響人。2019年的中國電視堅持“守正創新”的原則,將“以小見大”作為情感突破口,借助對“小人物”的刻畫,展現“大格局”中的價值認同,從點點滴滴的感情瞬間積聚起社會整體的溫暖。北京衛視播出的電視劇《老酒館》以疾惡如仇、心懷大義的掌柜陳懷海的故事為中心,描寫了老酒館20余年所經歷的滄桑巨變,歷史沉浮。酒館作為迎來送往、人流混雜的中心地點,但每一個小人物的身上都表現著多面的人格,既可以看到忠誠信義、舍己為人的民族精神,也反映出身處時代漩渦的無可奈何,這兩種矛盾的特質在激辯中照進現實,引發受眾的情感激蕩,從而產生代入感和對歷史變遷的感悟與反思。2019年中國電視也誕生了《少年派》《小歡喜》《帶著爸爸去留學》等一系列反映子女教育與代際關系問題的現實題材電視劇。《小歡喜》講述了3個不同背景的家庭面對孩子成長和教育問題所作出的選擇與交流,直擊中國式家庭在培養下一代中存在的痛點。劇情不僅包含教育模式、代際溝通方式、早戀等原生問題,還進一步擴展到家長們容易忽視的青少年抑郁癥、父母的陪伴缺失等更為細致且影響重大的心理教育問題。“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不僅是網友的調侃,更是對真實生活中父母行為的反思與再認。劇中宋倩對喬英子控制式的愛以及“我都是為你好”的口頭禪所帶來的是當前眾多父母與子女相處的社會縮影,其在喚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后進一步激發出對相關問題的反思,令觀眾在感同身受的過程中對自我歸屬的認同和道德規則的遵守形成更為清晰的理解。電視綜藝也在同步發聲,致力于打造富有人文關懷,充滿著人情味兒的電視節目。2019年綜藝節目涌現出聚焦阿爾茲海默癥的《忘不了餐廳》,關注產婦孕期護理與心理健康的《我們仨》等節目,通過展現種種人生“大事”背后的“小事”,將濃厚的情感化入瑣碎的柴米油鹽,以更具親和力與感染力的文化片段喚起人們的回憶,從而引發情感認同。《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閨女》《我家小兩口》等全景式觀察類的節目,以綜合的視角討論親情、愛情、家庭、婚姻等社會中無法回避的重要話題,飽含人文精神的同時突出社會焦點,在喚醒情感記憶的基礎上為人們提供多重視角和解決方案,于交流互動中展現情感張力,凝聚受眾的文化認同。

四、實踐精神指導下“文化+”模式的探索與創新

創新是中華文化活力的源泉。2019年的電視節目創作也在繼續深度拓展“文化+”模式,以文化自信為導向不斷探索新的表達方式與傳播形態。電視節目、綜藝、紀錄片和電視劇與旅游、歷史、戲曲、地域文化等多個領域聯合搭建起“文化+”這一電視敘事的新模式,體現出講好中國故事的創新內涵。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廣東衛視推出了原創文化音樂節目《勞動號子》,擇選祖國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勞動歌曲如《黃河船夫曲》《烏蘇里船歌》《咸水歌》等進行改編與翻唱,在重溫經典旋律的過程中增添新時代的意義。除了“文化+音樂”模式,“文化+運動”的電視節目也熱烈登場,將青年偶像與運動元素相結合的《超新星全運會》,就是力求激發出新生代演藝明星的“青春密碼”,借助他們的高人氣和可觀的粉絲量向年輕群體傳遞運動文化的快樂自信、積極樂觀的文化價值。同時,“文化+地域”節目模式也在不斷發展,從描繪地方飲食的《風味原產地•云南》到敘寫山城重慶開放歷程的《城門幾丈高》,中國電視節目對城市文化進程的記錄與傳播從未止步。2019年5月20日,央視探索頻道播出《城市24小時》系列紀錄片,選取鄭州、武漢、深圳、成都和廈門這5座城市,記錄其24小時內的空間變化,尋找每個城市獨有的氣韻和特質,展現其最為真實的生活篇章。《河西走廊之嘉峪關》《鄉愁•雄安》《伊犁河》等紀錄片則是聚焦某一地域的風土人情,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對極富歷史意義和地域風情的地區進行全方位展示,傳播自然與人文共存的哲學之思。文化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迭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科技不僅在攝制裝備和拍攝技巧等方面為電視節目的制作提供了更加先進的硬件設施和技術支持,其本身也成了“文化+”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9年,以科技為主題的電視節目打破“普及知識”的刻板印象,融入趣味、驚險、高精尖等多種元素,充分調動觀眾的感官神經以增強代入感,既豐富了電視熒屏,也對傳播科技強國戰略,增強文化自信,傳播正能量做出了富有實績的貢獻。《超級裝備》《智造將來》等電視節目選取國內尖端科技裝備,如高端快捷的磁懸浮列車、可復制器官的3D打印技術、幫助殘障人士的智能家居系統等新技術的發明與應用作為表現對象,不僅僅停留在它們對人們的生活的影響,更側重展現新科技帶來的溫暖人心、振奮精神的力量,彰顯出“文化+科技”類的電視節目的新內涵。2019年中國電視正是以弘揚家國情懷、煥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精神、激活文化認同的情感記憶、探索“文化+”模式為重點,深入挖掘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不斷激發創造力,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為受眾創作出更豐富、更優秀的精神文化產品。

作者:劉婷 王可心